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在春天里
6188000000024

第24章 受青睐的“不现代化” (2)

最近,公交公司想在这个繁忙的公交站点旁增设一个公交自动充值网点,这家快餐店得知后,主动要求他们把这个网点设在自己的店里面,而且承诺不收取任何的租赁费。

和之前的异曲同工,其结果是每天都有不少人到快餐店里充值,他们在排队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点店内的饮料和食品,快餐店还趁机向他们发放各种优惠券,请他们成为自己的会员,有机会来店里消费,一下子带火了整个店的生意。

利用位置的优势,深入研究客户的外在需求,把潜在的消费群请到店里来,最终赢得市场,这家普通的快餐店在无意间摸索出一套智取顾客的好方法。

最幸福的理发师

/崔修建/

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商业街角,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理发店,店内只有一位白发如雪的老理发师,带着一个勤快的年轻助手,老理发师名叫黄文昌,已经85岁了,依然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理起发来,那一招一式,还是那么手法娴熟,干净利落,令人叹为观止。

老理发师从12岁开始做学徒,15岁开始拿剃刀给顾客理发,早已“阅头无数”,技艺愈发精湛,以致炉火纯青,人送美名“黄一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技艺超群、收费却一向低廉的事迹还上了省报。

如今,各类美发屋遍布大街小巷,各种时尚的发型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各种现代化的理发工具也在不断涌现,而黄文昌的理发观念始终以追求舒适为主,不赶时髦,不求新变,收费依然低得可怜,就连他手上的理发工具,也几十年没有变化,仍旧主要是一把推子和一把剃刀。他的理发店规模一直不大,这几年,多是一些老年人和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士光临。

那天,我陪新华社一位记者采访归来,闻知他的故事,记者好奇地让我带他去认识认识这位高龄的理发师。

走进门脸不大、装修简单得近乎寒碜的小店,黄文昌正笑容可掬地给一位老者理发。只见他穿一件很干净的白色大褂,左手抚着老者的头,右手握一把擦得锃亮的推子,咔嚓咔嚓地修剪着,剪下的碎发,很听话地被他轻轻甩入脚边的一个纸桶里,地上几乎不见一丝。过了一会儿,他又用剃刀背轻轻地摩挲几下老者的脖颈,然后轻快地刮去上面残留的几许发根。接下来,他又拿出一个形状特别的耳勺,帮老者掏出耳朵里的残茧,喜得老者连连慨叹“真舒服”。最后,他又让年轻的助手打来一盆清水,他亲自帮老者洗去头上和颈间的发渣儿。最后,又认真地端详了一番,才满意地点点头,接过老者的五元钱报酬。

整整40分钟,我和记者坐在旁边看着他有条不紊地忙碌,简直是在欣赏民间艺术表演。

我不解地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出来给人理发,他笑着回答了两个字——高兴。

我又问他:“只是剪一个普通的头,赚钱不多,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还要那么认真呢?”

“那是我的职责啊,习惯了。”他喝了一口茶。

我惊讶:“您这么一把年纪了,那可不是轻松的劳动啊!”

他依然笑容满面:“你不知道,听着推子咔嚓咔嚓地游走,看剪下的头发轻轻飘下,心里别提有多么舒坦了,简直是一种特美的享受啊。”

哦,原来是这样——在我们看似很辛苦的劳动,在他那里只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根本没有劳累的感觉。

而接下来记者的一番聊家常般的采访,让我们更是惊讶不已,感慨不已。

实际上,他生活条件优裕,手头一点儿也不缺钱,他用理发赚来的钱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学生,现在还给两个大学生邮寄学费呢。他还有两个特别有出息、特别孝顺的儿女,儿子是一家著名跨国集团的总裁,女儿是一位副厅级干部。儿女曾多次劝他不要再去做理发师了,好好在家享享清福。他却说最好的享受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女要给他投资一个好的美发屋,他不同意,理由是跟那个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小理发店有感情了。再说,他现在给人理发,赚的就是快乐,一间小店足够了。

记者敬佩地问他打算将理发店开到何时,他呵呵地笑着:“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开下去。瞧我现在这精神头啊,估计当个百岁理发师问题不大呀。”

黄文昌老人那无遮拦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和记者,走出小店很远了,我们还在不约而同地连连慨叹:他是我们遇见的最幸福的理发师。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懂得享受做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便自然会拥有浸润心灵的幸福,久久地,陪伴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向下走的境界

/刘克升/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一个下辖十几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团公司。为了进一步把事业做大、做强,后来公司又招聘了一批新员工,并打算把他们全部充实到各个子公司去。

消息传来,新员工们不满意了。他们都是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不理解公司为什么把自己发配到那些子公司去。

信息反馈到他那里,他思索了一下,把新员工召集到了一起,问道:“我记得你们当中有一位是专修园林专业的,能不能出来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是那个学过园林专业的新员工,等我站起来后,他微笑着说:“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天牛幼虫在树木里取食时,它的行走方向有什么特征?”

这个自然难不倒我。我不假思索地说:“按照天牛幼虫行走的规律,它应当是自上而下在树木的身体里穿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根树枝上有好几个虫眼,我们完全可以断定,

这个天牛幼虫一定隐藏在最最下方的一个虫眼里。”当我介绍到这里时,他立即把话接了过去:

“说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天牛幼虫为什么要自上而下地行走?因为它要永远取食最新鲜的木质部啊。这样羽化出来的天牛成虫,才是最棒的、最有活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越是高层的地方越容易破坏掉你们的创造力,而基层可以使你们不断地保持活力,成长为最棒、最有发展前途的员工。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像天牛幼虫一样,要学会尝试着向下走,并且坚持不断地深入下去……”

时间一年年地过去了。如今,我们那一批新员工,有很多人已经长硬了翅膀,逐渐从天牛幼虫转化为一个展翅飞翔的成虫,占据了公司绝大部分的高层职位。我也从底层浮出水面,在没有任何背景、任何关系的条件下,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高级文秘。

回想这个过程,我感触颇深:在众人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向最高层、非要位不居的时候,我们不妨先耐住寂寞,向下走一走。这一走,说不定还会越走越开阔,最终走出一番新天地来呢。

半小时会改变什么

/崔修建/

那时,格瑞是美国一家超级大公司某部门的负责人,事业前景正一片光明。但就在那个秋季的一天下午,他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擅自离岗半小时,由此导致了他后面日趋黯淡的人生走向。

那段日子里,公司的业务的确很少,他每天只需两三个小时就处理完了,剩下的时间似乎就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了。但他还是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因为公司有严格的劳动纪律。

但9月12那天下午,他实在禁不住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欧洲杯足球赛的诱惑了,处理完手头所有的事情,他偷偷地离开办公室,找到一个有电视的房间,尽情地欣赏起自己喜爱的球队精彩的表演。

半小时后,他带着惬意,匆匆赶回自己的办公室,似乎一切正常。蓦然,他被桌子上的一张纸条惊呆了,那上面写道:格瑞先生,既然你那么喜欢足球,我看你还是回家尽情地去欣赏好了。上面是他熟悉的签名——本公司老板威廉?斯通。

原来,就在格瑞刚刚离开办公室十分钟,许久不曾到下面各部门走动的老板,很随意地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并在他的办公桌前坐了十分钟,却一直不曾见到他的影子。于是,老板勃然大怒,毅然地辞掉了他这位很有潜能的中层管理者。

中年失职的格瑞后来又辗转应聘了几家公司,但始终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收入每况愈下的他日渐潦倒下来。后来,竟长时间失业在家借酒浇愁,深深地懊悔当年的那次擅自离岗。

接替格瑞职务的是他的同事德克。当时,德克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办事能力,都明显地逊色于格瑞。若不是格瑞被辞退,恐怕他一生都只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了。

但15年后,德克却成了拥有10万员工、子公司遍布50多个国家的大集团副总裁,成了世界级的管理大师。

那天,德克在结束了耶鲁大学的一场颇为轰动的讲演,被人流簇拥着走到大厅门口时,他意外地遇到了已沦为乞丐的面色苍白的格瑞。

四目相对,格瑞黯然慨叹:“一切都是命运啊!”

德克轻轻地摇摇头,坚定地补充道:“也许是命运,但问题的关键是把命运握在手中,还是失落在手外。”

格瑞和德克的经历,告诉今天的职场人士——珍惜你的工作,坚守住你的岗位,不要自以为是地草率行事。须知:有时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的闪失,也可能铸成危及一生的大错。格瑞擅自离岗半小时,丧失的不仅仅是一份好工作,还有一个个足以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乃至酿就了一生无法弥补的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