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忍耐就能赢来曙光
【原文】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选自《汉书·枚乘传》)
译:一天偷一文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文;用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木头也会锯断,小水滴也不断去滴石头,石头也会穿。
【背景链接】
宋代崇阳县的县衙里,有个管理钱库的小官吏。一天,他由县衙出门回家时,负责警卫的衙役从他的头巾里发现了一枚铜钱,并立刻报告了县令张乖厓。张马上派人把那人关押起来,还命令下属打了他一顿。要以“盗窃国库”的罪名将他问罪。那个小官不服,申辩说: “我只拿了一文钱而已,就抓我、打我,就算你能棒打我,也杀不了我。”张乖厓提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文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文;用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木头也会锯断,小水滴也不断去滴石头,石头也会穿。随后,他亲自提起宝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
【智慧感悟】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除了要有勇气有胆魄之外,还需要锲而不舍的耐心和毅力。
生活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艰难、困苦、挫折总会为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掀起一丝波澜,人们总要面临一些沉重的考验和历练。这些考验和历练就如同一柄双刃剑,它既能让强者更强,练就出色而几近完美的人格,但是同时它也能够将弱者一剑削平,从此倒下再也怕不起来。它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低人格,这些都完全取决于每个人本身。
如果想将人生的考验和历练幻化为生机,就要学会忍耐。耐心可以创造奇迹。荀子曾在《劝学篇》中写道:“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困难多么大,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可见,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如今社会的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人。每个人在年少时候都有不凡的梦想,但对于每个有梦想想要成功的人来讲,恒心和毅力又是成功和必要条件。如果总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经不起任何一点困难风险考验的话,那么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你也永远都不可能重燃希望的火光。
人在现实中生活,犹如驾一叶扁舟在大海中航行,巨浪和旋涡就潜伏在你的周围,可能会随时袭击你,因此,你要当个好舵手,同时还得具有克服艰难的毅力和勇气,设法绕过旋涡,乘风破浪前进。换言之,忍耐也是面对磨难的一种手法,以不变应万变;忍耐更是一种力量,它能磨钝利刃的锋芒。只要我们不懈怠,不放弃,充满耐心坚持走下去,那么那些磨难就总会被我们征服,我们也终究会见到希望的曙光。
东山再起:逆境蛰伏,静待机遇而奋起
【原文】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选自《晋书·谢安传》)
译:隐居在会稽山附近的东山上,年过四十又出山担任桓温的司马一职,之后又升迁担任了中书、司徒等重要职务,东晋也借他的力量转危为安。
【背景链接】
谢安是东晋时期陈郡阳夏人,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气隽秀,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但他不愿做官,而是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既然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伐晋。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审时度势,自己坐镇建康,指挥众人配合作战。因为他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最后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智慧感悟】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都会遇到逆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苦难是人生的不幸,但同时,如果你能充分利用苦难这个机会来磨炼自己,苦难会馈赠给你很多。如果你能够正视现实,在苦难中发现积极的意义,充分利用机会磨炼自己,并伺机寻找机遇,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不同寻常的升华。
世事常变化,人生多艰辛。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尽管人们期盼能一帆风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令人不期然地遭遇逆境。逆境是理想的幻灭、事业的挫败;是人生的暗夜、征程的低谷。就像寒潮往往伴随着大风一样,逆境往往是通过名誉与地位的下降、金钱与物资的损失、身体与家庭的变故而表现出来的。它是人们的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背离,是人们的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反差。
面对逆境,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就悲观者而言,逆境是生存的炼狱,是前途的深渊;就乐观的人而言,逆境是人生的良师,是前进的阶梯。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叶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艳;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殒命,也能够济舟远航。逆境具有双重性,就看人怎样正确地去认识和把握。
如果你正在逆境的风霜,不要心存抱怨,因为它正在为你的人生增添美丽的色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意志的崩溃无助于解脱危难,恰恰相反,它只能让人雪上加霜,方寸大乱,从而使忧患加剧,惹来更多的麻烦。人在处于逆境之时,最好的做法是静静蛰伏,让自己沉实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去自省去思考,同时为自己注入最新鲜的学识,为重获新生做好一切准备,然后等机遇降临时抓住时机奋起直上。
平坦的道路上无法出现造势的英雄,因为真正的英雄都是从腥风血雨中一路走来,浴火而后生的。逆境成就了“天将降大任者”,如果我们不想在逆境中沉沦,那么我们也应在逆境中保持坚忍不拔的意志,静待机遇,冲出逆境。
卧薪尝胆:隐忍之士必有大成
【原文】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背景链接】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国征讨越国,吴王阖闾亲率大军前去征战,双方大军在今浙江嘉兴一带展开决战。越兵大败吴军,吴王也被毒箭射伤。临死之前,阖闾吩咐立太子夫差为王,为父报仇。夫差励精图治,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亲率大军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在夫椒对阵。结果,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被夫差团团包围。勾践无奈,最后只好请求做夫差的臣子以求和。
勾践在吴国给夫差当了三年的仆人,才得以回到越国。回国后,勾践一心致力于复国大业。为了使自己不忘耻辱,他决心在打败吴国前不睡床铺,只睡柴草,并在睡处悬挂一个猪的苦胆,每天在就寝前都要先尝尝这苦胆。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同时,勾践放下国王的架子,谦虚对待百姓,热情地接待四方宾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招募了大量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就这样,经过十年的耐心等待和发愤努力,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智慧感悟】
生活中,在遇到一些不顺心和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会被超常激发起来,陷入激动、委屈、不安等精神状态中,此时也最容易从情绪出发,在非理智控制下做出冲动鲁莽之事。但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在这个时候收起冲动的情绪做到“忍耐”二字,强制自己把心情平静下来,认真选择利最大、弊最小的做法,这样就有可能取到更好的效果。
每个人从出生就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和挫折。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需要经受自己在前进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的各种考验,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加上经验还不够丰富,所以遇见失败、挫折或是故意为之的刁难也都是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斗争,但更多的时候需要的则是忍耐。
在遭到挫折和失败时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帮助,这是人之常情,但更为重要的则是隐忍痛苦,学会一个人安静的擦干伤口的鲜血并走出沉痛的阴霾开始新的生活。而当遭到他人的非难时,予以必要的还击也是人之常情,甚至还可以说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但如果直面应战并没有全胜的把握时,倒不如暂且隐忍下来,绕个弯子,找准对方的弱势面予以痛击,这显然要比你面对面冲动武断对抗的效果好得多。
作为命运的主宰者——人,我们应该学会隐忍。隐忍不是软弱,不是退却,也不是背叛,而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求同存异,是寻找合作,是一种智慧的体现。熟谙隐忍的道理,在外界鄙夷猜测讽刺等一切消极反应和压力面前能够沉住气做到隐忍二字的人,是真正的智者,是能成大事的人,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稳练的人。
胯下之辱:小不忍则会乱大谋
【原文】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是敢,就拿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背景链接】
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后来被封为淮阴侯,但在他小时候,父母早逝,家中贫困,韩信靠到淮阴城下钓鱼卖钱维持生活。有时钓不到鱼,就只好忍饥挨饿。父母去世时,曾留下一口宝剑,他时时佩带在身上。
有一天,他在街头遇见一个小混混。小混混奚落他说:“韩信,你平常出门,总是挂着宝剑,有什么用呢?你长得虽然高大,可你的胆量为什么那么小呢?”韩信闭口不答。
这时,看热闹的人围了上来,小混混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敢和我拼一拼吗?你敢,就拿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说完,他又开两条腿,站在那里。韩信端详了一会儿,趴下身子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看热闹的人一阵哄笑,都以为韩信是胆小鬼。只见韩信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容地走开了。
后来,韩信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阴侯。汉王五年正月,改封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自己、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人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部下的将领说:“这位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口气,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智慧感悟】
但凡成大事者,必须忍受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运抗争。如果面对那些人的挑衅,韩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杀了那个人,那么纵使最后让他得胜,也免不了要吃官司。所以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该忍的时候就忍,该柔的时候就柔,这才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中国人做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高深的处世哲学。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是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战斗策略,是克服人生危难的有力武器。忍,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忍人一时之疑、一时之辱,一方面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对意志、毅力的磨炼。《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实际上是帮助你自己成就大业。
古往今来,“忍”字堪称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越王勾践也罢、韩信也罢,都曾忍受过常人难忍之辱,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大业。清代金兰生在其著作《格言联璧·存养》一书中也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可见,忍是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一定要谨慎面对。纵然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当敌人足够强大时,你的强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一定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这样的时候,就不妨先忍下来,找合适的机会再发出行动。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善于处世谋略的体现。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谨记:百忍成金,遇事忍字当先,之后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司马迁受辱著《史记》:感谢折磨你的人
【原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选自《报任安书》)
译: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
【背景链接】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过史官,父亲司马谈曾是汉朝的太史令。受家庭的熏陶,司马迁立志要编写一部全面记载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史书,留给后人。他从20岁开始游历全国,搜集史料,为他的宏大构想做着充分的准备。
本来司马迁的博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他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当上了太史令。正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他却被陷害入狱,遭受宫刑。这种刑罚对于男性的自尊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在夜里司马迁常常难以入睡。后来,司马迁以历代名人鼓励自己:周文王被关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编写了一部《春秋》;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下《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这些伟大著作都是作者在困苦环境中和心情郁闷时写成的。每每想起这些,司马迁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些先贤忍着痛苦奋笔疾书的情形。他常想:他们尚且如此,我为什么不能把这部史书写成呢?
从此,司马迁把所有的痛楚和烦恼抛之脑后,全身心投入到了《史记》的编写中,终于完成了《史记》。
【智慧感悟】
有位学者说过:“苦难是一所学校,真理在里面总是变得强有力。”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也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司马迁面对屈辱和欺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昂首前进,这样的人才是大智大勇之人。
挫折是磨砺青春与生命之刀的砺石,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挫折和不幸是天才进步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它可以使人在压力下使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创造出更为夺目的辉煌。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以为挫折是人生不可承受的打击的人,必不能挺过这一关,可能会因此而颓废下去;而以为挫折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坎儿的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一条可迈过去的路。这样的人多迈过几个小坎儿的,就会不怕大坎儿,就能成就一番大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无论是司马迁受宫刑成《史记》还是屈原放逐赋《离骚》,都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不气馁、不放弃,都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如果每次遭遇挫折时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挫折都当做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把挫折当成是历练自己的一次绝好机遇,并同时感谢那些给予你挫折和苦难的人,毕竟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正是他们帮助你完成了一次新的成长和蜕变,帮助你变得更强大更自信。
贾岛推敲:坚持才能练就真理
【原文】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选自《刘公嘉话》)
译:一开始想写“推”字,后来又想改为“敲”字,始终无法决定,于是就在驴上先做“推”的手势,又做“敲”的手势。
【背景链接】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一天,他骑着毛驴走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吟完之后,又想将“敲”字改用“推”字,犹豫不决,于是,一边思考,一边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动作。
当时韩愈做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的仪仗面前,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将自己刚才骑在驴上所得的诗句告之,还把因为斟酌“推”、“敲”二字而来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并且两人并排回家,一同议论做诗的方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智慧感悟】
一个“敲”字让贾岛如此投入,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古代,文学家们十分强调炼字。他们认为炼字与炼句、炼意一样重要,都是“锤炼文章”的重要环节,是令文章具有精炼美的主要途径之一。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在古人看来,字句是文章的眼,妙用一个字,写好一句诗,都会盘活整篇文章,让人过目不忘。
其实,这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希望自己的可以做出“夺人眼球”的成绩一样,都是追求脱颖而出的一种表现。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由于并没有精雕细琢的耐心,没有坚持做到最好的决心,所以常常无法顾及事情的全部,也常常半途而废,从而自然也就很难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得十分完美无憾。
在整个世界都在“比快”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学者却提出了“比慢”。只有慢下来,才有精益求精的时间,才有求得真理的可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遥想中国古代文人们,经常可以闲云野鹤般吟诗作对,走马看天下,江山如画,卷卷入眼。而随着今天科技的迅猛发达,人们反而变得愈加浮躁,对学问也已经愈加不求甚解。很多世间的真理就在人们的疏忽放弃中逐渐缺失了,而且这些真理一旦确实,想要再重新寻回来就非常困难了,这着实令人遗憾。
坚持可谓是一种最重要的品质,成功者与失败者的首要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能否坚持。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人,就是那些敢于追求真理,同时也有毅力去练就真理的人。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去完成,这就是坚持的力量,也正是坚持的魅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推敲生活和推敲文字一样重要,只有在不断的锤炼和打击中以一种坚忍不拔的姿态坚持下去,才能够认真地打磨好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细细地咀嚼出人生的无穷韵味,也才能离真理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