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一本书通晓国学
6201800000006

第6章 入世的智慧——国学经典中的谋略

买椟还珠: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背景链接】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他做生意很讲究信誉,很多人都愿意到他这里来买珠宝。

一天,珠宝商人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想把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于是,他找来名贵的木材,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然后又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最后,珠宝商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观赏。一个郑国人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高价将珠宝商人的那颗珍珠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又回来了,珠宝商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他想完,郑人已走到其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他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他,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木盒子,一边往回走。

珠宝商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珍珠的价值,以至于喧宾夺主,令他哭笑不得。

【智慧感悟】

不能以貌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会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就像故事里的那个郑人一样,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却忽略了价值连城的珠宝。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给被试者看两张不同的人物照片,一张照片中的人干净整洁看起来风度翩翩,而另一张照片中的人则不修边幅面露猥琐姿态。当问及被试者对两个人的印象时,绝大部分被试着都凭直观认为第一个人是一个宽容豁达的绅士,而第二个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

事实情况是否如此况且不论,单凭从一个人的外貌就推断其个性,就是典型的被其外表所迷惑,以貌取人的成见之态。一个人的外貌只能体现他的一小部分,要是从这一点来评价一个人,那评价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大多数人的长处并不只是体现在他的外貌。那些有着宏图大志的人,外貌并不一定出众。

成见施于人,如同把对方定格成一张照片。水平高超的人将丑人照出美感,水平低劣的人将美人照成丑八怪。也许有一张照的相对真实,成见让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难以认清本质的真实,更糟糕的是我们在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成见加上轻信,小则“三人成虎”,大则可以“积毁销骨”。

国学大师胡适曾经说过:“心平气和,虚心体察,平心考查一切不合己的事实与证据,抛开成见,跟着证据走,服从证据,舍己从人。”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谨记,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明艳动人,有价值的朋友不一定相貌出众,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摘下有色眼镜,睁大双眼看清人或事物表层下的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避免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

运筹帷幄:做事前要有全局计划

【原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译: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都是子房的功劳。

【背景链接】

子房是西汉初年政治家张良的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韩信、萧何并成为“汉初三杰”,以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深得刘邦的宠信。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朝中大臣高起和王陵认为,高祖之所以能成大事业,原因在于他善于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进而深得人心。可项羽却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

刘邦听后,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在所有取胜原因中,是最重要之处还是在于善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就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我不如他。这就足以看出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的特点。

【智慧感悟】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话: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就是说,能打胜仗的军队是先赢得了胜利的机会和因素,再投入作战中;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投入到作战中,再寻找胜机。这也就是说,计划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只有在事前做好计划,才能保证所有事在调控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

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很容易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诸如忧虑、恐惧、烦恼和自怜等情绪的困扰,对自己没有把握,常常感到焦虑和失望,而且当突发事件到来时难免会措手不及。所有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无法回避的过错、失败、失落和不幸。为此,在做事之前,我们应当对事情有一个全局性的计划。

计划可以引导一件事情按照既定的路线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而有效合理的全局计划则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即将要做的这件事情的最终目的及过程中的要求,使我们能自觉地按照计划去进行更好的协作。计划和目标之间,如同蜜蜂与花朵一样,彼此依赖。有了远大的目标却没有实施计划的人,常常只能够在原地徘徊,而一个合理的计划,则会让他步履稳健地向前迈进。

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极强的计划观念。一个善于利用计划的人,他的工作、学习、运动、娱乐、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经过周密安排的。如果你只是含含糊糊地给自己确定一个大概的计划,希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再加以调整或更改,那么,即便你的计划再远大宏伟,也只能是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做计划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放眼全局,不放过整个计划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每一项内容都要清晰明确,有明确的衡量和判断标准。只有这种全局性的明确计划,才是有效的计划。

计划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而且,计划不一定要完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拥有计划意识,在做事之前先做好全局计划,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我们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

隔岸观火:冷眼旁观静待渔翁之利

【原文】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选自《投谒齐己》)

译:隔岸红尘中的人忙得风风火火,山中寺门前的人待人冷冷冰冰。煮茶的童子请不要再难为我了,你就说门前到访的是个穷和尚。

【背景链接】

公元202年,袁绍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曹操见此情景,便伺机发动攻击。然而,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团结御敌。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于是袁家兄弟间战争逐步升级。此后三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207年,曹军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并杀死了袁家长子。袁家另外两兄弟几次逃难,最后逃到了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人劝曹操攻打公孙康,可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几天之后,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谋士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力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

果然,当探子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将袁熙、袁尚斩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智慧感悟】

尽量以小的付出争得大的胜利,先静观敌方内部的争斗,自己则隔岸观火,冷眼旁观坐收渔人之利,这是一些高明的谋略家经常使用的手段。

博弈论中有一种叫做枪手博弈的博弈模型,说的是甲、乙、丙三个枪手进行枪法决斗,甲的枪法最好,乙次之,丙最差,如果此时让三个人同时开枪且每人只允许发一枪,那么哪个人的存活几率更大呢?

对于甲来说,他一定会对乙先开枪,因为乙对甲的威胁更大。同样的道理,乙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枪瞄准甲,然后再与丙进行对决,这样他胜算的概率自然大很多。既然甲乙的最佳选择都是朝着对方开枪,那么对于丙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按兵不动冷眼旁观看甲乙二人争斗,因为另外两位枪手的第一枪都不会对准他。而二人争斗必有损伤,这样一来,丙自然就坐收渔翁之利成为最后的最大赢家。这当中所蕴涵的,其实就是隔岸观火的道理,同样也是我们平时常提起的那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刻内涵。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当处于一个人与人之间矛盾突出、相互倾轧的环境中时,我们大可以先稳住自己按兵不动,看清周围大的形式,然后冷眼旁观其他人之间相互争斗,这样一来,我们一能够有效保护自己避免在直接争斗中受到伤害,二能有效地保全自己的实力不被无故消耗。等到其他人斗得你死我活筋疲力尽之时,再以全部的精力迎战或是根据具体情形采取其他可以避开直接应战的行动。这样一来,即使我们的实力大不如人,但最终最大的赢家,也很有可能是我们。

狡兔三窟:做人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原文】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选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聪明的兔子有三处洞穴,才能免于猎人的猎杀和猛兽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

【背景链接】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贵族,他承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被封于薛地,人称薛公,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门下有数千名食客。他曾联合韩国和魏国,大败了秦、燕、楚三国,因此声名远播,威震一方。

一次,孟尝君询问门客中谁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债,一个叫做冯谖的人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任务。临行时,他问孟尝君回来需要买些什么。孟尝君随口说缺什么就买什么,于是冯谖就把薛地百姓欠债的借据全都烧毁,说是孟尝君的命令。当孟尝君责问时,他说:“相国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义’字,所以我就把它买了回来。”

一年后,孟尝君遭人诽谤被齐王罢免,只好回到薛地去。当他见到薛地的百姓纷纷热情欢迎他时,才发现冯谖给他买的“义”的珍贵。但冯谖对他说:“聪明的兔子有三处洞穴,才能免于猎人的猎杀和猛兽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帮你再凿两个洞穴吧。”

于是,冯谖拿着孟尝君给他的五十辆车子、五百两黄金,前往魏国并在魏王面前夸他,直到魏王准备派人请他到魏国当相国。齐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担心孟尝君为别国效力,便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这样,冯谖为孟尝君凿成了第二“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而薛地在齐国的地位就非同寻常了。宗庙在薛地建成后,冯谖对孟尝君说:“三个洞穴已经凿好,今后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智慧感悟】

纵然破釜沉舟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魄力,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做事情还需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当自己被逼无奈的时候,起码还可以有一个藏身之所,这便是“狡兔三窟”的智慧。

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就是说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给自己留有退路的余地,话不可说太慢,事不能做太绝。不预留后路,就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没有变通的余地。日后即使想变、想通也无路可走了。这就像行车走马一样,假如一路下去一直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那么就算是你想调头也很难了;但如果你在行进的过程中多向周围的环境看两眼,趁早看清楚有什么样的岔路口,那么起码在当你发现前方此路不通时,还能及时掉头从岔路口走出去。

常言道:“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如果把事情做绝了,得罪了别人且没有回旋的余地,那么如果对方是善良人还好,如果对方是恶人,反身一扑,自己也就完全无路可走了。世事无常,谁都不能预料前方会发生什么,趁早给自己留条后路,出现变动时不至于束手无策。凡事给自己留一个后退的余地,是为人变通之计重的重要一环,毕竟只有留有余地,才能给自己一个回转变通的空间,才能在危难关头及时扭转局面摆脱困境,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进退从容、屈伸自如。

围魏救赵:以变通的手段达成目的

【原文】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bì)于魏也。”(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田忌想派兵到赵国,孙膑说:“……你不如派兵直接攻进大梁并占据它,仗着现在它内部兵力虚弱,必然能够帮助赵国,也能帮助到自己。这样一来,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背景链接】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赵国。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智慧感悟】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绝对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直接走直线就是最省力气且最有效的办法,如果凡事都坚持按照一条直线头也不回走下去的话,就很容易陷入偏执的怪圈。

偏执就是按照固有的经验或自己的方式行事且坚决不为外界的环境条件所影响,是过分执著的表现。做事执著是好事,但偏执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是没必要固执坚守、并非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变通,因为只有变通才会找到方法,才会获得一条捷径。懂得以变通的手段“曲线救国”达成所愿,不死钻牛角尖,不一条路走到黑,不一个眼打井,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人生应该掌握的智慧。

所谓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方法,绕个圈子以更高的效率达成目的。曾有哲学家说过:“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当客观的环境不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时,你只能是通过变通来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倘若一味固执坚持自己不知调整的话,那么你就极有可能被整个大环境所淘汰。

学会变通是做人做事之诀窍。尤其是当你身处困境之时,灵活变通的能力能为你带来成功的机会。当我们身陷困境时,通过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当身处困境时,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变通可以更好地助你达成所愿。

鸡鸣狗盗:微不足道的能力也可能成大事

【原文】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译:孟尝君到达函谷关,按照法律那里只有鸡叫后才能放人出行。孟尝君十分担心有追兵追来,这时他的一个门客便学起了鸡叫,而后所有的鸡就跟着一起叫了起来,关门也就被打开了。

【背景链接】

有一次,孟尝君率众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孟尝君出身王族,而且在齐国有封地,必定不会真心为秦国办事。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软禁起来,想找个借口杀掉他们。

秦昭王有个最宠爱的妃子,他对这个妃子言听计从。孟尝君派人去求她帮助,这个妃子答应只要拿到那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就帮他。可那件狐白裘在刚到秦国时,就已经献给了秦昭王。这时,有个门客说:“我去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将它藏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借着月光,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便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怕夜长梦多,立即率手下连夜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大家正犯愁时,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学起了鸡叫,附近的鸡也纷纷跟着叫了起来,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守关的士兵以为天亮了,立即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孟尝君就这样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的帮助逃出了秦国。

【智慧感悟】

总有些人自觉卑微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渺小得如一粒沙般不值一提,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与身边的其他人相距甚远,因而时时刻刻觉得自己不如人。殊不知,再过微小的能力,都有成大事的可能。

还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工作等都太过平庸,觉得自己很难有什么大的出息作为,于是就自甘堕落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是平凡的岗位上也会出现感动天地的英雄人物。我们所在意的并不是我们在做什么,而是我们是否用心去做、如何用心去做,要相信只要付出了就总能收到会有回报。人最怕的就是妄自菲薄看清自己,一旦如此,那么你注定会一事无成;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自己,不因自己暂时的平凡而看轻或轻易否定自己,依旧坚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成功就一定会来到你的身边。

世间正是有了差别才更显得丰富,所以每个人都应坚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生活总是向前看的,不能预料的事情太多,努力抓住每次机会,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肯定以及发展自己的能力,这就已经足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靠工人们一砖一瓦地去建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凝聚。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是否聪明过人、是否能力超群,但凡用心去累积,就总有成功的那一天。

一日千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

【原文】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译:我听说良种马在壮年时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

【背景链接】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嬴政因为同病相怜,相处良好。

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去做人质,原本以为可以得到嬴政的优待。不料,嬴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落刁难,太子丹见状便找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他一心想报复嬴政,但由于燕国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他的愿望压根无法实现。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担心不已,太子丹也忧愁万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阻挡秦国的办法。鞠武为他推荐了一个叫田光的人,于是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请他想办法抵挡秦国的袭击。田光听后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马。在壮年时,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时,却连劣马都跟不上了。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对呀!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是我壮年时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荆轲,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智慧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势,而且人都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即使今天还看不出他有什么特长,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一鸣惊人、直飞冲天。因此,无论是看待他人还是看待自己,都应用发展的眼光,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情况。

对他人有信心,就是说要相信对方是有能力的,而不要凭借一时观感就给他人予以武断的评价,这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于人来说,倘若对方本身就是谨小慎微很在意他人评价的人,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因为你负面的评价而一蹶不振;于己来说,倘若你因为单方面认为对方不会有什么大的潜能作为而就此予以否定的话,那么你就既有可能会失去一个将来可能会为你提供有力的帮助的贵人。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在欠缺合理思考评价的情况下就给人扣上一顶“不行”的帽子。毕竟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他暂时平凡无所成就,不代表他以后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一旦一个人的潜能或斗志被激发出来以后,那么他的发展前途就是不可估量的。

对自己有信心,就是说要相信你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以发展的眼光审度自己的优劣之处并尽可能的改变劣势,或是想办法通过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与闪光点,同样每个人身上可能也会有在别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弱势与缺点。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固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但对于弱势也是绝不能忽视的。当你已经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时,改掉自己的缺点,让自己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速进步,才可以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