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教授认为,癫痫“以头颅神机不用为主,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火、淤邪为标,内风触动为机。先天遗传与后天所伤是两大致病因素,痰、火、淤引动内风,气机逆乱,元神失控,神机受累而不用,为病机之关键”。癫痫患者本身肝、肾、心、脾脏气不足,再加上体内痰、火、淤诸邪滞留,一旦情志不畅,或劳累过度,体内的邪气就会引动内风,使之骚动窜走,上达脑部即会出现癫痫的各种症状。
在癫痫的治疗上,颜老主张首先要分辨阴阳、虚实,针对不同的病机辨证施治。他还将其分为发作期与休止期两个阶段,前者要分阴痫证与阳痫证,后者则按虚实分辨。
1.发作期
(1)阳痫证。患者主要表现为:昏仆倒地,不省人事,双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侧扭,手足抽搐,面色由潮红转紫红再转为青紫,舌质暗红,苔白腻或黄腻。颜老常用定痫丸化裁,以清化痰淤,熄风定痫。
定痫丸
【出处】《医学新悟》
【组成】明天麻6克,川贝母6克,半夏(姜汁炒)6克,茯苓(蒸)6克,茯神(去木,蒸)6克,胆南星3克,石菖蒲(杵碎,取粉)3克,全蝎(去尾,甘草水洗)3克,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3克,真琥珀(研)3克,陈皮(去白)4.5克,远志(去心,甘草水泡)4.5克,丹参(酒蒸)12克,麦冬(去心)12克,辰砂(细研,水飞)2克。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120克煮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
【加减】痰涎壅盛,喉间痰鸣者,可加用青礞石、明矾米粒大一粒吞服,以豁痰清化;面赤气粗,大热盛者,加用龙胆草、生山栀、黄连,以清泄火邪;四肢抽搐甚,内风煽动,窜走经络者,加用龙骨、牡蛎、地龙等镇风熄惊;淤血甚者,加用水蛭、虻虫、苏木,以破淤通络;醒后诉头痛者,可加用山羊角(或羚羊角)、钩藤、川芎、白芷,以镇潜活血祛风。
(2)阴痫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神志昏聩,僵卧拘急,颤动时作,口吐涎沫,手足清冷,面色黯晦萎黄,舌质淡暗,苔白或白腻。颜老常用涤痰汤化裁,以达涤痰开窍之功。
涤痰汤
【出处】《证治准绳》
【组成】南星(姜制)12克,半夏(汤洗7次)12克,枳实(麸炒)10克,茯苓(去皮)10克,橘红7.5克,石菖蒲5克,人参5克,竹茹3.5克,甘草2.5克。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服。
【加减】因颅脑外伤,淤血留阻脑络者,加用水蛭、全蝎、赤芍、地鳖虫、生蒲黄、琥珀,以活血通络;多痰涎且喉间痰声如曳锯者,可加川芎、白附子,并米粒大明矾一粒吞服,以化痰浊;若伴有气机逆乱而上冲者,加用降香、灵磁石、沉香,以降气逆,若伴有腹痛似绞如刺,加用丹参、桃仁、槟榔、五灵脂、红藤,以清化肠腹淤热;若头痛如裹,加用川芎、葛根、白芷、生蒲黄、通天草、琥珀等,或加用羚羊角粉,以清化脑络积淤,祛风清脑。
2.休止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癫痫停止发作,经络、血脉、气血循行如常,表面似乎没有什么症状,但如果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一些微症,如有昏蒙立醒,喜欢叹息、伸懒腰,记忆力减退,阵发胸闷,尿频等。这一阶段被称为休止期(亦称静止期)。此时大多从虚论治,以益气健脾,祛风活血为法。颜老常将《医林改错》中的黄芪赤风汤与龙马自来丹合用。龙马自来丹由马钱子、地龙、朱砂组成,目前已被制成中药片剂,名为“龙马定痛丹”。下面再为大家介绍一下黄芪赤风汤的方药组成。
【组成】黄芪30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气虚血淤之痫。
颜德馨教授还告诫患者及家属,癫痫属于顽症,治疗不能求快,常需连续治疗,而且应当守法、守方,不能“朝用一方,暮投别剂”。在发作休止缓解后,应坚持服药半年至一年,方可根治。药物剂量随着服药时间延长,可相继递减。
养生无极限
癫痫患者饮食尽可能做到多样化,多吃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面食、豆类、瘦肉、鸡蛋、鱼、牛奶等,尤其应多食用豆类、新鲜蔬菜、水果、乳制品,这些富含高蛋白质和磷脂的食品,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发作次数;少吃一些油腻肥厚的食品及中医所说的“发物”,鹅肉、羊肉更应少吃;刺激性很强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等,也少吃为好,否则不利于康复;烟酒可使神经兴奋性增高,诱发癫痫发作;另外,患者对于水和盐的摄入也要控制,研究表明体内积蓄水分过多,癫痫容易发病。
国医验方
治痫宝丹
【出处】任继学方
【组成】白花蛇头(其他蛇头亦可)3具,玳瑁20克,郁金25克,天竺黄30克,天麻15克,真沉香10克,白芍5克,清半夏10克,全蝎10克,蜈蚣5条,僵蚕15克,牛黄0.15克,麝香0.3克,琥珀5克,西红花5克,动物脑(以猴、羊脑为优,牛、马、猪脑多不用)1具。
【用法】药除麝香、牛黄、琥珀、动物脑外,余药共为细末,将动物脑干燥,研末,再把麝香、牛黄、琥珀研极细末,与上药混匀,每服10克,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儿童药量酌减,孕妇忌用。
【功效】清肝熄风,豁痰开窍,定惊安神,用于肝火夹痰,闭阻清窍之痫证。
用温胆汤扼杀心脏病的前身——心律失常
大师手记
心律失常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属“心悸”的范围。……根据个人的经验与体会,心悸证的出现,往往都有一个心脏虚损的病变过程,而心气虚则常常是心悸证的早期阶段(观其舌多胖嫩,或兼有齿印可知),如能抓好心悸证早期阶段的治疗,则往往预后良好。
——邓铁涛摘自《当代名医证治汇粹》
治疗心悸,以取心的俞募穴为主,多采用俞募配穴法,心俞、巨阙、神门、内关为常用腧穴。阴虚火旺者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益阴平肝。
——程莘农摘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针灸推拿分册》
健康攻略
心律失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率加快、减慢,心律不齐。在中医理论中,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范畴,又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类,惊悸常因耳闻怪声、目见异物或遇险临危,惊慌不定而起,属于由外因引起的生理性心悸;怔忡则终日觉得心中悸惕,神不守舍,心慌内怯,属于由内因引起的病理性心悸。我们这里所说的心律失常主要是指怔忡,即病理性心悸。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导致心悸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不足、相火妄动、郁火、水气凌心、痰结淤阻等。邓铁涛教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心悸证的出现,往往都有一个心脏虚损的病变过程,而心气虚则常常是心悸证的早期阶段(观其舌多胖嫩,或兼有齿印可知),如能抓好心悸证早期阶段的治疗,则往往预后良好。”因此,在治法上必须注重补益心气。临床邓老最常用的是温胆汤去生姜加党参。其方如下:
【组成】党参15克,竹茹10克,橘红10克,法夏10克,枳壳6克,云苓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只要症见心悸,舌胖嫩有齿印,苔白厚润或浊或腻,或舌中心有酱色苔,皆可用此方治之。
【加减】若偏虚寒而兼见舌淡唇白,畏寒者,则加桂枝或桂心;气虚较甚而见舌胖大齿印较深,寸脉大而无力者,则加黄芪、白术或吉林参;兼淤而见舌有淤斑者,加失笑散或田七末,淤较甚而脉不滑或反涩,舌绛红或黯红,或舌边有淤点淤斑者,再加丹参、红花;若心阴虚而兼痰,心悸,舌嫩红,苔白或中浊,宜用生脉散合本方,以胆星易法夏或加珍珠层粉;兼有高血压者,选加草决明、钩藤、牛膝,或川芎、代赭石、杜仲之属;兼高脂血症者,酌加草决明、山楂、何首乌、布渣叶之属。
国医验方
前德木尼
【出处】苏荣扎布方
【组成】文冠木60克,犀角15克,广枣65克,肉豆蔻65克,白檀香65克,沉香40克,藏红花10克,石膏20克,香青兰20克,丁香20克,北沙参20克,甘草20克,广木香20克,白豆蔻20克,牛黄10克,白云香25克,麦冬25克,野牛心50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粉,密封保存。一次用1.5~3克,一日1~3次,白开水送服。
【功效】适用于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痰、血,颜面青紫,骨、关节酸痛,下肢水肿,除心脏黄水热、隐匿热等。
另外,针灸大师程莘农教授认为,心气是推动血行脉中的动力,心血是濡养气舍脉中的基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需血载,血需气统,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心气虚则脉道虚,脉道虚则神不守舍,于是造成了心律失常。因此,在心悸的治疗上还当以补养气血为主。临证常以心俞、巨阙、神门、内关为主穴,这是因为心俞为心之背腧穴,巨阙为心之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膻中为气会,四穴合用,便可以达到补气养血之功效。另外,程老还指出,肝俞、肾俞、太冲、太溪等穴具有滋阴降火之功效,对于由阴虚火旺引起的心律失常(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可在主穴的的基础上加补这些穴。至于操作手法,以艾灸补法为主,同时还可配合按摩疗法。
养生无极限
心律失常患者安排好日常的饮食,对疾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限制热量供给,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25~35卡,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2.限制蛋白质供给,一般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内。
3.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4.应供给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钙、磷的食物,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
5.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6.限制盐及水的摄入,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7.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尤其饮食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