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在春天里
6188000000008

第8章 用切口证明自己 (2)

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东馆等经典传世之作。然而,张开济依然谦逊得很,面对贝聿铭,他说:“我年龄比你大,成就可并不大。”

如果说张开济谦逊有加的话,那么他也有固执己见的时候。他设计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都是用方柱子,这与人民大会堂的圆柱相比,让人感到方柱细,不对称,周恩来总理在审看方案时,提出加粗方柱子,想不到张开济坚持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说服周恩来总理。如果加粗方柱子,在不同角度观看时,就会发现方柱子粗笨,破坏了整体的美感。最终,周总理接受了张开济的理由。在专业问题上,张开济寸步不让,这是他另一种“大”的表现,看得远,想得细,敢于坚持,敢于承担。

与张开济的“大”相媲美的是黄永玉的“小”。这个湘西凤凰出来的黄永玉,少年时期就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他出色的木刻作品蜚声画坛,他经常为革命进步刊物配图、作画,受到冯雪峰的接见。冯说:“想不到你这么小。”这样的话,著名画家徐悲鸿也讲过:“我以为你50多岁呢!想不到你这么小。”

黄永玉小小年纪就画出那么多影响深远的作品,他的木刻更是频频见诸报端。在读者心中,这些作品的作者是位有思想、有见地的成年人,年纪一定不小。可谁能料到,他是仅有20多岁的小伙子?怪不得冯雪峰与徐悲鸿都颇感意外,惊叹黄永玉之“小”!

黄永玉不仅年纪小,他还在许多地方表现出“小”来。他的作品受到好评,包括他的传奇经历。如果附会一下,他肯定是位英雄人物,然而,他的回答处处透露出自己内心的

“小”,他说自己画画就是想到哪里画到哪里,没有那么多的远见,也从未对自己设计更多的离奇经历。这样的坦承,也许有人认为太不足为奇,可是,从他坦荡的话语中,我们如何能不被感动?这是讲真话、说真理的“小”,这是一个大家应有的真诚与坦荡。

无论是张开济的大,还是黄永玉的小,他们都是真诚、坦荡的大家,只不过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表露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对艺术的虔诚,大与小都是艺术到达顶峰的闪光、迷人之处。

怕老婆的哲学

/王清铭/

朋友发给我一条“三从四得”的手机短信。“三从”是:太太的命令要服从,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四得”是: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发威要忍得,太太出门要等得。

我恍惚记得曾在现代文学中读过这段话,一查资料,果然,但惊诧的是宣扬这“惧内哲学”的是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怕老婆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仿佛为找到更多的“同盟者”,他把自己精心收集的全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当作自己的“真正的收藏”。一位朋友从巴黎捎来十枚铜币,上面铸有

“P.T.T”的字样,他幽默地解读为“怕太太”的谐音。更为极端的是,胡适还将“怕老婆”的性格与民主制度和民族心理联系起来:“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独裁的或极权的国家。”胡适特地点到日本、德国、俄国,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尼采的,曾狂妄地叫嚣:”

“去女人那里,请带上你的鞭子。不知胡适老先生对此持什么看法?

好事的朋友还特地考证了胡适和他妻子江冬秀的生肖。胡适属兔,他太太江冬秀,属虎,小兔自然怕老虎。胡适结婚前后有三次“艳遇”,韦莲司、陈衡哲和曹佩声,哪一次演绎起来不是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但胡适发乎情、止乎礼,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怕老婆哲学,他“怕老婆”的真实心声是他在情诗中所写的“为恐东厢泼醋瓶”。

其实善于考据的胡适完全可以从史料中找到更多的证据。春秋的宰相晏子、唐代武将尉迟敬德和前年播出的电视剧《千古风流一坛醋》的主人公——唐朝宰相房玄龄,哪一个不典型?苏轼曾经嘲笑他的朋友陈季常“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厚黑学专家李宗吾却把他当作楷模,他还提到宋代的怕老婆模范方山子,并下断语:方山子因为怕老婆才成为高人逸士。不知道胡适先生是否因为怕老婆,才成为专家学者?

外国倒有一些因怕老婆而得福的。苏格拉底被妻子淋成落汤鸡,反而笑道:“雷霆之后,必有暴雨。”他说,假如你的妻子是邪恶的,你就会成为哲学家。林肯总统的妻子给他的头脸泼咖啡“喝”,并多次赶他出家门,林肯觉得家太小,后来当上总统,把国当作了“家”。

我的朋友罗西对“怕老婆的哲学”颇有研究,他比较中、美、英三国怕老婆的情况,并得出结论:中国男人怕老婆是阿Q式自嘲,美国男人怕老婆是因为女权运动,英国男人怕老婆是因为时尚所趋。

中国男人最容易患的病是“妻管炎”,贫困的,什么都可以缺但不能缺少“搓衣板”;家境好一点的,一定要买“床头柜”(床头跪)。美国男人更先进,车库装潢得跟卧室差不多,为的是与妻子吵架后把这里当作避难的诺亚方舟。前总统克林顿大概怕得不是那么彻底,只睡了三个月的沙发。英国男人求婚的时候就要拜倒在石榴裙下,后来膝盖和腰板在妻子的面前再没有直过。据说英国男人有很强的“恋母情结”,怕老婆是寻找感情依托,连王子和明星贝克汉姆都怕老婆,所以英国男人怕老婆就有很浓的时尚意味。

中国明星也有怕老婆的,如央视名嘴李咏就声称“怕老婆其实是一种美德”。网络上流行着他的一句话:“无数例子告诉我们,怕老婆的男人都挺有出息,我愿意有出息。”

吾辈凡人,有时也很“时尚”和“出息”,干家务时怕老婆,不是怕老婆而怕干家务。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说,怕老婆的人清闲。在家里当甩手掌柜,乐得逍遥,怕一下老婆又何妨?况且怕老婆的人总有所敬畏,不会犯太大的错误。

躲不起的小人

/姜钦峰/

清初戏曲界,有“南洪北孔”之说,指的是洪升、孔尚任两位著名剧作家。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因创作《桃花扇》闻名。洪升是浙江杭州人,出身于没落世家,年轻时只身来到北京,做了20多年“北漂”,历尽艰辛,终因创作《长生殿》一举成名。遗憾的是,洪升只过了不到两年好日子,很快又从天堂掉入地狱,罪魁祸首居然还是这部《长生殿》!

康熙二十七年,洪升历时10年创作的《长生殿》完成,并交由内聚班搬上舞台。此剧一经上演,立即引起轰动,康熙皇帝钦点内聚班进宫演出,并大加赏赐。从此,京城凡有大型宴会,必演此剧。康乾盛世,四海清平,戏曲艺术空前繁荣,不仅老百姓爱听戏,达官贵人更以此为时尚。洪升迅速走红,成了文化名人,京城名流都以结交洪升为荣。内聚班也因此声名大噪,财源滚滚。

次年八月,内聚班为答谢洪升,主动提出愿意自费演出《长生殿》,为他举办隆重的生日宴会。洪升大喜过望,于是广发请帖,遍邀名流。此事成了京城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收到请帖的无不引以为荣,没有接到邀请的只能暗自叹息。演出这天,洪升的寓所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各界名流纷至沓来,热情赴宴。众人一边听戏,一边开怀畅饮,过足了戏瘾,尽兴而归。可是谁能想到,就因为听了一出戏,竟然大祸临头!

事情的起因,说来有点匪夷所思,只因洪升漏请了一个人。此人名叫黄六鸿,时任礼部给事中,芝麻大的官,也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却是朝廷的纪检干部,谁都惹不起。此人心胸狭窄,见别人都收到了洪升的请帖,自己却被排除在外,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这是人家的私人宴会,爱请谁不请谁,全凭个人交情,今天你不请我,大不了老死不相往来。但黄六鸿觉得是奇耻大辱,无法释怀,当他听说赵执信也参加了宴会时,不由得更加妒火中烧。黄六鸿刚到京城时,曾极力想巴结赵执信,不料碰了一鼻子灰,因此怀恨在心。此时此刻,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这位黄大人再也睡不着了,心想无论如何要出这口怨气。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尤其是在文字狱盛行的年代。黄六鸿混迹官场多年,显然深谙此道,但他苦思冥想了半夜,却找不出半点破绽,连皇帝都听过的戏,能有什么政治问题呢?他并不死心,忽然想到,在演出这天,皇后的丧礼尚未结束。清朝规定,国丧百日之内,朝廷官员不得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洪升等人无意中犯了大忌,竟然毫不知情!黄六鸿

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得意地笑了。

黄六鸿据此上奏,弹劾洪升、赵执信等人,请求按律治罪。康熙皇帝震怒,当即下令刑部严办,演员全部关入大牢,凡是当日参与听戏的官员,一律开除公职。洪升被太学除名,革去候选县丞,逐回原籍,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最令人惋惜的当属赵执信,18岁中进士,少年登科,不料年仅28岁便遭此横祸,前程尽毁。诗人查嗣琏因参与听戏,被革去国子监生,从此改名查慎行。由于此案牵连甚广,震惊朝野,据清人笔记《郎潜纪闻》记载,“士大夫及诸生除名者几五十人”。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人们既为洪升等人惋惜,又对小人行径深感痛恨。可笑的是,黄六鸿本人似乎也感到心虚,在呈给皇帝的弹章中,末尾特意写道:“臣在礼言礼,于诸人宿无嫌怨。”此地无银三百两,小人之心昭然若揭。

也许洪升明知黄六鸿是个奸诈小人,所以才对他敬而远之,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似乎有道理,可是这场弥天大祸,恰恰就是“躲”出来的。宁可得罪君子,千万别得罪小人。倘若洪升能想得更周全一些,处理得更成熟一点,如果黄六鸿在受邀之列,还会“在礼言礼”吗?总不至于把自己也搭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