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一本书通晓国学
6201800000007

第7章 承诺的价值——国学经典中的信仰

一饭千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原文】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韩信在城边钓鱼,很多妇人在那里冲洗丝绵,其中有一妇人见他饥肠辘辘便把自己的饭给了他,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了那位当年给他饭吃的妇人,赐给了她一千两黄金作为感谢。

【背景链接】

韩信是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

为了生活,韩信到淮阴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秦末战乱,他辗转投奔了刘邦的汉军,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智慧感悟】

爱的传递是这世界上历时最久的一场接力,人类在爱的循环中世代繁衍,似乎生来就该懂得感恩,但很多时候,人们在享受着别人的爱时,却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感恩就常常在这样的理所当然中被轻看、被忽略、被遗忘。

学会感恩,就是让人意识到别人为你所有的付出,包括父母无私的奉献,朋友无私的帮助以及陌生人的无私的支持,这些都是需要回应、需要赞赏的。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人为自己奉献过、付出过,而你自然也应当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那些爱和恩,并为此承担一份责任,准备着为回报而努力。即使施恩者不需要即时回报,你也应把感激埋进心里,并试图“去回报那曾和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亮、一线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因此,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都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懂得感恩的人一生都在负重前行,他们的背包里装着满满的爱和责任,这并不使他们感到沉重,相反,这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和动力,在起风时,他们仍能坚定自己的方向,朝着爱的方向大步前进。

大禹治水:责任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原文】予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选自《尚书·大禹谟》)

译: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

【背景链接】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部落首领们纷纷推荐鲧(gǔn)。虽然尧对鲧不大信任,但首领们一致推荐,尧只好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传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一直和老百姓一起劳动。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智慧感悟】

大禹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治理水患上,以至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正是一种高度责任感的体现。

责任是我们经常谈及的一个话题,或许有些年轻人会认为那是你有了家庭事业之后才要去思考的问题,或许有些人始终觉得这两个字与自己很遥远,甚至或许还有些人觉得责任只是平添的负累。可实际上,责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纵使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没有责任感的话也不会很认真地做好一件事情,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给自己找借口不去做事情,或者做事情的时候推三推四,无法将事情做完做好。

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关键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在生活中,不负责的人会失去身边的亲人、朋友的信任;在工作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希望将工作交给责任心不强的人。没有责任感,你就等于被孤立、被遗弃。看似不用负责任的行为可以让你解脱,但是其实它却是害你的祸根。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意思就是说,人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承当责任是一个人的人生起点,人生只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才能将自己身上的责任担子放下来,那些不承担自己责任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

在责任心的内在驱使下,人们往往常会生出一种崇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当我们把人生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用责任心去全身心投入实践的时候,生命更容易激发出绚丽的色彩,成功也会变得触手可及,你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立木为信:说出的事就要做到

【原文】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选自《史记·商鞅列传》)

译:又说:“能把它搬走的人,我赐给他五十两黄金。”有个人果然把它搬走了,于是商鞅果真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以表明他不会欺骗大家。

【背景链接】

秦孝公即位后,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百姓的围观。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可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诚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智慧感悟】

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了成效,关键在于商鞅让百姓知道了他是一个说到做到、讲求诚信的人。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上,如果不能够树立一个诚实可靠的形象,那么终其一生都很难有人相信你,也就很难有所成就。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会失掉别人的信赖,也会因此而失掉成功的机遇。在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诚实的品格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诚信原则是说话中必备的原则。庄子说过:“至信辟金。”他认为,最大的诚信是不需要用金玉来作为信物的,孔子也主张“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俗话中也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说出的话、许下的承诺就要做到,这就是一种诚信。如果一个人总是轻易答应别人、为别人许下承诺但又常不履行,被人问起时又总是去拿一些借口去搪塞对方,那么你的诚信度就自然大大下降了。当所有人都觉着你是一个说话不算话的人时,谁还会再相信你、再把事情交给你去做呢?如果总是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必然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也会在别人心中大打折扣。

所以说,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说出去的话就要做到,做到一诺千金。一个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说到做到的人,任何时候都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任何人都愿意与之交往,真诚地接纳他、帮助他,而他的人生之路必然也会越走越宽。

中流击楫:誓言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

【原文】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选自《晋书·祖逖传》)

译: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

【背景链接】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豪爽、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一路上,祖逖的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

【智慧感悟】

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

孔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当你向他人许下誓言的时候,不妨先认真去想一想,你答应别人的事情你真的愿意去做吗?真的有能力去做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因为许下的誓言能否成真是考验一个人诚信度和责任心的重要标准。现在经常会有有很多人出于面子、好胜心或是其他不良心态,总是喜欢在他人面前夸下海口,拍着胸脯保证说自己可以去做某些事情,但可能话一出口心里就已经后悔了,因为他并不保证自己可以做得到,或是根本在短时间内凭借自己的能力根本就办不到。可话既然说出口了,好面子的心理又使人很难说出凭一己之力确实很难办到这件事的实情,不得不继续打肿脸充胖子,等到实在拖无可拖时再找个言不由衷的借口做托词。这样一来,你认为你侥幸逃过,但实则已经信誉全丢。

因此,每个人在许下承诺和誓言之前,都不妨先理性地思考一下你要说出去的话你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如果确定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把话说出来,然后确确实实去践行;如果不确定的话,那么最好就是不要说,不予以诺言并不会一个人丢面子,至少不会比把话说出去然后再做不到更丢面子;如果确实因为一不小心把话说出口的话,那不妨袒露实情,表明自己的困难,这样他人自然也会理解你,不会再苛责你。

季扎挂剑:信誉要用毕生来坚守

【原文】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译: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背景链接】

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扎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扎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扎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君对季扎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扎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扎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扎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扎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智慧感悟】

信誉应是用毕生去坚守的东西,人无诚信,就不能生存于世上。季扎虽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但季扎并没有因为徐国国君的死而不履行“承诺”。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扎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这一美德伴随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霜雪磨砺,最终沉淀为民族的精髓。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輗和軏是古代车的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儒学经典中一再强调言而有信。“信”确实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底线,正所谓“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

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就好像一座大楼没有地基一样,是不牢固的。所以,人应当以诚信为基,打造个人的完美品格,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完璧归赵: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原文】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城池给了赵国,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如果城池没有真正给到赵国的话,那么臣就请求把完整的和氏璧归还给赵国。

【背景链接】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赵惠文王举棋不定,便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毫无归还之意。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小人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又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智慧感悟】

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别人的托付时,心中便也有了相应的责任感,这是一种美德、一种信誉,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将赵王的托付顺利完成,这就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一个人要跨进成功的大门,他必须持有一张门票——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对家人,对朋友,对国家的责任都可以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同时,承担责任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一个人的责任心在心底萌发时,就是他走向成熟的标志。

梁启超先生在其著作《呵旁观者文》中这么写道: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可,谓之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嗟乎,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也。故旁观者,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也。

可见,一个毫无责任心的旁观者是多么令人厌恶,他们看到人家家里着火了,不救火而幸灾乐祸;看到人家沉船了,不救人而以看着人在水中挣扎直至淹死为乐趣,梁启超先生说用阴险、狠毒都不能形容这种人,只能称这种人没有血性。这种人是我们全人类、全世界的敌人,是大家都要唾弃的人。这种旁观者是典型的无责任的人,他们不知道要是这些可悲的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多么可怕,他们也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是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的人。反思自身,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做过这样的“旁观者”呢?

拒绝做“旁观者”,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担当,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光荣。培养责任感,其实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身体力行,对自己负责,遵守与他人之间订下的承诺,承担与自己社会角色相对应的种种义务,不给自己找任何逃避的借口。其实,只要从心底里树起责任意识,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会做出富于责任感的行动。

鞠躬尽瘁:全力付出是对责任感的最佳践行

【原文】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选自《后出师表》)

译:我愿意尽全心全力为国家效命,直到死为止。

【背景链接】

在中国人的眼里,诸葛亮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47岁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表明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迹。

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公元234年,诸葛亮用木牛(一种改进的独轮车)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

与此同时,孙权应约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国的行动。魏明帝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大败吴军。诸葛亮只好孤军作战。蜀军很想跟魏军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固守营垒,坚守不出,决心要打持久战。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遗憾的是,还没等到战争胜利,诸葛亮就去世了。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品格,永远师仪后世。

【智慧感悟】

尽职尽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素质。诸葛亮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诚。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为后人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责任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承担责任。没有责任的人生是空虚的,不敢承担责任的人生是脆弱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获得生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尽管在我们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承担起压力和面对各种困难,但一个真正能够承担起责任的人,是会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和压力的。事实上,责任能够赋予我们走出逆境的勇气和决心,给我们行动的勇气。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听说很多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敢救人的事迹。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害怕,相反,他们可能也很害怕危险。但是,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克服了恐惧和软弱,从而创造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可见全力付出是对责任感最强而有力的践行,而责任感又会反作用于人的行动,使人克服个性深处的懦弱,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定。如果一个人拥有责任心,那么他就会变得强大而无所畏惧。

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和无法逃避的,因为责任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为了履行责任而全力付出,无论过程有多么艰难多么辛苦,但当看到用责任所培育出的累累硕果时,你一定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