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来讲,在我们的社会中,美貌比其他优点更容易决定一个人在社交金字塔中的位置。我们常说“美女俊男”配对才是养眼的,所以,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许多人都有与己相配的想法,而在外人的眼中,也下意识的认可外形的和谐和统一,也就是所谓的“丑人配丑媳”“美女配英雄”(这里的英雄还是有一定相貌优势的),这种现象专家将之称为“同征择偶”。同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身的条件不高,再加上人对美貌的天生崇尚,用“光环效应”讲,就是认为一个美貌的人在性格、能力等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优势。再者,人们对“美”的追求则是出自天性的,因为视觉上的享受会向内传达转化为愉悦的情绪。
但是,归根到底,这样的想法虽然没错,但是如果一味“死心塌地”地“贯彻实行”,则可能成为一个不小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好要控制一下“以貌取人”的择偶心理,不要只会片面地关注对方的外貌,而要更多地从对方的道德品性、家庭责任感、智慧才能、经济条件,还有双方之间的性格特点、能否长久亲密相处等十分现实的问题来考虑。要知道,靠对方漂亮的外表产生的爱情,是短暂的。随着岁月流逝,爱情也会随着外貌的衰老而消失。正如歌德所说:“外貌美丽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美貌是会随着时间而枯竭的,真正美丽的灵魂却是能永驻人心。
大款为何经常和“脑满肠肥”联系在一起
偏见是个体对特定对象过激的评价性心理倾向。它同态度一样也是在后天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学到的。偏见往往使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先入为主,偏激地把某一类型的人归到一个群体中,或把倾向于某种类型的行为归于某个群体所特有的行为。即在交往前就对交往对象形成一种过激的、固定的看法。这种过激的、固定的看法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与人的正常交往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偏见,如一提到农民,我们就会把敦厚朴实、老实巴交的品质强加在他们身上,一提到“大款”,就会把脑满肠肥、挥金如土的形象与他们联系起来。
偏见表达着个体对交往对象的好与恶、赞成与反对,即包括积极偏见和消极偏见两种类型。它与日常用语中的成见有联系,也有区别。
成见与偏见相似,都是事先对交往对象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虽然从概念上看成见的内涵小、外延大,即除包含过激的偏见外,还包含对交往对象不过激的固定看法,但在日常使用上,与偏见相同,主要指事先对交往对象形成的过激的、固定的看法。
李珊非常郁闷地走出某软件公司的总裁办公室,脑子里还萦绕着刚才与总裁见面的尴尬。
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李珊觉得进入这家公司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按照常理,总裁面试其实也就是例行公事地检查各部门工作的情况,并表明一下公司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而已。
寒暄过后,总裁的提问让李珊颇感诧异,“年龄?”愣了一下的李珊还是很诚实地回答:“28岁。”总裁欣赏的目光一下子暗淡了下来,说了一句让李珊更加诧异的话:“对不起,小姐,我们不招这个年龄段的女员工。”
纳闷的李珊找到了没有面试她的市场总监,得到了意料之中的答案:“对不起,人事经理是新来的,我们老板因为对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子怀有偏见,公司一般很少引进这个年龄段的人才。曾经因为一位28岁的部门经理突然离职结婚而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以老板对这一年龄段的年轻女子抱有偏见。”
由于老板的偏见,李珊失去了工作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偏见却无时无处不在。
在日常生活中,偏见常常和歧视联系在一起,但两者有区别,偏见主要指态度,歧视则主要指因存有偏见的态度而引起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偏见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信息来源的有限性或错误性
人们常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特性,或者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体的整体印象。如看到某些干部贪污腐败,就认为整个机关干部都作风腐化。听到别人议论某人某方面表现不好,就对该人全盘否定。
2.刻板印象的认知成分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类认知的发展有关,对某人或某群体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偏见的认知基础和根源。
3.过度类化的倾向
一个持有偏见的人常常有光环效应的倾向。如果他喜欢一个人,就会认为他有很多优点,否则,就会认为这个人一无是处。
4.先入为主的判断倾向
人们常有在资料尚未收集齐全时,就断然下决定的倾向。对人的印象的形成也存在这种情况。在这方面,偏见和误解不同,若对他人有误解,会在接收到新的资料后改变原来的看法,而持偏见态度的人即使面对相反的事实,也不愿改变原来的态度。
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它对人们的生活、学习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消除偏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偏见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消除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来源。人们常常会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常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如白人认为黑人智力低下、不求上进等。因此若想改变白人对黑人的态度,黑人最好在与白人接触时表现出异于刻板印象的行为来。如果黑人总是从事一些简单、低下的工作,则对其工作角色的期望正符合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并且会进一步加深巩固。相反,如果黑人从事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如教授、医生、工程师等,那么对此等职位的角色期望就会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相矛盾,如果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并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白人对黑人的职业角色行为的偏见就会逐渐改变。
2平等地位的交往
当彼此交往的人不平等时,相互之间的反应大多是肤浅的、形式化的。因此双方不但不能深入了解对方的特性,而且容易根据对方的外在方面做一些刻板的判断,而对社会地位低下者的判断基本上都是不好的。另外,地位不平等的接触,还使双方的差异更为显著。因此使人们以平等的地位相互接触是降低偏见的重要条件。
3共同的命运与合作性奖励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并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然后安排他们进行各种竞赛活动,随着竞赛的不断继续,两组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他们互相敌视。由此可见,竞争可以引发两个群体的相互敌视。后来,心理学家故意把营区的供水系统加以破坏,使两个敌对群体都面临相同的命运,这个危机唯有依靠两个群体全部成员的共同合作才能解决。结果证明,共同的命运与合作性的奖励是消除群体敌对态度的重要因素。如有两个人被迫进入同一情境中,两人都期望相同的目标,而此目标的获得只有依靠两个人的合作时,那么这两个人的行为彼此依赖并面临共同的命运。研究也发现,相互依赖的行为及面临共同的命运可以增加双方的好感。
4对别的群体的内部规范采取宽容的态度
社会之大无奇不有,各个国家、民族、阶层、党派、团体,甚至不同的社区、单位、家庭内部都有不同的内部规范和各自的特点。在相互交往时,对其他群体的内部规范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即使你不认可,也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的神情,更不能动不动就加以反对,要承认文化与规范的多样性。
5熟悉对方的独特性
我们在生活中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但对其中的许多人我们是不熟悉的,对他们的认识也是肤浅的。假如我们能够详细地了解所接触的对象,知道他们的能力、性格、抱负、爱好等,将有助于减少偏见的产生。美国学者研究发现,住在同一层公寓内的黑人和白人家庭主妇,彼此认识的机会多,较为熟悉,因此这些白人主妇对黑人的态度要好于其他人。
对于以上方法,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实施,才能使我们周围的偏见越来越少。
第四十一节 相对论:为什么有钱人嫉妒比自己更有钱的人
你有我也要有——女人的攀比消费
女人的攀比心理欲望是十分强的,即使是衣服品牌的大小、物品价格的高低,甚至是老公或男朋友的好坏都可以攀比或者谈上一天。
其实,攀比是人性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但相对于男人来说,女人的攀比心理要严重得多。通常,女人的感情比男人要细腻,思维也更加周密,但这与理性无关,她们的这种敏感经常使自己陷入嫉妒的沼泽,因此男人总是感觉女人“小心眼”,明知道“人比人,气死人”,却最好比出身,比肤色,比胸围,比回头率,比母校,比职位,比收入……
而在消费问题上,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因此热衷于消费购物的女人这种攀比心理尤重。
针对女人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向她们进行推销的时候,可以人为地设一个圈套,让她们有一个对比,从而激起她们购买的欲望。
小张是一位营销员,他向一位女士推销一座房子。不过他很聪明,并没有直接带着这位女士去看他想推销的这座房子,而是带她去看另外一座。看完那一座以后,小张说:“本来还有一座,只不过前两天已经被人看中了。”这位女士很好奇,想要看一看,为什么那座房子先被人看中。在她的要求下,小张带她去看本来想卖给她的那套房子。
在这里,小张已经很成功地设下一个圈套,让那位女士觉得,那座先被看中的房子一定比自己要买的那套好,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心中不免留有遗憾。几天之后,小张便兴高采烈地找到那位女士,说:“你现在可以买那座房子了,你真幸运,以前订房子的客户由于钱紧,只好先不买房了,于是我就把这座房子留给了你。”听到这话,那位女士非常高兴自己能有机会买到那座房子,因此,买卖房子的交易很快达成了。
在这个例子中,小张稳稳地掌握住女人的攀比心理,通过设圈套把那位女士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想卖的房子上,最后很轻松地就让她高高兴兴地买下了那座房子。
攀比心理在奢侈品消费上更加明显。在中国,买奢侈品注重奢侈品的品牌价值,不注重商品价值本身,而从消费心理分析,大多中国消费者买奢侈品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价值,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及社会地位是一个主要因素,与日本早期的奢侈品社会发展较为相似,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社交的重要符号、有攀比价值的必要性,而买奢侈品完全出于自我、侧重品牌文化和设计师理念的消费者仅占少数。而奢侈品消费中,女人又占了大多数。
另外,在商场上,欲擒故纵也是一种利用女人攀比心理的高明而极有效的“圈套”策略。
路华德是美国著名的萨娜·卢贝百货公司的总经理,做生意的手段常常使他一鸣惊人。
有一次,他为了推销一种档次不高的花布,特地用这种花布为当地社交界最有名的两位妇人做了两件款式独特的衣服。两位夫人看到衣服后,很满意这种款式,于是在一次游园会上穿着衣服到处游玩,立刻引起当地妇女的羡慕。当游园会结束时,很多妇女都拿到一张通知单,上面写着:××夫人和××夫人所穿的新衣料,将是今年最流行的花式,本公司有售。
第二天当闻风而来的客户争相到萨娜·卢贝百货公司购买这种衣料的时候,路华德又在厂门口贴了一张大告示,上面写着:衣料已售完,但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明日有新货进来。百货公司的营业员则一本正经地对前来买布的客户解释说,这种衣料原料不多,难以充分供应,等等。这些妇女听后,唯恐第二天来了仍然买不到,便纷纷预交货款。
由此可见,利用女人的攀比心理进行营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段,它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轻松打开女人的钱包。在生意行业里有这么一句话,女人的钱最好赚,其实利用的也就是女人的攀比消费心态。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故意迟到
当你在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对方才不急不慢地前来赴约的时候,当你因为对方的迟到而不得不打破全盘计划的时候,他们不好意思地朝你微笑致歉,或者用各种理由来抚平你的气愤。但是,你还是忍不住要生气,或者抱怨:明明约得好好的,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故意迟到?
为何那些迟到的人总能让别人陷于等待的焦急境地?他们一面表达深深的歉意,一方面又乐此不疲。这些迟到的人究竟想向他人传递怎样的信息呢?
守时对很多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事,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变成了难题。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像钟表一样准时的人,就有多少迈着方步走出家门,随后又急匆匆赶到公司,成为慌张的破门而入者。
通常,我们会以为迟到是人的通病,堵车、回去取东西、临时有事、记错时间,等等,都是我们搪塞迟到的最好理由。但是当你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守时的人似乎总守时,他们总是有足够的时间;而迟到的人总是迟到,他们似乎总是时间不够用。对后者而言,不管他们把时间安排得如何妥当,好让赴约变得从容,但他们仍旧是最后一个来到约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