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
62317400000001

第1章 序:依米花的根

李振村

《当代教育家》杂志创刊时,稿件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发自我故乡的一组稿件引起了我的注意:语言质朴干净,写的是寻常教育生活中的琐事,但视角独特,读后让人有拨云见日、恍然大悟之感。杂志初创,就能遇到这样好的文字,我兴奋不已。于是,就以“外一篇”的形式从中选发了两篇教育叙事。

自此之后,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维审。

很自然,后来我们就成了QQ好友,他的文章就经常出现在《当代教育家》杂志上。而且,我发现,更多的杂志也在大量刊发他的教育随笔。

第一次见面是一年之后,在上海举行的“新经典”诵读活动上。天南海北的教育同仁坐在一起聊天。王维审谦和地坐在一边,很少说话,大多数时间是面带微笑,安静地听别人讲。虽然他极少开口,但我能感觉到他的眼睛里不时闪过的思维之光。

当天晚上十点多,我打开QQ,发现维审发来了一篇文章,正是下午大家聊天引发的他的一些思考。众人随性的漫谈,到了他的笔下,已经化作了深刻的思考。我不由在心里给维审连连点赞!

正像他的网名“百分百草根”,维审是真正的草根出身:从临时工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做校工;能当老师了,却又面临历史专业毕业教数学的专业错位;长期在农村执教……应该说,他的成长道路并不通畅,但是,他不但一路走了下来,而且走得虎虎生风、多姿多彩。

维审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种植物——依米花。

据传依米花生长在非洲的荒漠地带,环境恶劣。在那里,只有根系非常庞大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所以它有一条非常粗壮的主根,蜿蜒盘曲着努力往地下生长,直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六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滴地积累养分,在第七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

我想,教育写作应该就是王维审教育生涯的主根。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读书,观察,实践,思考,记录……让思想与情感之根植入教育大地的深处。就这样默默吸纳着,积蓄着,准备着。终于,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某个春风骀荡的瞬间,叶绿了,花开了。

这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就是他绽开的一枚叶子,里面是他十几年来一点点收集到的营养。当然,他绽开的,不只是这样一枚。

刚刚从网络上看到了故乡电视台的一档节目《琅琊风云榜》,其中有一期报道的就是维审。长达三十分钟的节目,让我看到了他的更多——从叙事写作到叙事德育,从一个人成长到带着一群人行走。今天的他,肯定不再只是一个“教育叙事写得好的老师”。因为他更多的是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老师思考,带动和影响更多的老师从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寻找价值和发现意义。

我们都知道,开车需要车感,打球需要球感,玩音乐需要乐感,画画需要色彩感……这些“感”,就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天赋。研究教育也要有“教育感”。有的人做了半辈子教育,仍然不懂学生,不懂教育的真谛,为什么?跟缺乏“教育感”有很大关系。

维审在“教育感”方面似乎有些天赋异禀:他总善于从不被常人关注的现象里,敏锐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总善于从那些寻常的细节里,发现动人的教育力量……

但维审并不承认这一点,他一再微笑着对我说:“哪里有天赋异禀,我常常失眠,每每为思考一个问题而茶饭不思。这么些年c磨,下来,才把‘教育感’的镜子磨亮了。”我一想,这话大有道理。看来“教育感”的确是可以培养的。阅读这本书,就是培养“教育感”的最好手段。

基于此,我愿意诚恳地向老师们推荐这本闪烁着智慧灵光的著作。

(作者系《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