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在春天里
6188000000013

第13章 自己找到通向山顶的路 (1)

/崔修建/

一天,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翁小洛克菲勒,带着六岁的儿子纳尔逊在森林公园内散步时,与好友琼斯不期而遇,两人立刻热烈地交谈起来。琼斯七岁的女儿苏珊和纳尔逊很快成了一对好朋友,愉快地在他们身后跑来跑去。

小洛克菲勒和琼斯边走边聊,不知不觉登上了一座有几层楼高的小山。坐在山顶上的一个凉亭里,两位谈兴正浓的父亲,似乎忘却了还在下面尽兴玩耍的两个孩子。

临近晌午时,玩累的两个孩子恍然发觉他们的父亲不见了,他们四处寻找,大声地喊叫,才惊动了他们的父亲。

看到父亲们正坐在小山顶上的凉亭里,两个孩子也想上去,可是他们围着小山转了很久,也没找到通往山顶的路。苏珊在下面大喊着,问爸爸怎么上去的。琼斯告诉她是走上来的,苏珊奇怪地告诉爸爸:“我们没有看到路啊!”

“孩子,肯定有路的,你们再找找。”小洛克菲勒在上面

笑着安慰两个孩子。

“我们再找找吧!”纳尔逊很男子汉地拉着苏珊的手围着小山兜起了圈子。

两个小家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在下面没有围绕着小山走上一圈,而是走过一段后,看到没有通向山顶的路,便折了回来。如此往复,来来回回数次,很累,却仍没找到登上山顶的路。

苏珊有些焦急地喊爸爸,让他告诉自己路在哪里。

没等琼斯开口,小洛克菲勒大声冲着两个孩子喊道:“两个小笨蛋,再好好找找!”

两个孩子再次重复了刚才错误的寻找方式,在几乎要找到路口时又折了回去。苏珊急得哭了,纳尔逊也耍赖地蹲在地上不想再努力了。

这时,小洛克菲勒冲着两个孩子喊道:“快接着找,要不我们就待在上面不下去了。”

两个孩子抹着眼泪,又无奈地在下面绕起圈子来。这一回,他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半途而废。结果,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几次差点走到的、一条隐秘的小径,两个孩子欢快地攀上了小山。

没有简单的指点,只有热情的鼓励和近乎苛刻的要求,深谙家教的小洛克菲勒,不仅让孩子自己找到通往山顶的道路,而且令其学会找到了自立的人生之路。多年后,纳尔逊就任美国第41任副总统,苏珊也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智者的五个指头

/王清铭/

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记者聚集在他老家,采访了杜鲁门的母亲。记者问:“儿子当了总统,你作为母亲应该十分自豪吧?”她满面笑容回答:“是这样的。”稍顿片刻,她用手往门外一指,接着说:“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在地里挖土豆。”记者哑然,短暂的沉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四起。

是的,在母亲的心目中,当总统和农夫都是自己的孩子,应该为之骄傲。当农夫,在田野里耕种;当总统,不过是换了一块更大的田地——国家,换了劳动工具,把锄头换成权力,同样的以心为种子,以时间为泥土耕耘、收获。这在上帝的眼里,其实也是一样的。

刘邦的父亲在刘邦登位前,对经营生意的二儿子青眼有加,对游手好闲的刘邦则白眼相待,后来耿耿于怀的刘邦在做皇帝后问父亲:“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父满面羞愧。刘父的失误在于用不同的目光看待儿子,其实他完全可以回答,你当了皇帝,有九五之尊,还不是我的儿子吗?

同样是手指,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你能说不是指头吗?

一位富翁和一位乞丐同时拜访智者。富翁捧出大把的黄金,傲慢地甩在智者面前,智者眼皮也没有睁,只伸出五个指头;乞丐拿出一个吃剩的馍馍,恭敬放在智者面前,智者仍然闭着眼睛,又伸出五个指头。后来乞丐经过拼搏,成为富翁;富翁纸醉金迷,最终沦为乞丐。两人再次拜访智者,智者仍然不答,依旧伸出五个指头。

弟子不明白,问智者,智者回答,人有高低贵贱,就如手指长短不一,但都是指头。

乞丐从智者的五个指头领悟到自己同样是人,自己现在虽然是无名指,纤细柔弱,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指头。世界是一个大手掌,我也是其中坚挺的一部分。于是有了自信,最终成功了;富翁冥顽不化,只看到五个指头的大拇指,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结果被拇指遮住了人生的视线,陷入失败的泥沼。

每个人都是智者手上的指头,并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如果要分贵贱:拇指粗大,睥睨无名指,但拇指干重活,无名指清闲,而且比拇指多了一个骨节。中指在五个指头中是最长、最突出的,但不小心就变成一种猥亵的姿势了。食指吃的饭最多,但最忙,抠鼻涕的肮脏也是它承受的。

人在上帝的眼中,没有贵贱之分。谁不是赤条条来,不带半根草去。权贵也罢,平民也罢;无论富豪,还是乞丐,不是同样的人?

古代有首写梅花的词,其中有这样的词句:“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人如梅,无论在亭榭,还是农家院落,都一般的花色如雪,花枝旁逸,一样的幽香高雅。

每一滴露珠,都能反射一轮太阳。在生命的天空中,每个人都是一颗能放射光芒的星星。

没有理由自卑,谁都有生命的尊严。让我们从智者的指头上看出自信吧。

成功与否,倒不一定重要。

一把小刀的力量

/感动/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受洋流的影响,每到夏季,就有大批鲱鱼洄游到荷兰北部的沿海区域。

14世纪时,荷兰人口不到100万,却有近20万人从事捕鱼业,在当时,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小小的鲱鱼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并成为荷兰人的经济支柱。

荷兰人不敢想象,没有了鲱鱼,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造物主并没有给荷兰人独享鲱鱼的权利,生活在北海边的其他民族,也组织了捕捞鲱鱼的船队,以获得这种自然资源。鲱鱼的保鲜期只有几天,而当时还没有制冷设施,随着大量的鲱鱼涌入欧洲市场,荷兰人的鲱鱼开始滞销、腐烂。这让一些荷兰人一下陷入贫穷的危机。为了减少其他国家的捕捞量,荷兰人和邻居苏格兰人爆发过三次战争,以争夺鲱鱼渔场。但战争非但没能改变荷兰人的命运,还加重了荷兰人的灾难。

威廉姆?伯克尔斯宗,是荷兰北部一个小渔村中的渔民,和很多荷兰人一样,威廉姆一直靠捕捞并出卖鲱鱼来养活妻子儿女。没有人购买鲱鱼,就意味着威廉姆一家无法生存下去。那些日子,威廉姆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鲱鱼:“市场上的鲱鱼太多,就不会好卖;鲱鱼不能快速卖掉,就会变质腐烂;鲱鱼烂掉,就会没有饭吃……”威廉姆在思考中,竟然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鲱鱼会腐烂。如果有一种方法能不让鲱鱼烂掉,那所有的难题就都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