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难中诞生与成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令渐江绍兴)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
陆游的父亲名宰,在北宋末年担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他奉命到东京(今河南开封)朝见,就带着家眷,从淮南出发,由水路向京城航行,十七日的早晨,阴云笼罩着整个天空,不一会儿,骤雨便陆游像像倾盆般地泼了下来,浪花飞溅到船上,远近水面都是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清楚,就在这样的时刻,诗人陆游诞生了。
当时宋朝的国运也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夕,一场严重的灾难已经迫在眉睫。就在陆游出世的这一年,我国北方新兴的金国,正在酝酿着一个进攻宋朝的计划,而在陆游出世的前十天,这个计划已经成熟了。它的具体部署是从东西两路进军,西路由粘罕率领,从云中(今山西大同)直扑太原;东路由斡(卧)离不率领,从平州(今河北卢龙)直扑燕山府(北京);然后两路会师,拿下北宋的首都东京,北宋的广大军民对南下的金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由于北宋统治者醉心于腐化享乐生活,只求苟且偷安,对于爱国将领和士兵则横加贬斥和压抑,以致两路金兵得以顺利地会师,于靖康元年年底(1127年初)攻陷东京,把宋徽宗、宋钦宗连同大批公卿官员,嫔妃宫娥,以及大量的珍宝文物,一并掳掠北去,北宋也就此灭亡,东京陷落以前,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以大元帅的名义领兵在外,幸免于难,于是老将宗泽等人便拥戴他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这就是宋高宗。在敌人长驱直入的威胁下,不久他又逃到扬州、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明州(在今浙江鄞县东)等地,直到绍兴二年(1132),他才回到临安,正式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陆宰进京的时候,正值抗战初起,他被调任京西路转运副使,担任泽(治所在今山西晋城)、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一带军队的粮饷供应工作,但不久就被免职。随着战事的失利,陆宰只得携带家眷南归,实际上也就是逃难。他们一家人扶老携幼,在兵慌马乱之中,东逃西躲,不但困苦万状,而且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有时听得一队金兵来了,他们便只得伏在草间,提心吊胆地隐蔽起来;饿了只能吃点干粮,常常十来天吃不上饭菜。这种困苦、恐怖的情景,给陆游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诗里追述说: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在逃难的路上,他们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停了一段时间,那里暂时还没有敌人的铁蹄,因此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以后他们再从淮水通过运河,回到了山阴故乡。
但是没有多久,敌人又杀来了,陆游只得随着一家人再度逃难,从山阴来到东阳(今浙江金华)陈宗誉的家里,这时他才六岁。陈宗誉是一个英勇的地方武装首领,在抗金战争中,曾两度组织地方武装,保卫自己的乡土。陆家来到这里以后,受到了陈家的殷勤招待,一住三年,直到赵构建都临安,大局初步稳定下来以后,才重返山阴老家。
这一段逃难生活,在陆游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陈宗誉的豪侠义勇、保境安民的爱国行动,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后来他写诗自述说:“少小遭丧乱,妄意忧元元。”他终身主张驱逐金人,收复失地,解救沦陷区人民的痛苦,这一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宋高宗是一个贪暴而又软弱的皇帝。他对内残酷压榨,对外屈辱妥协。在他即位之初,朝廷上下分成主战、主和两派,他实际上是主和派的头子,因此除了在最危急的时候,利用主战派暂时替他出力以外,一贯重用主和派。
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务竹)率兵大举南下,被南宋主战派将领打得落花流水。其中岳飞的战绩尤为辉煌。他在郾(眼)城大败金兵,直追到朱仙镇,距离东京仅四十五里。北方的义兵也到处打击敌人,父老百姓都顶盆焚香欢迎岳家军渡河北伐,把金人赶走。可是正当岳飞准备渡河的时候,宋高宗却在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原来他怕岳飞在战场上立了大功,不受朝廷的制驭;又怕北方的义兵在和岳家军合力战斗中壮大起来,成为南宋政权的威胁;尤其怕一旦徽宗、钦宗被迎接回来,自己便做不成皇帝了。这样,岳飞就不得不放弃以鲜血换来的全部战果,撤兵回到鄂州(今湖北武昌)。
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为了卖国投降,把岳飞逮捕入狱,十一月,和金人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从此南宋向金称臣纳贡,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完全割让给金人。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偏安于一隅,再也不想恢复中原失地了。
面对着这样黑暗的现实,广大军民痛心疾首。陆宰这时已经五十开外了,看到豺狼当道,决心不再出去做官,便在家乡修建了一些房子,开始了他那消极退隐的生活。但是,人是不能和社会隔绝的,何况山阴离临安很近,陆宰又有着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因此,尽管他退居林下,当时的士大夫们还是不断地来拜访他,和他谈论国家大事。这些人中有博嵩(松)卿和李光等。他们都是陆宰的好友,在政治上都是主战派。当他们谈到徽、钦二帝的被掳,人民的苦难,以及敌人的残暴等情形时,人人咬牙切齿,痛哭流涕,恨不得和敌人去拼命。谈到秦桧的卖国罪行时,更不禁拍案大骂,怒发上指。由于过分地愤激,他们常常面对着摆下的酒饭,食不下咽而惨然告辞。陆宰在送客回来之后,也没心吃饭,只是呆呆坐着。这种激动人心的情景,被少年的陆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给他极为深刻的教育。
一个饱经患难的孩子,懂事总是早一些的。他知道正是由于这些爱国者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扭转了南宋的危局;当然他也知道是哪些坏蛋,为了个人的利益,媚敌投降。谁是准非,谁邪谁正,他是看得很清楚的,爱憎也是很分明的。
当时往来于陆家的,还有很多优秀的文人学者。他们常常在漫漫的长夜和陆宰灯下长谈,论述着诗文的流派和创作上的一些问题。这对陆游的学习当然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陆游在很小的时候就热爱学习,自称:“我生学语即耽(喜爱)书”,又说:“少小喜读书,终夜守短檠(灯架)。”可见他对知识是多么爱好和努力钻研。可是在十岁以前,由于连年逃难,他没能得到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这时好了,他在自己的家里,既可以纵观家中藏书,又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得指导,听到前辈们的议论。有这种种优越的条件,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进步自然很快。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诗了,后来他又入了乡校、正式从师受业,和同学们一起过着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
在陆游少年时代的功课中,诗是一个很主要的学习科目。他对诗有着特殊的爱好,并且有着早熟的、杰出的欣赏能力。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偶然看到父亲的藤床上摆着陶渊明的诗集,他就拿来诵读。谁知越读越有味,一直念到天黑,家人唤他去吃饭,他还舍不得把书放下,索性连这天的晚餐也不吃。他小时所喜欢的诗人还有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人。从这些前代大诗人的集子里,他获得了有益的滋养,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准备了条件。
十七八岁时,陆游正式开始写诗。恰好这时著名诗人曾几来拜访他的父亲陆宰。曾几不但是南宋初期的诗坛领袖,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者,陆游对他早就非常钦慕,这时得以拜见,真是喜出望外。而这位老前辈看到聪颖好学的青年陆游,自然也格外高兴,对于他的请教,一一给以亲切的指点。从此,他们便建立了亲如父子的师生之谊。陆游诗集的第一篇诗,就是为曾几作的,这样编排,当然含有纪念老师的意思。
青年时代的双重打击
陆游少年时代的遭遇是苦难重重的,他青年时代的遭遇也同样的不幸。
绍兴十四年(1144),陆游20岁的时候,他和舅舅的女儿唐琬结了婚。
唐琬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姑娘,对于诗词也有相当修养,和陆游兴趣相投,所以他们婚后的生活是非常美满的。但不知为了什么,陆游的母亲对自己的内侄女大为不满,最后甚至逼着陆游和她离婚。
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好,当然不忍分离。但是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他只能向母亲解释、争辩和百般恳求。而当这一切都无效之后,他只得瞒着母亲,表面上把唐琬休归娘家,暗地里却在外面另赁了一所房子,私下去和她相会。可是,不久这个秘密被陆母发觉,竟又寻上门去吵闹。这对爱人虽然事先得到消息,巧妙地避开了,但事情已无法隐瞒,也无法继续同居,只得忍痛分离。后来,陆游另娶了王氏,唐琬也迫于家长之命,改嫁绐同郡的赵士程了。
十年以后,陆游三十出头了,在一个柳暗花明的春天,他到山阴禹迹寺南的沈家花园去游玩恰好不先不后,唐琬和她的后夫也在这时来到园内。尽管唐琬再嫁已历十年之久,但地对陆游的旧情却如藕断丝连,始终摆脱不掉。这时,看到陆游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那里徘徊,真是又惊又喜,又愁又怨,便告诉了赵士程。赵士程是一个文雅、开朗的人物,知道唐琬内心的痛苦,当下便按照她的意思,叫家僮给陆游送了一份酒肴去向他致意。陆游这时当然也看到了唐琬,体会到她的深情,不禁想起当年情景,以及别后十年来消息的隔绝和人事的变迁。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今朝一齐涌上心头,那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最后,他把这杯苦酒吞下,提起笔来,在一堵粉墙上题了一首伤心断肠的小词: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的大意是这样:红润而柔腻的纤手,擎着黄封的美酒。全城弥漫着春光,宫墙边摇曳着杨柳。狂暴的东风吹来,吹散了欢乐的情怀。几年的离愁别恨,一齐都涌上心来。不该!不该!不该!今年的春光还似当年,人儿却已瘦损不堪。红泪浸湿了罗帕,点点斑斑。桃花片片飘零,池阁冷冷清清。纵有山盟海誓,也难写信表达自己的衷情。不行!不行!不行!
这就是为后人所传诵的《钗头凤》。不久,唐琬走来,看到了这首词,自然更触动了她的“一怀愁绪”,回去以后,也和了一首,并且从此愁闷成病,不久便死了。
这一幕婚姻悲剧,在诗人心底成为不可平复的创伤,特别是沈园之会和唐琬之死,更加重了他的悔恨和伤痛。后来,虽然事过境迁,但他总是不能把这件事忘掉。直到诗人的晚年,每当年底,总还要登到禹迹寺的楼上眺望,来怀念自己跟唐琬的爱情,并且作了不少的诗来抒写自己心头的隐痛。
婚姻悲剧是陆游在家庭生活方面的不幸遭遇,而科举考试的被除名,则是他在政治生活开始之际所受到的另一严重打击。
在沈园之会的前两年,陆游二十九岁的时候,曾到临安参加省试;通过这次省试,第二年便可参加殿试了。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陆游的经义、诗文都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看来很有取得第一名的希望。可是偏偏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考。这个汉奸头子一心想要他的孙子通过省试;殿试,博取状元及第的荣誉,便让人把这番意思透露给主考官陈之茂,要他照办。陈之茂是一个公平正直、不畏权势的人物。他在阅卷之后,发现陆游实在比秦埙考得好,便将陆游取为第一,秦埙取为第二。秦桧知道之后,大为震怒,到第二年殿试的时候,他不但公然把陆游除名,并且触动旧恨,要办陈之茂的罪。幸而寿桧不久死掉,这事才算罢休。
陆游这次遭受打击,固然是因为秦桧要使他的孙子得中头名,但也还有政治上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是主战派人物的子弟,而且他本身也经常发一些恢复中原的议论。这是秦桧所最忌恨的,当然不会容他出头露面了。
陆游因为这件事而失掉了由科举取得功名的机会,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可是,他不但绝不变节迎合,而且坚持爱国立场,继续进行斗争。诗人的骨气是令人钦敬的。
隆兴抗战期间的活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让位给太子赵,就是宋孝宗。他是南宋皇帝中惟一有恢复中原之志的人,因而相应地也想整顿军政,选拔人才。这时,陆游的诗名已经很高了,他的诗才华出众,风格豪迈,和唐朝李白的诗很有相似之处。一天,宋孝宗问朝臣周必大,当今的诗人谁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就说,惟有陆游。从此,陆游的“小李白”的美名就传开了。接着,朝中大臣史浩、黄祖舜两人又推荐陆游善于写作诗文,并且熟悉以往的典章制度。因此,宋孝宗便亲自召见了陆游,陆游也把自己平素的主张,如刷新政治,加强防务,以及恢复中原的步骤等等,都当面向宋孝宗讲了个大概。末孝宗听了很满意,立刻赐给他进士出身,并派他担任枢密院(当时的最高军事机关)编修官和编类太上皇帝圣政所(记载、整理高宗政绩的机构)检讨官(掌编辑、校对一类工作)的职务。
这时,朝廷上弥漫着北伐的空气。隆兴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起用抗金老将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东南一带的军权完全由他掌握。他用这些军队,从江阴、镇江、建康(今江苏南京)、池州(今安徽贵池),直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布置了一道防线。
接着朝里的大臣们集议,准备在外交上联络西夏,争取它的协助,共同抗击金军。同时又对沦陷区的军民散发传单,发动他们武装起义。这两个重要的文件,都是由陆游起草的。现在他的文集中有《代二府与夏国主书》和《蜡弹省》两篇,就是当时的原稿。二府是指中书省(当时最高的行政机关)和枢密院,蜡弹是封缄秘密文件的蜡丸。这样机要的文件都特命陆游执笔,可见他的才德是怎样被朝廷所器重了。
做了这一些准备之后,这年的四月,开始北伐。当时发兵六万,号称二十万,由李显忠、邵宏渊两员大将分别率领北进。在战事发动之初,进展颇为顺利。五月十四日,两军渡淮,十六日围攻宿州(今安徽宿县),很快就把宿州克复。可是,由于二将不和,在敌人反扑的时候,邵宏渊竟坐视李显忠被困而不加援救,以致李显忠成了孤军,只得放弃宿州,溃退到符离集一带。
抗战失败,主和派又抬了头,陆游在朝廷上便也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另外,他又揭发了宋孝宗的亲信曾觌等人的贪污不法、结党营私等行为,更引起了宋孝宗的厌恶。于是,陆游被贬为镇江通判(州或郡的副长官)。这时正值张浚巡视江淮,来到镇江。一来张浚和陆游的父亲本是旧交,二来彼此又都是主张抗战的,所以张浚对陆游很是器重,而张浚的儿子张和幕僚们更是和他天天见面,亲热异常。他们在一起计划着如何重整武备,进取中原。可是正当他们的准备工作大致就绪的时候,主和派包围宋孝宗,于隆兴二年四月撤销了江淮都督府,罢免了张浚,重新和金人议和。
就在和议进行期间,陆游还曾上书朝廷,建议国家应乘和约未定之前,宣布建康和临安都是临时首都,以便将来迁都建康,凭借有利地势,积极从事收复中原的准备。但这样的主张,当然不会为主和派所接受。
不久,主和派竟给陆游加上一个“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在乾道二年(1166)免掉了他的职务。
入蜀与参军
陆游被罢官以后,在家闲住了四年之久,生活越来越困难,甚至有时全家靠喝粥来过日子。直到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朝廷才又任命他做夔(葵)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通判。这时陆游已四十五岁,因为久病不能赴任,第二年初夏,才携带家眷由故乡动身。他沿着长江行进,经过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后通过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的三峡,终于到了四川。他把一路上所见到的山川名胜,历史古迹,以及民情风俗等等,都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命名为《入蜀记》。它不但是一部很优美的散文游记,而且还是研究地理沿革的参考书。
陆游在夔州任职三年,这个地方很偏僻,要办的公事也不多,生活孤寂单调,因此他感到很苦闷,态度也有些悲观消极。所幸任满之后,正赶上王炎来做四川宣抚使,聘他担任干办公事的职务,他这才又活跃起来。
王炎是当时主战派的领袖之一,他的政治、军事才能都是很出色的。他这时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出任宣抚使,西北一带的军事、财政等权都集中在他手里,是很可以有一番作为的。他把行政公署设在陕西南郑,正是当时宋金边界上的重镇,随时可以出师北伐的地方。
陆游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爱国志士,为了实现他的报国壮志,他曾经锻炼过身体,也钻研过兵书战策,可是在这以前,他一直没有机会到军中工作。现在他从夔州调到南郑,从后方来到前方,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因此他非常高兴,甚至唱出“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的高昂欢快的调子。他意气风发,觉得建功立业,为期不远了。
那时候,陆游除了为王炎出谋划策以及处理一些日常公务以外,还骑着马东奔西走,到各处去了解情况,传达上级的命令,协助作些安排。南郑附近,他常到的有西县、定军山等地。他也到过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和仙人原上的仙人关。这两处都是宋、金对峙的最前线。
在前线上,当然宋、金两军之间也免不了接触,这样的小战斗,陆游也参加过。有时候,情况很紧张,士兵们顾不上搭锅做饭,大家只好吃点粗糙的干粮充饥。可是,对这样艰苦的战斗生活,陆游丝毫也不在意,过后还非常留恋地在诗里一再提到。这是什么原因呢?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就是:“一寸赤心惟报国!”
在陆游未到西北以前,他的眼光只局限在江、淮一带,以为北伐应当从山东进军。现在经过实地考察,他对川、陕一带形势的险要,物产的丰富,人民的豪健与义侠,获得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这些条件比江、淮优越得多,可以作为反攻的基地,因此他向王炎建议:经略中原,必须从长安开始;取长安,必须从陇右(甘肃西部)开始。应当积粟练兵,一旦有衅可乘,就向敌人发动进攻。
在王炎、陆游和幕府中其他人员的策划之下,北伐的准备工作积极地进行着,而且条件逐步趋于成熟。沦陷区的广大人民不堪金兵的蹂躏、迫害,殷切地盼望着宋军的到来。他们不顾敌人的严密封锁和监视,冒着生命危险,把敌人方面的情报密封在蜡丸里传递过来。他们甚至还携带着洛阳的竹笋和黄河的鲂鱼来慰劳前线的将士。后来陆游回忆起这种情景,写道:
忆昨王师戍陇(今陕西西部和甘肃东南一带地方)回,遗民日夜望行台(指军营),不论夹道壶浆满,洛笋河鲂次第来。
这样的爱国热情使陆游万分感动,他深深地了解到人民期待反攻的迫切心情,也看到了中原人民反抗奴役的伟大力量。在这样强大的力量威胁之下,敌人已经发慌了,他们被迫在长安的四周挖掘了三道护城河,作为防御的工事。看到了这些,陆游是多么兴奋,多么着急啊!他一心在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快下令出兵吧!只要我军一动,敌人就会在里应外合的夹击下逃走的,沦陷的河山就可以收复!
但是,这样的机会又错过了,诗人的热望又化为冰冷,沦陷区的人民又受了一次欺骗。乾道八年(1172)朝廷把王炎调回中央去了,一切反攻的计划和措施又被搁置下来。面对着这样的现实,陆游悲愤到了极点,他常常登上高处,望着沦陷的河山,仰天悲歌,泪如雨下。
王炎的幕府解散后,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乾道八年十一月,他携带家眷,重回四川。这是个空衔,没有什么公事可办。以后又代理过嘉州(今四川乐山)、荣州(今四川荣县)等处地方官的职务。淳熙元年(1174)的除夕,接到四川制置使(掌措置边防军事,捍卫疆土的高级指挥官)的命令,要他去做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他于第二年正月再次到成都。
不久,范成大来做四川制置使。范成大也是南宋有名的诗人,在隆兴元年陆游担任编类太上皇帝圣政所检讨官的时候,他们同过事,和陆游是文字之交。因此这时他们虽然一个是长官,一个是属员,但彼此都不拘形迹,仍然保持着朋友的关系。在处理日常公务以外,他们经常一起饮酒赋诗,互相唱和。
不过,陆游和范成大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的:陆游所追求的是随时做好准备,一有机会,便挥师北伐;而范成大的态度则是从容坐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范成大也写过不少好诗,但这时的作品却贫乏无力,只是用来表现他的儒将风流;而陆游虽然也不免写些应酬诗文,和朋友唱和,但他主要是拿诗来倾诉自己的满腔忠愤,作为战斗的武器。这种矛盾被两人的友谊所掩盖起来了,范成大对他总算很客气,很优待。但是别人却看他很不顺眼,觉得他幕僚既不像个幕僚,诗歌又不合大家的口味,因此背地里难免有很多风言风语。陆游听到人家笑他狂放,他也就索性自认为狂放,称起“放翁”来了。陆放翁这个别号,就是从这时传开的:
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蜇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从这以后,他越发狂放了,他的足迹更多地出入于歌楼酒店,过着饮酒、赋诗、赏花、听歌,以至斗鸡、射雉的生活。他想借这样的生活来麻醉自己,暂时解除自己心头的苦闷。这当然是消极的表现,是陆游软弱的一面。但是,这主要是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我们还应该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了解他那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
淳熙四年(1777),范成大奉诏东还临安。陆游对于这位好友的离去,不胜留恋,送了他很远一段路程,并且写了不少诗为他送别。在一首诗里,他说他喝酒只是为了暂时麻醉自己,酒醒以后,仍旧常为祖国的灾难而流泪。他痛心失地未复以及沦陷区人民的痛苦遭遇,因此嘱咐范成大回朝之后,要向皇帝提出先取关中、次取河北的抗战策略;并希望他团结在朝的朋友们,一致为驱除敌人而努力。由此可见,诗人的报国宏愿是始终不渝的,他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进言的机会。但是,可以想见,尽管他这种主张范成大会替他转奏,也不会被朝廷采纳。
不过,陆游这次入蜀与参军,虽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在诗歌创作上却起了很大的变化,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就他的创作历程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在入蜀途中,他游览了山川名胜,凭吊了历史古迹,观察了民情风俗。这一切都使他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尤其他在南郑前线的一段时期,接触的是王炎那样的名将;他的职务是出谋划策,参赞戎机;他的生活内容,有酣宴、打球、检阅马匹、郊野射猎等豪华放纵的一面,也有侦察敌情、枕戈待旦的艰苦斗争的一面。总之是丰富多采的,积极奋发的。特别是在这一个时期,他得到接近广大士兵和沦陷区人民的机会,那些勇士健卒、遗民故老的忠肝义胆,更使他的思想感情得到鼓舞,得到提高。本来入蜀以前,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已经打好了深厚的基础,对于练字、造句、用典故、讲对仗等等艺术技巧,已经运用自如了。到了这时,完美的形式更和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内容结合起来,因而他的诗便成为李白、杜甫等前辈大诗人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诗了。他后来总结创作经验时,也说自己是从“四十从戎驻南郑”,才获得“诗家三昧”的。“三昧”就是要诀的意思。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要诀,只是由于他参加了实际生活与斗争,受到了现实的启发而已。
陆游这一个时期的诗,内容是充实的,感情是热烈的,风格是豪迈的。它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感染着读者,在社会上传播得非常普遍,甚至一直传到临安,得到宋孝宗的赏识。因此,在范成大离开成都以后不久,陆游也奉旨调往临安了。
晚年的农村生活
陆游东归以后,在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地做了几任地方官。在江西的时候,曾经赈济遭受水灾的难民。在严州(今浙江建德)做知州的时候,厉行节约,发展生产,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六十四岁的时候,被召到临安任军器少监(掌监督修造兵器的官)。这时孝宗也已经六十余岁,暮气很深,对恢复事业早已绝望。在朝的大臣们偷安享乐,更无意进取。陆游看到这种腐败的情况,极为愤慨,常常用诗来加以讽刺。结果遭到统治者的厌恨,加给他一个“嘲咏风月”的罪名,免掉了他的职务。
这次的迫害是严重的。由于陆游一再主张抗战,一再指责统治者的昏庸无耻,他已经成了皇帝和权贵们的眼中钉,因此这番把他革职还乡以后,就不再起用。除了中间一度要他入都修史以外,二十年的悠长岁月,他都是在山阴老家度过的。
山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禹迹寺,兰亭和镜湖等名胜古迹,更为人们所向往。陆游的住宅就在镜湖岸边,他在这里度过了晚年,并且写了大量描绘农村景物的诗篇。
陆游虽然在朝里朝外做了几十年的官,但是由于他的正直和廉洁,并没有多少积蓄。因此在罢官以后不久,生活就渐渐地困难起来。在他晚年的诗篇中,有以“贫居”、“长饥”等类字眼为题的,在这些诗中,他描述自己住的是破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饭。虽然所谓“贫居”、“长饥”,只是同官僚、地主们富裕奢侈的生活相比较而言,并不是真的像贫苦农民那样困难;但是,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退职官员来说,毕竟是难于忍受的。然而他却并不在意,还是照常地读书作诗,而且表示:
丈夫穷空自其分,饿死吾肩未尝胁!
诗人的骨头是硬的,他说自己宁肯饿死,也不去奴颜婢膝地巴结统治者。
另外,陆游还参加了一些种菜、栽树等轻微的农业劳动。在我国文学史上,亲身接触过农民生活的大诗人,除了陶渊明、杜甫以外,恐怕只有他了。
陆游在生活上接近农民,和他们的感情也就日益浓厚起来。当邻人们有什么婚嫁大事的时候,陆游常常带一些礼物前去祝贺;陆游出门闲游的时候,乡亲们也常常把他邀到自己的家里,款待他一些简单的酒食。
陆游有一些家传的医药知识,他就用来为乡亲们治病,并且施舍药品。有时,他还带上药囊,骑着驴子到远近村落闲游,遇有生病的人,就拿药送给他们。因此老百姓非常感激他,每当他来到的时候,都热烈欢迎。有的人为了报答他的恩情,还特地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陆”,来纪念他。在他的诗里,也欣慰地记下了这动人的情景: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
陆游这时虽然远离朝廷,生活在农村,但他对于国家大事是一刻也没有忘怀的。他的爱国抱负不能施展,得不到达官贵人的同情,于是就转而寄希望于人民。在他和田父野老们聚会的时候,除了谈一些农活和家常以外,他还慷慨地向他们倾谈自己的满腔忠愤,把恢复中原的爱国事业,寄托在这些穷朋友和后代子孙们的身上。他给他们分析当时宋、金对峙的局面,讲述宗泽、吴等民族英雄的抗金事迹。他还说,虽然咱们都老了,但是要把爱国精神传给子孙,一旦朝廷发出北伐的命令,大家要跟我一道拿起武器去和敌人作战。
同时,人民的爱国精神也教育了他,鼓舞和支持了他。一次在他出门闲游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农民。这位老农民向他诉说:“金人仍在横行,自己心中感到忧愤,经常难过;每一想到报效国家,又不免感慨万端,涕泪交流。”陆游听了这些话,深受感动,回家以后就立刻写了一首诗,把它记下来:
几年赢疾卧家山,牧竖樵夫日往还。至论本求简编上,忠言乃在里闾间:“私忧骄虏心常折,念报明时涕每潸。”寸禄不沾能及此,细听只益厚吾颜!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以为至理名言只有在书本里才能够得到,谁想忠君爱国的言论,却在老百姓的口头上说出来。老百姓没有领受过一点儿俸禄,还能如此仇恨敌人,热爱祖国,自己心中就更加惭愧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陆游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和重视。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对待人民的态度,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是极少见、极可贵的。
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南宋朝廷命陆游到临安去编写史书。这时,正是韩胄在朝专权的时候,他打算建立功勋来巩固自己的权位,因此“北伐”、“恢复”的呼声,又高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陆游当然很兴奋,便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应诏到了临安。他是打算借着这次在朝的机会,把自己关于北伐的主张和对敌斗争的经验,贡献给朝廷,以实现自己多年来的理想。但是,韩胄另有自己的打算,他只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势和威望,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才准备北伐。他所重用的都是手下一些党羽,一些浮华谄佞的小人,而对于陆游,则只是表面上尊重,并不让他过问军国大事。因此,陆游很失望,在史书修完之后,就立刻告老还家,在京城只停留了一年光景。
韩胄草草地做了一些安排之后,就在开禧二年(1206)夏天,兴兵北伐了。这样一场准备不足、动机不纯、又没有发动广大人民参加的战争,当然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最后是南宋政府内部的反韩集团用计把韩胄杀了,用匣子盛了他的头,赴金国议和,接受了苛刻的条件,结束了这次丧师辱国的战争。
前面提到,陆游进京并没能参与北伐的计划,但是他认为不论是准,只要敢于和敌人作战,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都是值得欢迎的,功劳簿上不一定非有自己的名字不可。因此,在北伐战争开始和进行的期间,他的心情兴奋鼓舞,渴望着胜利的消息,并且写了《出塞》四首诗,来歌颂这次战争,鼓励民心和士气。现在战争不幸失败了,他的热望又化为冰冷。朝廷上权奸当道,所做所为更加卑鄙无耻,国势更加衰危,人民的负担比以前更多更重。所有这些,都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痛心疾首,难过万分。
诗人的内心被悲愤煎熬着,诗人的健康也由于年老而一天不如一天了。嘉定二年(1209)的秋天,他得了病,到这年的除夕(按阳历计算,是1210年1月26日),我们敬爱的诗人终于与世长辞了。
陆游在临死之际,还是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报仇雪耻。他觉得个人的死并没有什么值得伤心,伤心的是没能看到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用诗当做遗嘱留给他的儿子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的《示儿》,也是陆游最后的一篇充满血泪的诗篇。
爱国主义的诗篇
陆游活了85岁。由于他长期地、辛勤地从事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将近一万首诗和许多其他作品。他的诗集叫《剑南诗稿》,在数量上是古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在质量上也达到了高峰。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名字可以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最伟大的诗人并列。
陆游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他对中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就是他的那些反映了南宋前期社会现实的爱国主义诗篇。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发自诗人内心,而体现于优美的艺术形式。在他将近万首的诗篇里,都贯串着这种爱祖国、爱民族的思想感情。比如,他抒写早年抱负的诗说: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抒写壮年志趣的诗说: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抒写82岁时的意气的诗说: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他甚至希望和想象,就是将来自己死去的时候,也要死在战场上,壮烈地为国捐躯,他说: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从这一系列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少到老始终不渝的爱国和报国的雄心。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爱国思想的进步性。他的爱国思想是以国家和民族为重,而不仅是忠于宋朝皇帝一家一姓的。构成陆游爱国思想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他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如他在诗里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里的河,指黄河:岳,指西岳华山。三万里和五千仞并非实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但用来形容山河的壮丽则是相称的。诗人以祖国有这样壮丽的山河而自豪,失掉了它们,则非常痛惜。特别是想到那些沦陷区的人民,诗人更为关切。他称他们为“遗民”,暗示那是由于宋朝统治者的撤退逃跑而把他们遗弃在那里的。他们含悲垂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宋军的到来。可是,他们的希望却总是落空。诗人对他们充满着同情,他们的希望也就是诗人的希望,所以写得这样真切,使人感动。
正由于他的观点进步,所以他对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能够认识得比较正确而深刻,并且能够在诗里全面地反映出来。试看《关山月》这首诗: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是淳熙四年(1177)陆游在成都时写的。大意是说:自孝宗隆兴二年向金人屈辱议和以来,豪门贵族一直过着极其奢侈腐朽的生活,将军们按兵不战,士兵们白白地在边疆驻守,消磨岁月,因而金人得以长期占据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却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殷切地盼望着宋军。
在这首诗里,陆游用了三方面对照的写法:遗民是渴望恢复的;战士是极愿为国效死、杀敌立功的;只有朱门在那里酣歌醉舞,甘心向金人称臣纳贡。从这三方面的鲜明对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几乎概括了南宋一代的全部社会现实,而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悲愤也充分地流露出来了。
陆游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南宋统治者压榨下的人民生活。他的名句:“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是那样鲜明地写出了当时社会上阶级对立的情况。而这种隋况是怎样形成的呢?他在另外一首诗里具体地解答说:“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活,封建社会的剥削实质——官府的掠夺和地主的兼并,形象地反映在这二十个字之中了。
陆游的诗就是这样:它不但深刻地写出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劳动人民所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并竭诚地为他们呼吁,因而也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爱祖国、爱人民是他的诗歌的两项主要内容,而二者又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另外,陆游也写了一些日常生活,农村景物,以及歌颂祖国壮丽山川的诗歌。这些诗也贯注着诗人的真情实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如《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是陆游在1167年闲居家乡时写的。前面六句十分慨括而又形象地描绘了这个村庄里柳暗花明的风光,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农民款待客人的纯朴真挚的感情。最后两句,说出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作者在这里无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景色绚丽的年画,使我们如身临其境,分享丰年的快乐。
陆游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对用词造句,常常反复推敲,改了又改。现在流传的《剑南诗稿》是经过他亲手删定的,有很多诗都淘汰了,没有编进去。他的诗虽然不能说每首都好,但在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式的诗体来表现丰富多采的内容,概括地说来,他的古体诗的特点是气势豪放,词句精练,而结构尤其谨严。所以往往篇幅很短,而意思却表达得非常明确清楚,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关山月》就是这样。他在律诗方面的成就,比古诗更要高些;七言律诗更博得历来批评家的赞扬。它的特点是“使事(用典)必切,属对(对仗)必工”。如前引《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就是对仗工整、千古传诵的名句。又如《书愤》诗中,以“苏武餐毡”来形容自己的“厄穷”,以“张巡嚼齿”来表现自己的“忧愤”,都非常贴切,而又能突出自己的处境与心情,这是善于运用典故所收到的效果。至于他的绝句或抒写一时的感触,或描绘眼前的景物,也往往深入浅出,由小见大,能给读者以启发和艺术享受。
陆诗在语言方面,具有一个共同特色,那就是“清空一气,明白如活”,因而通俗易懂,加强了说服和感染的力量。
陆游的词也很有名。他的词虽然内容不如诗的广阔,风格不如诗的豪迈,但是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基本上和诗是一致的,如《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的大意是说:从前我为了建立功名,曾经到过遥远的梁州去从军。可是现在边疆的要塞,我连做梦也捉摸不到了。在军队里穿过的皮衣也因多年不穿而陈旧不堪。金人还没被消灭,而我的鬓发早已白如秋霜,只有空流眼泪罢了!我本来是一心一意到前线去担任抗敌工作的,那里料得到这一辈子却老死在故乡镜湖边上呢?我们知道,陆游在川陕从军的时候,是很想干一番恢复工作的,可是失望而归。他后来直至老死,都念念不忘这个志愿,曾经多次表现在他的诗里。这里是又借词的形式抒发出来了。
在另外一首小词《卜算子》里,他还曾借梅花来比方自己不幸的遭遇和高尚的品格: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种坚贞高洁的情操,这样清新秀美的意境,在他的诗里也是常见的。
总起来说,陆游的诗在南宋诗人中是成就最高的,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着极其光辉的一页。他的词虽然为数不多,但在南宋词坛上也是杰出的。另外,他还有《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优秀的文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