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共同分享,是获得别人认同和接纳的前提条件。任何时候,自私自利的人都不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前,有一位精明的荷兰花草商人,千里迢迢从遥远的非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培育在自己的花圃里,准备到时候卖上个好价钱。对这种名贵花卉,商人呵护备至,亲朋好友纷纷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却连一粒种子也不给。他计划培植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和馈赠。
到了第三年的春天,名贵的花虽然已经培植出了上万株,可是,花朵变得很小,花色也差了很多,完全没有了它在非洲时的雍容和高贵。当然,他也没能靠这些花赚上一大笔钱。
商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去请教一位植物学家。植物学家拄着拐杖来到他的花圃看了看,问他:“你这花圃隔壁是什么?”
他说:“隔壁是别人的花圃。”
植物学家又问他:“他们种植的也是这种花吗?”
他摇摇头说:“这种花在全荷兰,甚至整个欧洲也只有我一个人有,他们的花圃里都是些郁金香、玫瑰、金盏菊之类的普通花卉。”
植物学家说:“这就是原因所在了。你的花会与别人种植的花相互授粉,影响花的品质。想让你的花保持最初的品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你的花赠送给你的邻居一些。”
很多时候,与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我们才能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经济学中并不否认人的自私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只利己而不妨碍他人,也就是自食其力,无须别人帮助或者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会无偿帮助别人。这类行为在经济学上称为行为内部化。第二种是自私自利,且妨碍了他人。经济学上称为行为外部化或经济行为的外部性问题。
承认所有人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而这并不代表着损人利己。因损人而得到的利己收益,只是一时的,它会因损人而让你的口碑效应变差,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下,愿意与你合作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能在交往中体会到和他人共存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一同分享利益,那么在成全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利益也会得到保障。
在《左传·僖公五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地盘,于是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生存,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放在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果然,虞国国君见到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劝阻:“不行,我们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如此小气?”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之后,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这就是“唇亡齿寒”的故事。虞国和虢国本是互相依存、休戚相关的关系,而虞国却因损人利己而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如果我们的嘴唇都没有了,牙齿怎么能好端端地生长呢?不可否认,利己是人的本性,但互助才能使每个人都最大化地实现利己。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按照这一原则行事,必须明白只有互助才能互利。“唇亡齿寒”这个故事应该给现代人敲响警钟。
“损人利己”和“利己又利他”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当个人或企业为个人收益最大化而劳动或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生产时,整个社会的财富就都增加了,而其他国家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或资本流通而获益。自私自利则会让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到最后也会因为自己的狭隘而落得惨败的结局。
比尔·盖茨曾说过:“懂得分享是一种聪明的生存之道。”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若想通过一己之力达到目标,或者面对利益时想要独吞,都不是长远之策。我们需要摒弃自私,学会共享,这样才能保证利益的细水长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