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语言交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不断推行自己的观念和习惯的过程。每个人在内心中都有一种让对方服从于自己的欲望,虽然这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但是,如何去说服对方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巧妙地说服对方呢?这其中有很多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你会发现说服别人不仅是一种挑战,而且是一种快乐。在本章将具体展现给读者说服别人的巧妙方法。
先承认对方,再逐一反驳
如何来说服对方,让对方听从自己的观点,在社会交往中,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很多很固执的人,或者正处于一种情绪的亢奋期,很难听得进去劝告的人,按照常规的套路从正面的说服,就显得无济于事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来说服对方呢?
自古兵法有云:“欲擒故纵。”在说服或者反驳对方的时候,这一招同样管用。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特别是在反驳他人的错误观点时,“退一步”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方式就是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正确”,然后推导出荒谬的结论,然后,逐一反驳对方的观点,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故事。
俄罗斯的著名丑角杜若夫,长相十分丑陋,但是,演技绝伦,赢得了很多观众的赞扬。可是,也有一些人不是特别服气。有这样一个人故意向杜若夫挑衅说:“丑角是不是要生就一副丑陋的嘴脸呢?”杜若夫回答:“的确如此。如果我生就您这副嘴脸,我一定会拿双份工资。”
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富翁,但是,他在日常开支方面却很节约。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店住宿,要求住一间最廉价的房间。经理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么廉价的小房间呢?你的儿子来住宿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我的父亲却不是。”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故事中杜若夫先退一步,承认对方的观点“正确”,然后再进行反驳。他先“承认”了对方错误的观点,“丑角必须有一张丑陋的嘴脸”。紧接着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您这样的嘴脸,不但能成为有名的丑角,还能拿双份的工资。其实,即使生就了丑陋嘴脸,也不见得就能演好丑角。但是,经过杜若夫这样一说,达到了反讽对方的目的,使对方自取其辱。
在第二个故事中,那个经理说法犯了常识错误,他认为:“百万富翁的儿子住最贵的房间,那么,百万富翁就更应该住最贵的房间。”可是,有钱人的儿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等于有钱的老子花钱也大手大脚。面对这样的疑问,洛克菲勒先承认这个观点“正确”,接着把语义一转,驳斥对方:“我的父亲不是百万富翁,所以我没有理由住最贵的房间。”
有时,在反驳对方的时候还要借助现场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在承认对方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现场的条件,这样会让在场的人更能感同身受,对你的反驳是一种更有利的支持。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一生中写了很多的名剧。在他的名剧《武器与人》首演时,获得了极大成功。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应观众的要求来到台前谢幕。就在这时,有一个人在台下高喊“糟透了”。
对于这种无礼的挑衅,萧伯纳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微笑地对那人说:“我的朋友,我同意你的意见。”接着,他指着正在热烈喝彩的观众说道:“但是,我们俩反对这么多观众又有什么用呢?”观众顿时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掌声。
萧伯纳先赞同对方的评价“糟透了”,然后用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来反驳对方的看法,显得很有说服力,令对方无话可说。这个反驳很巧妙地抓住了现场的气氛,利用观众热烈的气氛,委婉含蓄地推翻对方的观点。
有时,为了反驳对方,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承认”对方观点的情况下,还要要给对方错误观点增补一条错误的理由或前提,这样对方的说法,不用反驳,自然就矛盾不堪一击了。
在林肯刚刚当选总统的时候,美国陆军部长斯坦东瞧不起林肯。一次,一位议员带着林肯的手令向他下达指示,他居然拍案大叫:“假如总统给你这样的命令,那么他就是一个浑人!”议员以为总统会撤他的职,林肯却说:“既然部长大人认为我是一个浑人,那么我一定是了,因为他几乎一切都是对的。”听到了这样的话,那位部长很感动,也感受到了林肯博大的胸怀,亲自向林肯总统道歉。
在这个例子里,不但表现出林肯的博大胸怀,更表现出林肯反驳的艺术。面对对方的无礼言辞,林肯没有发怒,也没有正面反驳,而是先承认其“正确”,然后为对方增补了一条理由或前提。承认“因为他几乎一切都是对的。”谁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前提,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一切都是对的”。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部长说林肯是一个浑人——也是错误的。一句反话反驳并制服了傲慢的部长,这就是语言反驳的艺术。
争论有时候是非常激烈的,在这样激烈的状态下,对方是不会听你的耐心解释、说服教育的。但是,你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正确”,无形中打消了对方的心理防线,让对方给你说话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慢慢地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方便容易得多了。
不管怎样,在争论中说服对方的方法有很多种,怎么来反驳和说服对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先承认对方的观点,会给你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会让对方愿意聆听你的观点,这样才会让你后面的反驳变得更加顺畅。
运用外部环境,间接将人说服
在生活中,需要说服的对象有很多,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你的顾客、你的朋友、你应聘的主考官,等等。在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要说服别人的情况,如果不掌握技巧,说服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掌握说服别人的技巧呢?在本节,我们要教会你如何利用外部的环境简介来说服人。
在说服时,你首先应该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如果你和颜悦色地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说服也就容易成功。与此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外部环境,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你的话语中去,这样会让你的说服更容易让人接受。
有一位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躲在阴凉处,谁也不肯干活,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后来这个老师看到了不远处有一个卖雪糕的店铺,心里有了办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一听就高兴了。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似乎找到了知音,他们不再对老师的话反感了,反而很听从老师的安排。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不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
在这个小故事里,老师看穿了学生们的心理,巧妙地将店铺的雪糕和炎热的环境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打消了抵触情绪,把劳动当成了快乐。
有一次,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是路人都好像没看见一样匆匆而过,过去了很长时间,盲人手中乞讨用的破盆子里还是没有一毛钱。
拜伦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一句和外界联系起来的话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过路人纷纷伸出援助的手。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从不间断的说服。”尤其是在商务领域,那里汇集着各种性格不同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大家必须同心协力,因此说服的场面更是比比皆是。因此,说生活就是不间断的说服并不过分。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说服,比如工作。在公司里,如果不对上司或同事、部下进行劝导和说服,工作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如果是业务员的话,推销,或为了使策划或产品更符合客户的要求而征求客户的意见,这些都是一种说服。在公司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说服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这些间接的说服,很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要利用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让你的说服发挥更好的效果。
说服别人的能力也是与人沟通能力的体现。其实人天天都在沟通,说服别人是人一生中不断重复的工作,尤其是推销与管理工作。说服别人有很多的技巧,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掌握说服别人的三要素:“说服者是什么人”,“说什么”,“怎么说”。这三者与说服力有着直接的关联,构成了说服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还要明白,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或者说什么话,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情形下进行的,没有谁能够脱离周围的环境来做一件事情,也就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来说服别人。所以,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利用好说话的情形和环境,这样才能更容易地说服别人。
用事实说话,彻底击破对方诡辩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再高明的辩论技巧在事实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在我们辩论或者在其他的场合想说服对方的时候,就要用事实来说话,这样任何诡辩都将是站不住脚的了。
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历史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因此,“用事实说话”就是直接指出诡辩者的论题或论据不符合事实,是个假判断。它是直接反驳论题或论据的一种方法。
一个观念、一个思想是不是真理,不在于空谈与“巧辩”,而在于它的效果和实践。许多诡辩就只是富于争辩而没有实际效果的空谈与“巧辩”。对于这样的诡辩,有时我们可以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凡是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直接指出它违背客观事实,这样就可以直接破斥掉它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伽利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故事。
关于落体问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十公斤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一公斤重的物体快十倍。
一千七百多年来,在书本里,在学校的讲台上,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作圣经来讲述,没有任何人敢去怀疑它。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地球中心说”,这是学术界的正统学说,没人敢怀疑他,也没人去怀疑它。相反,对于这个学说还有很多佐证的材料。
年轻的伽利略没有被这个庞然大物吓倒。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他想,同样是一磅重的东西,自然以同样速度下落。但是,如果把两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或者把一百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那么根据亚里土多德的学说,它们下落的速度就会比一磅重的东西大一倍或者九十九倍,这可能吗?他决心亲自动手试一试。
伽利略选择了比萨斜塔作试验场。有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一个重一百磅的实心铁球,一个重一磅的空心铁球,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塔下,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讥笑他:“这个青年一定是疯了,让他胡闹去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会错吗!”
只见伽利略出现在塔顶,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看清楚啦,铁球落下去了!”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那些讽刺讥笑他的人目瞪口呆。
在事实面前,一切诡辩和伪学术都不攻自破。流传了一千多年,被众多人所推捧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科学领域里的争辩,经常被这样的实验所打破。因为,这是无可辩驳的、无可争论的事实。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无可争议的试金石,在这个场合也应该让它做我们的指导者。”其实,面对生活中的许多谬误或诡辩,实践所表现的事实,不仅是“试金石”,而且还是“铁证如山”。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场合都需要我们用事实来说话。特别是在法律领域。有句法谚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在各种案件的诉讼中,“用事实说话”是最最有力的破斥谬误或诡辩的武器。
古人常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在众说纷纭,没有什么确定答案的时候,不要强废口舌。因为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在这样的时候,先把争论放下,找到事实依据,用事实来说话。因为,事实是不容辩驳的,是不可争辩的。在事实面前,任何的诡辩都将不攻自破。
引入权威论证,让对方向真理低头
在人们的交谈过程中,对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争论不休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比较权威的人来主持公道。这个权威人物的话语才最能让大家信服,这就是权威效应。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化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所以,在我们想要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如果你自己没有把握说服别人,不妨搬出权威来,让对方向真理低头。
人们总是相信权威,迷信权威,不少人对权威的迷信,已经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完全听信于权威人士,可见权威对人们的影响力之大,操纵力之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景:你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而如果添加一些权威成分,则很容易就能使得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
比如,如果朋友告诉你某种蔬菜或水果的营养价值很高、某种蔬菜或水果不宜食用,你往往不以为然,而如果健康栏目播出的节目中说,某种蔬菜或者水果含有对人体有利的元素,应该尽量多食用,那么你一定会马上行动,将这种蔬菜或水果端上餐桌,并反复跟家人强调这种食物的好处;如果节目中说,某种食物含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将导致身体机能恶化甚至患上癌症,那么许多人一定又会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周围的人远离这种食物,远离危险。
因此,一些跨国公司就利用一些非经营非盈利的政府机构或者一些行业协会及一些专业评估机构的认可或者证言来说服消费者。例如宝洁公司自从80年代中期登陆中国以来,其旗下的舒肤佳香皂、佳洁士牙膏等产品就已经在使用一些非政府性的行业机构的名号进行宣传,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在舒肤佳香皂的广告中,一个名为“中华医学会”的组织一直在支撑着舒肤佳的利益点和信赖度宣传的需求,使得广大中国消费者感受到来自权威机构的认证的讯息,吃下一颗定心丸。在佳洁士牙膏的广告中,“全国牙防组”的印章天天戳在它的后5秒标版的画面上,于是,消费者潜移默化地认同了佳洁士牙膏是全国唯一通过全国牙防组认证的产品。
其实,“权威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权威效应无处不在,而且权威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中的难题。
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麦哲伦正是因为得到了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大力支持,才完成了环球一周的壮举,从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天圆地方的观念。麦哲伦是怎样说服国王赞助并支持自己的航海事业的呢?原来,麦哲伦请了著名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和自己一块去劝说国王。
那个时候,因为哥伦布航海成功的影响,很多骗子都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就都想打着航海的招牌来骗取皇室的信任,从而骗取金钱,因此国王对一般的所谓航海家都持怀疑态度。但和麦哲伦同行的帕雷伊洛却久负盛名,是人们公认的地理学界的权威,国王不但尊重他,而且非常信任他。
帕雷伊洛给国王历数了麦哲伦环球航海的必要性与各种好处,让国王心悦诚服地支持了麦哲伦的航海计划。正是因为相信权威的地理学家,国王才相信了麦哲伦,正是因为权威的作用,才促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成就。
事实上,在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结束之后,人们发现,那时帕雷伊洛对世界地理的某些认识是不全面甚至是错的,得出的某些计算结果也与事实有偏差。不过,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国王正是因为权威暗示效应——认为专家的观点不会错——从而阴差阳错地成就了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的伟大壮举。
看来,在劝说他人支持自己的行动与观点时,恰当地利用权威效应,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精力,还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权威的声音会让我们的证明变得更加有力,更加容易。所以,在你要说服别人的时候,适时地抛出权威的话语,这会对你的成功非常有利。
请君入瓮,悄悄把对方引入你的立场
请君入瓮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在我们与人交谈的时候,很多对象的态度是十分强硬的,我们的话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在这样的时机下,我们就要给自己创造机会,创造条件,即在谈话的时候事先布下一个圈套,让对方走入我们的圈子里,你这个圈子就像是个“瓮”,如果对方进入了你的这个“瓮”里,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因为,这时候你就掌握了主动权。
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小品叫做《卖拐》,给广大的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面由赵本山扮演的“大忽悠”是如何让范伟扮演的厨师买拐的呢?那就是,在看似没有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大忽悠”先布下了一个圈套,让范厨师逐渐走进了这个圈套,最后,成功地把拐卖给他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谈话技巧是非常有作用的。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这个案例。
美国“超级推销大王”法兰克·贝德佳,在三十多年的保险推销生涯中,以其辉煌的业绩,赢得了“保险行销教父”的称号。有一次,贝德佳凭着良好的口才,仅用了短短的25分钟,就谈成了一笔25万美元的保险。这笔交易在美国保险业界有口皆碑,堪称贝德佳的经典之作。
那天,贝德佳从朋友处获悉,纽约一位名叫布斯的制造业巨商为了拓展业务,向银行申请了25万美元的贷款。但银行开出一个条件,要求他必须同时投保同等数额的保险。
贝德佳迅速与布斯先生取得了联系,并约定次日上午10点45分见面。还打了个电话给纽约最负盛名的健康咨询中心,替他的准客户布斯先生预定好了次日11点30分的健康检查时间。
“贝德佳先生,恐怕你会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布斯先生指着桌上的一叠保险企划书和申请书说,“你看,保险公司都把我这儿当成战场了。坦白地说,我认为我们这次见面是浪费时间……”
“布斯先生,如果您是我的兄弟,我会马上告诉您一些坦白的话。”贝德佳诚恳地说,这是他最常对客户说的一句话。此时,若不迅速采取措施,谈话就很难进行下去。贝德佳及时地抛出那句他常对客户说的话,“哦……是什么话?”布斯果然走进了贝德佳设下的“圈套”。
贝德佳趁势加大了进攻的力度:“我对保险这一行颇为熟悉,所以,如果您是我的兄弟,我建议您将这些企划书统统都扔到废纸篓中去。”布斯大为诧异:“此话怎讲?”“布斯先生,为了帮助您做出最佳的选择,我可否先问您几个问题?”在多年的推销生涯中,他往往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客户连连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谈话引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请说。”贝德佳的故弄玄虚,果然勾起了布斯的兴趣。“据我所知,贵公司正打算贷款25万美元拓展业务,但贷方希望您投保同额的保险,是吗?”“没错。”“换句话说,只要您健在,债权人便对您的公司信心十足,但万一您发生了意外,他们就无法信任您的公司可以继续维持下去。是这样吗?”“嗯,可以这么说。”“所以,您要立刻投保,这是眼前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人有旦夕祸福,我想债权人很可能会因此而减少贷款金额,或者干脆拒绝贷款,您说呢?”“我不知道,但很有可能。”“所以您要尽快取得保证自己健康的契约,这个契约对您而言就相当于25万美元的资金。”“那你有何建议?”“布斯先生,现在我为了您,正要安排一项别人做不到的事。”“哦……”“今早,我已替您约好11点30分去看卡伊尔医生。他可是纽约声誉极高的医疗检验师,他的检验报告得到全国保险公司的信任……”“其他的保险经纪人难道不能替我安排这件事吗?”“当然,谁都可以办到。但那些经纪人肯定是先打电话跟一向合作的医院检验师联络。而事关25万美元的风险,保险公司必定会要求您到最有权威的诊所做更精确的检查。如此一来,贷款之事便要拖延数日,您愿意浪费时间吗?”“我一向身体硬朗。”布斯说。“可是,我们难保自己不会在某天早晨醒来时,忽然喉咙痛或者患了流行性感冒。即使您很快恢复,也难保他们不会说:‘布斯先生,您似乎已康复了,但您已留下头痛的记录,在未确定您的病因是暂时性还是长期性之前,我们想请你暂停投保3至4个月。’这样,您又可能失去这笔贷款。”
在这里,贝德佳故意制造紧迫感,从而“逼”客户立刻做出投保的决定。“是有可能。”布斯开始动摇了。贝德佳故意看看表,说:“已经11点10分了,如果我们立刻出发,就可以依照约定的时间抵达卡伊尔医生的诊所。如果您的检查结果正常,您就可以在48小时内签订保险契约。布斯先生,您今天早上看起来精神非常好。”“是呀,我感觉很好。”“既然如此,您为何不现在就去做检查?”布斯陷入沉思。但没过几秒钟,他便取下衣架上的帽子,说:“好,我们走吧。”
贝德佳的成功就在于他的谈话技巧,这篇经典的对话用的办法就是“请君入瓮”。在故事里,布斯先生是一个非常难以搞定的客户,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很多保险公司推销人员的企划书,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根本还没有达到和布斯交谈的这一个环节就已经败下来了。而贝德佳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以“兄弟”的身份给布斯先生设下了一个悬念,这个把布斯先生吸引住了,也正是这个悬念,让布斯先生走入了贝德佳的圈套,按照贝德佳的思路往下走,最终,被贝德佳说服,买了他的保险。
兵法有云:“逢强智取,遇弱活擒”。当我们要说服的对象十分强大的时候,就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说服他们,而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智取。“请君入瓮”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悄悄地把对方引入你的立场,就比较容易说服对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