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王端廷自选集
62338100000007

第7章 中国当代美术的社会影响力不可高估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影响,我国的美术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观念多元,风格多样,美术展览及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对于曾经饱受封闭禁锢保守之苦的中国美术来说,这一局面的确来之不易,令人欣喜。但是冷静地检视中国当代美术的真实成果,仔细考察它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实际作用,我们就会发现,在当代美术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它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日渐微弱,当代美术已经越来越成为美术自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的杯水世界。对于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美术家已经成为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局外看客。

造成中国当代美术社会影响力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以及美术外部的原因,更有美术自身的原因。其外部原因有:第一,我国民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普遍低下,“美盲更比文盲多”,再好的美术作品也得不到公众的认同和赏识。对于很多还在为衣食温饱奔忙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美术的需求。不关心美术存在、一辈子不进美术馆的城里人还很多,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人了。第二,迅速发展的电视和网络等新的文化传播媒体,夺走了人们的眼球,并取代了美术的许多功能,不仅使得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的原有地盘大大萎缩了,甚至使得美术的表现力相形见绌,难如人意。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美术丧失社会影响力的根本原因还在美术自身,也就是说,只有从美术内部我们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也只有从美术自身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

美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自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彼此需要、相互满足。中国当代美术之所以在社会中受到冷遇,关键在于美术家没有真正弄清中国当代社会的需求,客观上不能够或主观上不愿意满足这种社会需求。供需之间的不对称使得中国当代美术不能产生和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一个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对照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种时代和社会需要,看看我们的美术究竟做了什么,是否满足了社会需要,我们就不难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强弱做出判断。

中国当代美术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但它仍然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主要倾向,即“现实主流派”“传统国粹派”和“前卫西化派”。各派美术的精神追求和艺术风格各自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唯一相同的是它们都未能真正切中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都未能真正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现实主义美术受到我们特别的钟爱,在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时期,为政治服务的现实主义美术,作为投枪和匕首的确起到了消灭敌人、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今天,尽管现实主义美术仍是被倡导的主流样式,但在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中心课题的改革开放时代,以表现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为宗旨的现实主义美术不可避免地陷于了失语和失效的境地。对社会中的人和事,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仅从形式手段角度看,美术都没有影视艺术来得直接和有效。事实上,通过美术进行道德训诫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现实主流派美术风光不再,作为社会生活和世界表象的记录者,最终被剧变的时代抛在了身后。

以新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国粹派扮演着现实生活逃避者的角色,尽管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丛林的画家正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上的种种便利,他们仍秉承农耕文明时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通过作品抒发着对小桥流水和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工业文明抱有发自本能的排斥和抵触情绪,但又不可能让历史回到过去。由于时过境迁,传统的笔墨和意境在新文人画家那里变成了一种空洞的符号,除了抒发个人某种虚妄的思古幽情之外,传统国粹派美术因其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成为这个社会最无功用的寄生物。

前卫美术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活跃的美术存在。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前卫美术高举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的旗帜,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变革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但仔细考察我国的前卫美术,我们就会看到,它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借鉴和吸收是不全面的和有失偏颇的。我们知道西方人始终信守的是二元论世界观,西方现代艺术也是一个理性与自由的混合体。85新潮美术一开始便确立了“不与塞尚玩牌”的方针,将以塞尚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理性主义艺术排斥在外,而急切追逐着以杜尚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艺术,他们试图跳过对经济基础的理性创造而直接追求上层建筑的民主和自由。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各国的社会现实都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自由的政治文明。实际上,前卫西化派美术与现实主流派美术异曲同工,它们都还没有脱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政治功利观,只是它们手里拿的是不同的政治武器。由于物质基础的欠缺,前卫西化派标榜的自由对于整个社会始终是水中月镜中花。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即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没有工业文明,因而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产生现代主义美术。但是工业文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工业文明是西方人按照理性主义观念和科学主义手段创造出来的。认真研究一下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我们就会发现现代工业文明就孕育在现代主义美术的追求之中。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认清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科学本质。我们不懂得立体主义绘画揭示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我们不理解抽象绘画包含着数学、量子物理学和视觉心理学等种种科学知识,我们不明白整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的思想,它努力探索的是包括人的心理和生理在内的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奥秘。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感性主义的根深蒂固,我们许多艺术家至今仍将理性与科学排除在艺术之外。

建设工业文明需要理性与科学,生产力的提高来自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美术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应该给社会和民众提供理性主义和科学的观念和思想。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但对这些科技成果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要做到正确利用都不容易,更遑论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理性、科学和法制观念的建立依赖整个社会的努力。

反思中国当代美术社会影响力衰弱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忽视对美术队伍自身素质的检讨。比较一下近年来我国美术院校及专业与其他文理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我们就知道今天的美术工作者不再是封建社会文人画时代的社会精英,而是一个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低智商群体,指望这样一个文化课水平低下,尤其是数理化知识极为欠缺的低智群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进步的先知”和“理性精神的倡导者”显然是勉为其难的。美术就是美术,它只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普通职业。在我看来,让美术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或许是人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原载《美术观察》杂志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