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104

第104章 摇摆源于拒绝不了的诱惑(3)

1. 临时演员冒充外国“专家”

这些所谓的外国专家基本上都是临时演员。“有的是学校里的外教或者留学生,有的则没有固定职业。我们还遇到过某些人因为接的活儿太多,结果被不同的广告商冠以不同姓名,头衔,拍摄两个广告互相穿帮的怪事。”之所以把他们的身份定位为外国专家,主要是消费者都会崇洋媚外的心理。

2.选角年纪越大越有说服力

一般而言,电视购物公司会把拍摄广告的任务交给广告公司,选角的任务也就顺理成章地交给广告导演了。据说,为了让广告真实可信,他们对于选角会有一定的要求,而年纪较大的老外,演出报价会高于一般的国内临时演员,“同样是扮专家,国外的一次500以上,国内的顶多300。群众演员50到100。”

3.上岗前的严格培训

购物专家的脑袋中必须有超大内存和超强的临场应变能力,他们接受的培训几乎是全方位的“魔鬼训练”。业内有句话,挑选好的购物专家比挑主持人更难,他们出镜前的培训艰巨复杂,长者达9个月,上岗后,如观众反映不佳,还可能被淘汰。

这些购物专家都是要现场做产品展示的,拍摄的时候经常会有颈部,手部的特写,如果有明显皱纹,色斑,当然很难吸引消费者,因此他们培训的首要课程就是要学会保养,让自己在镜头前经得起推敲。

照顾好各自的“面子”,接下去就是学习展示。”现场拍摄不仅要说,还要会动,拿着一个产品要知道哪个角度更好看,要配合摄影棚的灯光,还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要表现得诚恳又心动,才能吸引消费者注意。

可见,电视购物之所以成功就是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成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高商品销售。

第三十四节 安慰魔力:为什么一元的阿司匹林管用,十元的就不管用

为何制定高目标反而成了学习的瓶颈

很多学生每当考试成绩不好时,家长总是给出一个很高的目标,即使这个目标难度很大,难以完成,可家长宁愿给出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也不愿给出一个比较小但孩子可以做到的目标,因为他们认为目标越高越有利于学习。结果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家长们先让孩子完成一个比较小容易实现的目标,再提出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目标,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一个一个比较小的目标,最终把成绩提高上去。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登门槛效应”。

曾有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经典而又有趣的实验,他们派了两个大学生去访问加州郊区的家庭主妇。实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其中一个大学生先登门拜访了一组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件,每年死在车轮底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就是签个字吗,太容易了。于是,绝大部分家庭主妇都很合作地在请愿书上签了名,只有少数人以“我很忙”为借口拒绝了这个要求。

接着,在两周之后,另一个大学生再次挨家挨户地去访问那些家庭主妇。不过,这次他除了拜访第一个大学生拜访过的家庭主妇之外,另外还拜访了另外一组家庭主妇。与上一次的任务不同,这个大学生访问时还背着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请求家庭主妇们在两周内把它竖立在她们各自的院子的草坪上。

可是,这是个又大又笨的招牌,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按照一般的经验,这个有点过分的要求很可能被这些家庭主妇拒绝。毕竟,这个大学生与她们素昧平生,要求她们帮这么大的忙,真的有些难为她们。

实验结果是:第二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项要求,但是,第一组家庭主妇中,则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远远超过第二组。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之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倾向于接受更高的要求。这样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们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为了保证这种印象的一致性,人们有时会做一些理智上难以解释的事情。在上面的实验中,答应了第一个请求的家庭主妇表现出了乐于合作的特点。当她们面对第二个更大的请求时,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乐于助人的形象,她们只能同意在自家院子里竖一块粗笨难看的招牌。

在教育之中也可以用“登门槛效应”。比如,先让一个学生作出好好学习的承诺,得到一个小目标再追求大的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再分小目标一一解决。后一种在心理学上叫“门面效应”。 意思是说,向接受者提出另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方先拒绝,然后提出这个任务,对方碍于脸面,就会接受了。

虽说“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但有时也会徒劳无功。如果你付出了和别人同样的努力,但学习成绩总上不去,那么该反省一下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合理。让我们审视现在的目标,重新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吧。

1.弄清自己的真实水平

审视目标时重要的是,弄清自己设定目标的动机和自己的真实水平。因为我们遇到的课题越难,受到过大压力和负担的影响越大,那么就导致效率越低下,从而终日惶惶不宁。

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这课程的难易程度有关,完成低水平课题时,正确率越高,但在完成难度强的课题正确率不升反而急剧下降。

2.制订可行性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不够努力,然后用再努把力就行、这次一定能成功的话语来暗示自己,再次制定更高的目标和不合情理的计划。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目标是否过高,并实事求是地对目标进行灵活的调整。

可行性目标比较容易达成,而目标过高有可能阻碍学习成绩的提高,最终无法完成目标,进而可能丧失信心。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放弃学业。

不仅仅是学习,当我们要请求别人帮忙或是做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进门槛效应”或“门面效应”,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何得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得到的柠檬是甜的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而无法吃到,就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这种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而不是说自己条件不够或不太卖力,,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也就是借着贬低对方,来安慰自己的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前者如有的大学生参加某一竞聘或招录活动,初选即被淘汰,于是对人说“我本来就对这个岗位不感兴趣,只是别人叫我一起去凑凑热闹而已”。又如有人因为自身封闭性较强,不善于与人交往导致人际关系圈狭小,却常说:“张三品质太差,不值得结交;李四人缘不好,交往多了会影响自己发展。”

甜柠檬效应如:打碎了自己心爱的器皿说“碎碎平安”;被人偷了钱财说“破财免灾”;孩子天资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说“憨人有憨福”。你买了一套衣服,回来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还是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有的学生没有选上班干部,就说“无官一身轻,可以省去我很多精力,这样有更多时间学习”。这些都是 “甜柠檬心理”的表现。

这两种心理防卫方式的实质是一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都是因自己的真正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产生受挫感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看来愚蠢可笑,但从心理学上讲,却有它的积极作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如珍贵的物品被盗或丢失,参加比赛名落孙山,和朋友产生误会,失恋,亲人去世……有的事情是我们人力所无法挽回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与其悲伤,哀叹,不如学会自我安慰,即依靠自我调节、自我解脱来实现心理平衡。否则,我们就会像泰戈尔的诗中所说:“在我们哀叹失去月亮的时候,我们又失去了星星。”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似乎是贬义的。但谁让人生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无奈呢,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要活得太累,活的更快乐一些。

“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反映了当事人的心理素质具有某种对抗受挫感的弹性,可以帮助人在遇到挫折时从忧伤中解脱出来,灵活地松动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目标,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防止行为上出现偏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适度的精神胜利法对于调节心理平衡却非常有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平衡和心理调节术。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提醒我们:对于相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会不尽相同,心情也会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如果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心情就会低落、郁闷,而从积极一面去看,才能帮你走出心情的低谷,变得平静、开朗起来。

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是一件好事,所以呢,但你遇到什么不顺的事的时候,不妨试用一下“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多多的开导一下自己,这样你或许会觉得开心些。如果大家都能使用这个方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天天念着“烦呀烦”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天天苦着一张脸,整个社会也会更快乐。

“骨指术”是怎么杀人的

“骨指术”是澳洲土著人的一种杀人方法,也叫“杀人骨”。这种杀人方法只用咒语就可以让人死亡。

20世纪50年代,一位叫吴鲁穆的土著人被族人施行了“骨指术”,他的表现像是突然得了重病,不能进食。医生为他进行检查时,却发现他身体很正常,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奇怪的是,这位“病人”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放弃了治疗。5天后,他果然去世了。后来,经过警察的调查,人们才知道吴鲁穆是美利族人,他触犯了族规,却没有接受审判,畏罪潜逃了,他的族人就对他执行了“骨指术”的惩罚。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骨指术”真的能把人杀死吗?是的!并且,这种杀人的过程也是很特别的:一个“骨指术”的杀手,通过一些仪式被赋予“超强的自然力量”之后,把杀人骨握在手里,指向犯人,然后念一些咒语,犯人就被杀死了。

“骨指术”其实是一种靠暗示力量杀人的方法,施行这种方法的唯一条件是,当事人完全相信它可以杀人。

其实,关于暗示出现死亡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都是在外在的条件刺激下,这些人相信自己肯定会死的情况下发生的。几名学生和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开玩笑,他们把这个人蒙上双眼,捆上双手和双脚,放到铁轨上。其实,这个铁轨已经废弃了,根本不可能有火车经过,但是这个年轻人并不知道。在他被放在铁轨上不久,旁边轨道上的一列火车飞驰而过。年轻人挣扎了一会就不动了,而当学生们在给这位可怜的“强迫卧轨”者松绑时,他已经死了。其实,在火车呼啸而过的时候,他就在自己的“卧轨死亡”的暗示下死去了。

科学家从生理上对暗示进行了解释,大多都是在极度恐惧或愤怒的情况下发生的,随之肾上腺素就会增加,身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会暂时停止供应。其实,这是人在极度危险的时候,出现“假死”的现象,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过长,那么,这种生命的应激反应就成了死亡的“助手”。

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作出判断。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坏来判断,它是人的一种本能。

心理暗示是指人受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而作出相应的反应。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也许你已经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得到了老板的器重,但是,你内心还是觉得这份工作并不让自己开心。为什么你会觉得矛盾呢?简单说来,这就是自我暗示的影响。看过上一节介绍的骨指术知道,自我暗示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它往往可以调动人的潜意识,使得人们做出一些难以自我控制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暗示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积极的自我暗示相比智力、技能等更有作用,可以让我们有勇气踏出成功的第一步。所以,如果你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自信的人,就要学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