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123

第123章 世界充满危机,你要内心强大(1)

第四十二节 环境“污染”:为什么人酒吧更有暧昧氛围

为什么人在酒吧容易动情

提到艳遇高发地、邂逅最佳场所,我们总会联想到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酒吧。为什么人们容易在酒吧动情呢?

是否和它内部昏暗的灯光有关?我们来做个实验:让陌生的年轻男女呆在完全黑暗的房间内一段时间,不限制他们的行为,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采取亲和行为还是攻击行为呢?

实验开始后,参加实验的两人分别进入全黑暗的室内,互相保持匿名状态。对他们的说明是这样的:“这1个小时内,你会与其他人待在同一个暗室内,没有任何行动限制。 ”黑屋中没有一丝光亮,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让人分辨不清方向,也看不见别人的脸,所以对于参加实验的人说,和他同一间黑屋的另一个人等于没有名字也没有长相,只是事先知道是异性而已。而在另一个明亮的房间内也做了同样的实验。

实验结果是:明亮的房间内,各名实验者很快找到了座位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90%的人始终没有移动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彼此间一直没有停止讲话。而在另一边全黑的暗室内,过了30分钟后大家都停止讲话,身体活动开始活跃,出现故意触碰或拥抱他人的现象,多数人还感觉到了性兴奋。

从实验结果得知,在保证姓名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少了社会性的限制,人们更容易做出积极性的亲和行动,尤其是能轻易接受因身体接触而产生的性兴奋。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恋人们喜欢在黑暗中约会。

所以说,酒吧昏暗,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可以阻隔别人的视线,从而安心地饮酒作乐。而且对于谈情说爱的男女来说,昏暗的环境也是相当惬意的。酒吧可就成为男性向女性表达心意的理想场所之一。同时,人喝了酒之后,视力没有清醒的时候好。男性喝醉酒之后,眼中的“美女”往往比实际还要漂亮,如果再加上昏暗的光线,这种效果就更强了。

除了内部昏暗的灯光以外,酒吧桌椅的摆放特点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酒吧里座椅之间的距离通常都比较近,方便在酒吧轻松玩乐的人和对方近距离地接触,有利于互相进入彼此的私人空间,可以增加亲密感以及相互亲近的欲望。

很多酒吧都设在地下,而唯独高级宾馆的酒吧设在大厦的最高层,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心理学家很多年。最近,终于有心理学家通过种种实验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大城市的高级酒店,一般都是很高的大厦。酒吧之所以设置在最高层,是因为晚上从那里可以看见漂亮的城市夜景。看到如此美丽的夜景,人的心情也会无比舒畅。在这种状态下,对身边的人也会产生好的印象,再加上美酒、美食,效果就更强了。再者,顾客的层次,也对酒吧的氛围有很大的影响。在高级宾馆的酒吧中,经常有外国客人出入,而有外国人在的地方,会让人感觉很高级。这样一来,饮美酒、品美食、赏美景的高级享受,就成为约会男女所共有的美好感受。再加上微暗的照明和高雅的格调,大厦最高层的酒吧可以说是增进男女之间感情的最佳场所。

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如果男士能把握好时机说一些“甜言蜜语”,准能俘获女士的芳心。号称“恋爱之神”的某个男人和女性经过几次约会之后,总会带对方到高级宾馆的酒吧去。每当女士陶醉于美丽的夜景,不禁赞叹“这夜景真美”的时候,他总会不失时机地说上一句:“夜景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美。”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还从来没有女性在他这句话下“逃脱”。不知不觉,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男方的手中,而且楼下就是宾馆的客房,这更能刺激人们的****。不过,很多心术不正的男性也深谙这个道理,经常会在高级宾馆的酒吧为女性设下“爱情的陷阱”。酒吧常被人认为是“寻欢作乐”但不能动真感情的场所,原因就在此。女性朋友可要提高警惕。

酒吧的环境设置、氛围营造也就形成了这样的说法:对男人来说,酒吧是个过滤器或伪装仪,它能让粗野的男人貌似优雅;对女人来说,酒吧则成了边缘情感的盛放地,并毫无疑问是艳遇的高发地带。

脚也会“说话”,神奇“脚语”会泄密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脸是离大脑中枢最近而最不诚实的部位。我们与别人呆在一起的时候,最注意的就是他们的脸部;而且我们也明白,别人也在以同样的方式注意我们。所以,人们都在借脸部表情撒谎。再往下看,手处于人体的中部偏下,诚实度中庸,人们多少利用它说过谎。可是脚离大脑最远,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顾及这个部位。所以,它比脸、手诚实得多,构成了人们独特的心理泄露——脚语。

办公室白领小黎吃午餐时颇为感慨地跟同事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周末,她在家闲得无聊,想着上班后太忙,不如去父母家看看父母,顺便蹭顿晚饭。又怕老妈为了给她准备好吃的,太忙活,小黎也就没事先通知。她到了父母家楼下,停好自好车,如往常一样快步走上楼梯。还没等她走到三楼,就听见楼梯尽头传来父亲的大嗓门,“开防盗门吧,你闺女回来了。”母亲开门,伸头看她的刹那,她还没走到家门口呢。进家后,小黎奇怪地问父亲:“爸,你怎么知道我回来了,我今天又没有打电话。”父亲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从脚步声中知道的呗,我能听懂你的‘脚语’。”小黎很诧异,要知道她家那个门洞一层6户,6层的楼怎么也住着百十号人呢?父亲怎么能如此准确地从众多的脚步声中独独分辨出小黎的脚步声呢?父亲微笑着说:“哪个父母听不懂自己孩子的‘脚语’啊!”那晚,小黎和父母聊得很晚才回家。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黎想如果今天不是她去父母家,而是父母亲来她家,不知她能否从纷乱的脚步声中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哪一种是属于她父母亲的脚步声。

听完小黎的话,大家不免感慨父母的舐犊之情,更是对“脚语”议论纷纷,什么是神奇的“脚语”?“脚语”又会传达出什么信息呢?

就好像人体语言的所有其他信号一样,脚的习惯动作也着自己的语言。脚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豁达的人,坐的时候张开双腿;内向的人,则偏向于把自己的手、足靠拢身体。走路大步流星,脚步重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开朗、直率、不留心眼。走路稳重、步子有节奏的人,较为成熟老练。而走路小心翼翼的人,往往比较细心精明。“脚语”所反映的性格往往和外表给人的判断是不一致的。如果一个端庄秀美的女子走起路来匆匆忙忙,脚步重且乱,就可断定这位姑娘一定是个性格爽朗、心直口快、没有心眼的痛快人;反之看上去五大三粗,走路小心翼翼,这样的人一定是外粗内细的精明人,干事往往以豪放的外表来掩饰严密的章法。

人的心理指向也往往从脚语中泄露出来。当人们双脚交叠时,就如同双臂交叠一样,属于一种保护性的动作。交谈中若对某人有好感,双腿就会自然朝向某人交叠。谈话时,身体前倾,脚尖踮起,表示殷切而愿意合作;反之,要是身体挺直,两脚交叉的话,则意味着怀疑与防范。若有人一坐下来就跷起二郎脚,表明他怀有不服输的对抗意识。若是女性大胆地跷起二郎脚,则表示她们对自己的容貌有足够的信心,也表示了她怀有想要显示自己的强烈欲望。人在站立时,脚往往朝着主体心中惦念的或追求的方向或事物。譬如,有三个男人站在一起,表面看来他们在专心交谈,谁也没有理会站在一旁的漂亮姑娘,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每个人都有一个脚的方向对着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注意她。他们的专心致志只是一种假面具,而真情被隐蔽着,但他们的脚语却把各自的秘密泄露了。

脚语还可以反映人的情绪。在我国丰富的语言词汇里,有许多描述脚语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与其说是描写脚步的轻、重、缓、急、稳、沉、乱等,不如说是描述人的内心或稳定或失衡;或恬静或急躁;或安祥或失措的状态。人的心情不同,走路的姿势也就不同;人的秉性各异,走起路来也有不同的风采。脚语是一种节奏,是为情绪打拍子的,如同舞场的旋律。“暴跳如雷”是自然界的快节奏和重节奏;“春风得意马蹄疾”是另一种节奏,一种快旋律的轻节奏。

人的脚步尽管因地因事而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脚语。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一种现象:对于熟悉者,你不用其人,仅凭那或急或轻或重或稳的脚步声,就能判断出个十之八九了。通过“脚语”了解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的状态,对形成融洽的气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有帮助的。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一见钟情”

古今中外的名作佳话中不乏初见倾心的浪漫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宴会上相遇的一瞬间,就互生爱慕抛却家族仇怨;白素贞于西湖边邂逅同船的许仙,便欲一世相守恩爱缠绵……一见钟情美则美矣,但是,现实中的人们还是不禁要怀疑:瞬间产生的爱情,能够相信吗?可以长久吗?

实际上,一见钟情还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经常一见钟情,而有的人却从来不会一眼就爱上一个人。当然也有的人一生就只一见钟情过一次,最后就能幸福地和对方厮守到老,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那么,人到底为什么会一见钟情呢?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的话,有人认为是体内基因不同,异性双方有可能通过“气味”互相吸引而终成眷属,也有人认为是“爱情物质”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内啡肽等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它是神经系统中的兴奋物质,一旦遇到所爱慕的人时,体内此种特质就会起作用,一个动人的微笑呈现于脸上,一种晕眩感突如其来,从而产生“一见钟情”。也有人认为,当男女双方在荷尔蒙产生的高峰期相遇,就会产生“一见钟情”。这就是生理上的因素导致。

而除了生理方面的解释外,心理原因也能导致一见钟情。

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对方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器官和自己的相似,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是发展爱情的基础。另一种说法是有人会对和自己免疫类型完全不同的人产生好感,他们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一种“传达物质”,这种物质也能促进爱情的发展。的确,人类想寻找自身所不具备的免疫类型,这从生物学的角度也能解释。非常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是完全相对的:前一种说法认为,人会对与自己相似的异性一见钟情;而后一种说法认为,人会对与自己不同的异性一见钟情。

而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一见钟情是由于第一印象的晕轮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人在首次交往时形成的初始印象,主要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在对人际认知、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而奠定对人认识和印象的基础。“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当人们看到某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很突出,就会很欣赏和崇拜这种特征,给我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因为晕轮效应认为其他方面也会很好,这样我们就会欣赏并愿意和这种人更多的因素杂糅在一起,就产生了“一见钟情”。如修德克尔所说:“崇拜是恋爱发动状态的征服者,崇拜在恋爱的萌发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见,一见钟情并不是简单地一下“爱昏了头”或者“被勾了魂”,从一个眼神里、一次邂逅以后就爱上一个人还是有诸多根据的。生理上的反馈、心理上的映射都决定了有些人容易“一见钟情”。

但是,一见面就情投意合只是恋人之间爱情萌发的一个契机,仅仅因为浪漫美好的轻轻一瞥、简单温馨的一句问候就决定要步入到婚姻生活的决定其实并不理智。真正的生活不是突如其来的晕眩感或亲近冲动就能够长期维持的,琐碎的生活细节、繁重的现实压力会让初见的美好渐渐演变成一种普通的平淡,甚至到相看两相厌的境地。爱情或许需要一点崇拜,但恋爱的双方是平等的、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因而“一见钟情”中的崇拜转换成自信和互信在恋情中极其重要。人们常常感怀“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由于岁月流转,烦恼和冲突总会使得感情变质,所以说,“一见钟情”的恋人们,一定不要耽溺于虚幻的美好中,彼此的了解、个性的契合、相互的包容扶持才是爱情长久保鲜的诀窍。

所坐的位置也能影响心绪

一般在没人的时候,偌大一个房间都可以随便坐。不过,当屋里有人,或者要跟这个人有交流,那么坐向就没那么简单了,坐在哪儿、怎么坐,绝对是有技术含量的。

有没有发现,平日里当你跟人争论问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就和别人面对面了,和人对视才让你觉得有的放矢。可是,有些时候,你并不希望和别人对面坐,比如当你被表扬的时候、被批评的时候,其实很怕别人盯着你,那样总让你觉得对方话里有话暗藏机锋,事情就是这么微妙,坐向一变,人的状态很快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