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交为脾经大穴,位于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点胀疼的感觉。本穴又名“女三里”,是妇科病的万灵丹。刺激本穴可用点按手法,也可用艾灸法,方法为: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如为月经病,可于月经前5~6天开始刺激。
2.血海
血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活血化淤、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是治疗血症的要穴。主治症状包括: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气逆腹胀、阴疮、湿疹、皮肤瘙痒、贫血等。每天9~11点刺激血海穴最好,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脾经经气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按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以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
3.太白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当人突然运动时,会导致脾气一下子耗费过多,使肌肉内部气亏,而艾灸脾经原穴太白,可以疏通经气,迅速消除肌肉酸痛。方法为:取艾条一段,采用温和的灸法灸两侧太白穴15~20分钟,半小时后酸痛感可消失。如果手边没有艾条,用拳头或保健的小锤敲击太白穴也可见效。
4.阴廉
阴廉为足厥阴肝经穴位,位于曲骨穴旁3寸,直下2寸,程老常用其************,尤其是治疗不孕症,疗效显著。方法为:大艾炷直接灸阴廉穴,5~7壮,泻法,灸完一侧再灸另一侧。每日1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5.太冲
太冲穴作为肝经的原穴,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本穴是著名的消气穴,平日爱生闷气的人可以泻肝火,使其不至于影响健康。平常脾气暴躁,喜欢发火的人则不适合。另外,本穴还可以缓解由劳累过度、不正常姿势等因素造成的急性腰痛。方法为:用拇指指尖对太冲穴,慢慢地进行垂直按压,一次持续5秒钟左右,进行到疼痛缓解为止。
6.章门
章门为肝经穴位,是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章指彰盛,章门为脏气出入之门之意。常用于治疗胁痛、积聚痞块、腹痛、泄泻、食积不化等症。作为肝经大穴,其最大的作用是退除黄疸,强化肝功能。有条件的可以每天用艾条灸10分钟,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手指按摩,效果非常好。
小贴士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五脏之会为章门穴,六腑之会为中脘穴,髓之会为绝骨(即悬钟)穴,筋之会为阳陵泉,骨之会为大杼穴,脉之会为太渊穴,血之会为膈俞,气之会为膻中。
7.太溪
太溪是肾经的原穴,是人体当中元气最盛的地方。按摩此穴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对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尤其是对慢性肾病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方法为: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用力应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8.照海
照海为肾经穴,足少阴之脉入肺,循喉咙夹舌本。如果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可至咽喉疼痛、干咳、咯血。照海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肾经脉气归聚于此而生发阴跷,通阴跷、阳跷脉,合于膈喉咙,可滋肺肾之阴,清降虚火,故可治疗上述诸症。另外,因照海可益阴清火,滋水涵木,还可治疗瘿瘤(甲状腺肿瘤)、瘿病等疾患。
9.涌泉
涌泉穴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肾经的井穴,也是脚掌上唯一的经穴。经常按摩此穴,可活跃肾经内气,引导肾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具有补肾、舒肝、明目、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可以防治老年性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多种疾病。另外,还可用泡脚法进行刺激,方法为: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水温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每日临觉前浸泡15~30分钟。
健康锦囊
经络系统主要是从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等方面来论述人体内脏和体表的相互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用以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以及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系。
1.标本
“标本”一词在这里是以树梢(标)和树根(本)来比喻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代表人体头面胸背部,“本”代表人体四肢下端。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2.根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四肢末端和头、胸、腹又称为“四根三结”。
3.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街分为胸、腹、头、胫四部,其结构以横向为主,呈网络结构,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器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气街网络结构。
4.四海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海”是百川归聚之所。经络学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贺老常用足三阳经除病大穴
大师手记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失调、瘰疬等症……亦能抑制乳汁的分泌,可以治疗溢乳、乳痈等。
枢,指枢纽,此穴在脐旁,脐上应天,下应地,穴有连通三焦、职司升降之功,故名天枢。天枢属足阳明胃经,又为大肠募穴,可升降气机,调整肠胃……可治疗面部病证。
至阴穴在足小指端,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膀胱经循头后部而行,故至阴穴可治疗后头部疼痛……也是治疗胎位不正的特效穴。
——贺普仁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贺普仁卷》
养生馆
足三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条经脉,它们均分布在腿的外侧和后侧,属表,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故称为足三阳经。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贺普仁教授常用的足三阳经穴位。
1.环跳
环跳为胆经穴位,当我们侧卧屈股的时候,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就是环跳穴。本穴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症。如果走路时觉得腿很重,也可以用给环跳拔罐的方法治疗:取侧卧位,在环跳穴区域涂刮痧油,将中型气罐吸于表面(一般1~2下),一手按住皮肤表面,一手用力下压着罐,上下推动若干次,环跳穴位置会明显出痧斑,然后顺势在斑处拔个大罐15~20分钟。起罐后喝些水。隔几天做一次,让该处的痧慢慢出净。
2.足临泣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之穴。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失调、瘰疬等症。贺老用此穴治疗溢乳,疗效显著。方法:患者仰卧位,用1寸毫针刺双侧足临泣,留针30分钟,每周针2次。
3.风池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经常按摩风池穴,对于眼睛的很多问题,比如视神经萎缩、近视、突眼症、头晕眼花等,都有极好的疗效。
4.天枢
枢,指枢纽,此穴在脐旁,脐上应天,下应地,穴有连通三焦、职司升降之功,故名天枢。此穴属足阳明胃经,又为大肠募穴,可升降气机,调整肠胃。脸上长痘痘,大多是由于胃火造成的,按摩此穴可以缓解。方法为:每天早晨起床后,先用大拇指指腹按揉两侧天枢2分钟,通便;饭后半小时,再按揉天枢2分钟,降胃火。按摩时力量要稍大一点,直到感到疼痛为止,同时按在穴位上轻轻旋转。
5.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