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在春天里
6188000000010

第10章 植入画里的美善 (2)

念大学时听过几位大师的讲座,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华美学学会会长、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大学者莅临我们普通的师院,我们的感觉是蓬荜生辉,中文系的同学奔走相告。开讲座的那天晚上,梯形教室的走廊上都站满了人,大师戴宽边的黑眼镜,眼镜之上,头发的黑色大概都变成墨水被先生蘸去撰写等身的著作了,留下半头的白发让无限景仰的我们当作智慧的结晶。我们正襟危坐,面前摊开了洁白的笔记。热烈的掌声响过,大师开始讲授了。不到三分钟,走廊上的同学悄悄地走光了,教室里后排的同学也开始踅出去了。大师是四川人,那川味的普通话不如麻辣烫容易被我们接受,听他讲话似乎能感觉到他的舌头与上下颚在相互折磨。我们也在听与不听之间犹豫着,后来心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腿。我坐了十几分钟,只听清一句话,还是当时的系主任林继中博士重复了一遍。那句话就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我在自嘲一下后,悄悄地踅出教室。

大学三年级时,鲁迅文学院借我们师院的教室开办“文学函授班”,我们有幸见到几位只在图书馆里看到名字的大师,汪曾祺、林斤澜和何镇邦。在《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中我已经写过对汪老的印象,最深的是他讲课时的“神来之笔”。大概当时他患有轻微的感冒,鼻孔下汪着两点晶亮的涕水,他抬起身,很随意地用袖管一蹭,然后继续侃侃而谈。

林斤澜先生微胖,朴实得像个老农,讲座也没有什么出彩之处。有一次他不知怎么说起现在的女人,颇有微辞,语气有点像他后期的“怪味小说”。汪老当时插了一句:“打扮得花枝招展。”可能怕听众听不清楚,汪老站起来,又重复了一遍。有文学青年递纸条问林斤澜一个问题:“我热爱写作,但写不出来,怎么办?”他的回答很简捷:“不写。去做别的事。”他的回答大概伤了一些对文学抱有狂热梦想人的积极性,中文系一位爱出风头的老教师在会后找他理论,我们看见他哑口无言,还点了好几下头。他的头发也是花白的,柔顺地覆盖在头顶,不像汪曾祺那散文式的头发。

三人中最能侃的是评论家何镇邦,谈笑风生,会场气氛很活跃。何先生说长青春痘后的脸是“一脸坑坑洼洼”,说小伙子看到前面有一个似杨柳飘拂的倩影,骑着自行车猛冲上去,结果“浪费了表情”。我们哄堂大笑,使劲地拍掌。讲座的其他内容现在不记得了,倒是那两句话到现在还新鲜得好像是刚出炉的糕饼。

以前谈到大师,人们都喜欢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我们不能山登绝顶,但在半山腰,却能看见大师们的另一种风景。大师并不都是蜿蜒陡峭、莽莽苍苍的,走近大师,看到大师的另一面,我最大的感受是亲切。何镇邦先生在介绍自己时,说他在鲁迅文学院“混”口饭吃,起初我们很惊讶,现在明白大师也把自己当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有举重若轻的洒脱,那也是大师们的光芒和魅力之一。

因为他不会传球

/清山/

德尼尔森是巴西著名的足球运动员,在他刚出道时,因脚下技术出众,善于在过人时做“踩单车”的假动作迷惑对手,而被誉为“盘球大师”,其名头甚至盖过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另一名巴西足球明星“外星人”罗纳尔多。由于德尼尔森有着令人惊叹的眼花缭乱的精湛脚法,后来他以4000万美元的天价转会至西班牙皇家贝蒂斯队,创下了当时的世界转会纪录。

在大家都认为德尼尔森将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时,他在西班牙赛场上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虽然他在球场上能跳出赏心悦目的梦幻舞步,却少有漂亮的传球,在足球场上,他的队友都经常成为观众,观看他一个人的表演。结果在对方球员的围追堵截下,球很快被抢到对方的脚下。德尼尔森带给球队的已不是胜利,而是灾难和失败!虽然他的个人技术几近完美、无可挑剔,但在巴西国家队,他只能沦为替补队员,出场机会少得可怜。他的花哨但不实用的“脚下活”,

成为了别人的笑柄。

近半个世纪的足球史,堪称大师的只有贝利、马拉多纳、齐达内,他们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师,是因为在球队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不仅自己能够攻城拔寨,而且能够传出好球,助攻队友得分。中国男足队员单纯从身体和个人技术而言,与日本、韩国球员相比较并不差,甚至要稍占优势。但一到场上就“恐韩怕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球员都是各踢各的,忽视了整体的力量和配合。

美国国家男篮队员的个人技术几乎都是世界拔尖的。但骄傲的“梦五”、“梦六”、“梦七”,接连折戟于世锦赛和雅典奥运会,出众的个人技术不能整合到一起,遇到靠整体作战的欧洲强队,就变得一筹莫展。所幸美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北京奥运会上,科比把展现个人风采的机会放在其次,带头为队员助攻、传球,美国男篮最终夺取了阔别多年的奥运冠军,这是“整体”的胜利。

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同学具有出众的运动天赋,在篮球、足球场上有着鹤立鸡群的表现。但他只会自己带球、投篮、射门,全然不顾及队友的感受。在以后的比赛中,没有一名同学愿意和他分在一组。他只能在操场的角落里一个人踮球,孤芳自赏。

我们的周围,有太多才华横溢的人终其一生都一事无成。他们把自己的尴尬处境归结于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实际上他们的困境正是自己造成的,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只有一条:他们眼里只有自己,而从不愿意为别人“传球”。

年轻不是挡箭牌

/一路开花/

在说应届大学生对外求职的注意事项时,金正昆先生曾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年,他应邀担当一家公司的面试主考官,意在选拔两位训练有素的年轻人,进入公司,并成为高层领导的秘书。说是秘书,实质就是部门领导的后备。因此,老总再三恳求,一定要帮忙找一位有潜力、有头脑,且能胜任此位的大学生。

金正昆先生并没有采用什么在地上放一把扫帚,或一张纸片之类的路人皆知的方法来选拔人才,也没有出什么比较高深的心理测试题。就是极为平常地,对每一位进来的男士主动说上一句:“你好,今天你看起来真有精神!”对每一位推门的女士称赞声一句:“美女,你今天可真漂亮!”

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如出一辙。男的,不是稍稍紧张地笑笑,便是客气地说没有没有;女的,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娇羞状,就是故作客套地说上一句哪里哪里。没有一人处之泰然地回上一句同样的称赞。

最后,进来一位套装面试的年轻人,金正昆先生未等他站定,便劈头盖脸地称赞了他一句:“你好,你穿这套衣服看起来可真帅!”那人笑笑,鞠了一躬,而后在抬头的时间里,用余光扫了扫评委前排的号码牌,镇定地说:“金老师你好,久仰大名,你今天也是格外的光彩照人啊!”

这一句略带玩笑的称赞,让整个紧张的气氛瞬间得到缓和。几个问题过后,金正昆喜笑颜开地跟旁边的老总说,就这个最合适了。之后,他进了这家公司,短短几年,便让部门的业绩上升了数倍,直到几年之后,金正昆先生再去这家公司给新来的员工讲解现代礼仪的基本要素时,这位老总都还对当初的决定赞不绝口。

很多人想,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啊,怎么就能断定那个会如此回答的人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呢?试想,一个人,能在难得的机遇的面前,处事不惊,和决定自己去留的评委老师寒暄如常,这必然是要有着绝对过硬的心理素质的。再者,他能抓住所有人都忽视掉的细节——先去看一看评委老师的号码牌以及号码牌上的姓名,显然就是有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具体表现。

很多人会觉得不平,这样的判断不公正。因为这些都是需要社会来培养的能力,怎么能强硬地依此来判断应聘者是否是合格的人才呢?甚至有人会说,我还很年轻,什么东西都可以边做边学啊!

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是没有社会经验,且不擅交际的人。要知道,在真正的职场上,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年轻而去宽恕、去纵容你因缺乏经验所造成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