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86

第86章 李清照(1)

【词人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人。其父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其夫为金石家赵明诚。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词风受时局影响深远:早期词清新婉丽,写少女的明快生活与婚后相思情意,南渡之后词风大变,多悲叹身世、感怀国事,格调深沉而感伤。其语言清丽浅近,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又著《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主要集于《漱玉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在南宋黄昇《花庵词选》中,此词题为“酒兴”。这首词记叙了李清照年少时与好友泛舟游湖、流连忘返,又因酒醉迷途、误入荷塘的经历,呈现出词人少女时代的生活状态和情趣志向。

“常记”二字指常常记起,说明这是一首忆昔词,且表明词人对往昔生活的留恋,“溪亭”指泛舟游湖的地点,“日暮”二字点明具体间,并照应下文的“晚”字。“沉醉不知归路”一语双关,既言明因酒而醉,以致迷途;又指风景醉人,才会流连忘返。所以“不知归路”四字,既有因酒醉难辨方向之意,也表达出词人不想离去的心情。前两句并未写景,但通过词人的情状,已从侧面衬托出溪亭景色的迷人。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等到游兴渐尽,天色已晚,游人借着蔼蔼暮色准备划船回家,不知不觉中,竟然发现小舟早已闯入曲港横塘深处,红莲翠荷之中。“误”字道出词人发现走错路时诧异的心情,又含有掩饰不住的好奇与惊喜之意;“深”字描摹出湖中荷叶茂密、莲花盛放的样子。

前文已言“兴尽”,后文中俨然又是一副兴致浓浓的情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发现误入歧路,舟中少女急于寻找出路,手忙脚乱地奋力摇桨,一时间,摇橹声与嬉闹声响成一片,惊飞了在沙滩上栖息的水鸟。一连两个“争渡”,写出主人公紧张的动作,也表现出她焦急的心情,回应前文中的“晚”字;惊飞的水鸟把紧张氛围推至高潮,又自有一股舒畅淋漓之味。

李清照没有刻意写景,只是选择了游玩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就勾勒出了一幕日暮晚归图:少女在溪亭轻歌高吟、皱眉浅笑,色调浅而静;在落日余晖中荡舟荷塘,色调浓而闹。整幅画面宛若水墨风景,起于“常记”二字,情调悠然平淡,如倾诉家常,止于满滩水鸟惊飞啼鸣、冲向夜空的喧闹景象,言辞到此为止,意境却无尽延伸。

【大师导读】

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徒擅名闺阁也。

——宋·黄昇《花庵词选》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袁行霈

“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已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

——吴小如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李清照精造句,善遣词,巧用字,整首小令三十余言无一难字,平白浅近,却让人回味无穷。

“昨夜雨疏风骤”,首句回忆昨夜风雨大作的情况,也交待前情。“风雨”是本词缘起,引出后文词人与卷帘人的对话。起句恰如骤雨劈空而来,呈现出突兀而起的姿态。紧承的“浓睡不消残酒”一句又作收势,两句跌宕起伏,在节奏上取胜。另外,“浓睡”句采用倒装手法,词人之所以“浓睡”不醒,是因为“不消残酒”,将结果前置,正是为了突出睡梦沉沉,以致不知院中花草经风雨摧残后的情状。

早晨醒来后,醉意、睡意皆已消散,词人回想起昨晚的风雨,不由得担心庭院里的花草是否安好。于是“试问卷帘人”,一个“试”字格外动人,把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的心态诉出。

词人心知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肯定不堪蹂损而残红狼藉,她不忍心亲眼见此景象,又怀着侥幸的期待,于是忐忑着“试问”。但卷帘人却似不懂词人的心事,“却道”二字写出卷帘人的漫不经心。面对词人的探询,卷帘人随口应答:“海棠依旧!”李清照微微嗔怒,连声道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的浑然无觉与词人情急的纠正相映成趣,有鲜明的戏剧效果。

“绿肥红瘦”指院中海棠在风雨的摧残下,叶多花少、绿浓红浅。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里评此句“人工天巧,可谓绝唱”。一般来说,“肥瘦”二字很难营造出诗情画意,但词人却在这四字上套用了多种辞格,包括通感、借代、对比、拟人、摹色、衬托等,以鲜明的颜色和形态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直把腐朽化为神奇。

后人对这首词评价极高,称它有人物,有情节,有对白,有情绪,鲜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情节连贯又时而跳脱,若非有生花妙笔,恐难驾驭。全词并无怪字险字,语淡情深,极尽传神之能事,把词人的惜花爱花之情、惜春伤春之意表露得丝丝入扣,写出闺阁之中女子的细腻情怀,于淡淡忧愁之中,又有闲雅之态。

【大师导读】

“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

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清·黄苏《蓼园词选》

“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但把“红”与“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修辞上盖为新创。

——吴熊和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赏析】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礼部侍郎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迎娶了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人又热衷于吟诗赋词,研究文物金石,乃天作之合。这首《减字木兰花》就写于婚后不久,大胆地表现新婚燕尔之乐,爱情带给人的喜悦和甜蜜在词中自然流露,不加掩饰。在崇尚保守、重视礼教的封建社会,这算得上惊世骇俗之举,词人独立自由、不畏世俗的个性也得以展现。

宋朝时,每到花季,常有卖花郎肩挑花担走街串巷。李清照与赵明诚一起出门,恰好遇到卖花人,遂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春欲放”三字具体概括花朵之美,其后“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则从细节皴染花的娇美鲜艳。花瓣上犹然带着早晨的清露,晶莹剔透,滚动闪烁,像美人的泪珠,给鲜花添了几分朝霞微绽般的娇羞。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花之美、之艳、之俏,既表达出词人的惜花爱花之情,更与下阕中人物之美、之艳、之俏交相辉映。

上阕写买花、赏花,以花拟人;下阕写戴花、比花,以人比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买花时候,丈夫一直站在旁边微笑,词人心中一动:在他眼里,自己的容貌会不会被这花朵比下去?于是,年轻娇俏的词人顿生调皮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她把花枝斜着簪于发鬓,含笑问道:“你瞧,是这花美,还是我美?”

词中未写赵明诚如何回答,而戛然收于此处,却比付诸于明白的文字更显丰富有味,引人遐思。

全词妙趣横生,写出年轻词人活泼俏皮的形象,也显示出她与赵明诚的新婚生活甜蜜幸福。古语有云“女为悦己者容”,此处李清照对花生妒,与花比美,既出于年少的好胜意气,也是婉转的表白,说明她十分在意丈夫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对方看在眼里的,恰是自己最美的一面。

【大师导读】

若本朝妇人,(易安居士)当推文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宋·王灼《碧鸡漫志》

此词乐而不淫,轻而不俗,与李清照的思想性格颇为相符。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读后颇觉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徐培均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赏析】

寒食节别称“冷节”,据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文人介子推,本为祭日,有冷食、祭扫的风俗;这个节日又被称为“百五节”,因为它在夏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即四月伊始,正好踏青赏红,所以古人又有寒食节游玩赏春的习俗。这个时节适合赏春,也容易引发伤春之情。春光难留,让人无可奈何,李清照陷入惆怅的情绪里。

上阕中的时间是寒食节的白昼,地点是室内。“淡荡春光寒食天”说明春光正好,但词人没去游玩。后文的“玉炉”、“沉水”意象说明她此时正在家中,装满沉香的玉炉有缭缭残烟乍隐乍现。“梦回山枕隐花钿”,她慵懒地卧在床上,刚刚梦回,惺忪地挪动身体,发髻上的花钿在凹枕上轻轻摇晃。这一派室内景致不乏温馨,又弥漫着无聊和慵懒的氛围。

下阕中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从室内移向户外。“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春风早已送暖,燕子却迟迟未归,正是斗草筹花的好时候;江梅花期过了,只有纷纷扬扬的柳絮四处飞舞。以上景象已显示出寥落之意,词人又承接一笔,拉出一幕更让人神伤的情景:“黄昏疏雨湿秋千”。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时分,丝丝春雨带来缕缕轻愁,庭院中的秋千湿漉漉的,空荡荡的,来回飘荡,无所依托。“黄昏疏雨湿秋千”一句流传甚广。有学者认为词人用“黄昏、疏雨、湿秋千”构成了“隐喻语言结构”,用三个并列意象营造出了安静寂寥的氛围。

收官处虽是写静景,却容易勾出想象:若天气晴朗,秋千架旁当有少女玩闹。可在黄昏疏雨中,湿漉漉的秋千静静垂挂,无人驻足无人光顾。此处暗成对比,有虚实相生之感,隐隐绘出词人感伤的心情。

词人看到了春景的美好之处:斗草之乐,柳枝生绵;也看到了美的流逝:江梅已过,春已黄昏。以上矛盾而微妙的心境俨然是少女心曲,道出她的伤春情怀,表达惜春爱春的情意。

【大师导读】

“黄昏疏雨湿秋千”句,可与“丝(当作“细”)雨湿流光”、“波底夕阳红湿”中“湿”字争胜。

——清·黄苏《蓼园词选》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清·沈谦《填词杂说》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①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②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①蹴(cù):踩,踏。

②袜刬(chǎn):即刬袜,指不穿鞋,只穿着袜子往来行走。

【赏析】

女子初见心上人,往往羞中带怯、怯中带痴,其微妙复杂的心情常常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点绛唇》一词却把此境写活,道出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样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罢”字直接点明女子此前一直在轻荡秋千,惬意随性至极;“蹴罢”将荡秋千的动景终止,转入静景描摹。女子坐在秋千上,随风忽上忽下,罗衣轻轻在风中飘荡,仅以“美”字难以描述。兴致告罄,女子从秋千上走下,随意地收拾自己的衣装,抚平不整之处。“慵整”一词极为考究,显示出少女的慵懒随性。“纤纤手”承接,以“纤纤”状细指,添优美娇柔。仅此两句,即将少女倦极后不愿动弹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直指时间是春季,地点是花园。早春时节,纤细的花朵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女子从秋千而下,一身薄汗,连轻衣都被浸透了。这两句借景写人,“露浓花瘦”写花上露沾,“薄汗轻衣”指少女衣衫汗透。露如薄汗,花似少女,两景并置可相辉相应。此外“浓”既是对“露”的形容,也是对少女“薄汗”的喻指;“瘦”既写“花”之纤细,也比出女子娇柔,。

上阕凝笔于女子“蹴罢秋千”,下阕转笔于女子“见客人来”。

以女子“溜”景引入,趣味横生,为抒情做铺垫。突有“客人”进入花园,女子仓皇无措,松散着头发只穿着袜子就溜走了。“袜刬”指她来不及穿鞋;“金钗”写其头发凌乱、金钗下坠的样子;“溜”字十分灵动,可爱逃匿之感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