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42

第42章 《美的历程》——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必读理由

李泽厚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而写成的《美的历程》一书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本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不仅专业研究者把它作为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而且一般的读者读来也会饶有兴趣。本书自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以来,风行一时,数次再版,并曾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若想在短时间内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美的历程》是一部适合的读物;若想得到美的熏陶,《美的历程》更是一部很好的读物。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

李泽厚——我国著名的美学家

李泽厚,1930年6月生,湖南长沙宁乡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法国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李泽厚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1955年的美学大讨论中崭露头角,1950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25岁时在1955年2月号《文史哲》上发表题目叫《论康有为的〈大同书〉》,李泽厚对康有为的《大同书》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1956年10月,崭露头角的李泽厚发表了《论美感、美和艺术》,提出了“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命题,加入新中国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直到1961年才尘埃落定,他的观点基本获得官方认同。其美学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

“文化大革命”以后在哲学、美学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树。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被誉为“学界领袖、青年导师”,靠自己的思想、著作引导潮流,给一代年轻学人巨大影响。十余万字薄薄一册的《美的历程》一时“洛阳纸贵”,让无数青年夜不能寐。

1992年初获准移居美国,曾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哲学系客座教授,居美期间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告别革命——二十世纪中国对谈录》,为李泽厚与刘再复的对话录,由刘再复执笔,在中国大陆与海外学界都产生巨大影响。该书于1999年由台北麦田出版公司编入“麦田人文”图书系列,王德威主编。

李泽厚的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合称《美学三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批判哲学的批判》、《走我自己的路》、《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等。他发表的论文有百余篇,主要有《孔子再评价》、《漫述庄禅》、《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漫说西体中用》、《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

深度解读

《美的历程》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从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五千年文明,触摸青铜之美,感受楚辞汉赋,聆听盛唐之音……《美学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商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时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40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于是,相应地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向往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迥异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刻意义

《美的历程》一书透出文学广度、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敏锐的感受能力、清晰的思辨能力、宏观的概括能力。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觉得,《美的历程》可以是一本思想史,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也可以包含很多哲学分析,还有很多后来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

简而言之,《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它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纲领性的宏观美学把握。它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刻意义。

读《美的历程》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的美学内涵。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写的两段话是这样的:“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和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