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韩愈反佛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自己正统的儒家学说,来适应统治者强化思想统治的目的。他反佛的思想是积极的。韩愈的反佛思想及道统学说经过宋代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逐步形成宋明理学,成为宋明理学的先驱。
柳宗元被贬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余七人为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生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历了唐代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动荡时期。柳宗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他本人生长在首都长安。他父亲柳镇是一个中下层官吏,为人正直,富有学识的,曾经屡次抨击权贵,因而遭贬,但不屈服,还创作一些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坚强意志。母亲卢氏,既慈爱又富有文化素养。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柳宗元性格的形成和学业的成长有相当的影响。
柳宗元从小就勤奋好学,聪明过人。4岁时就能熟读10余篇古辞赋,十二、三岁时,随父到过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目睹了安史之乱平定后仍然动荡、混乱的社会局面,使年少的柳宗元扩大了眼界,增长了阅历。13岁时他就在文坛上颇有一点名声了。这年八月,一个叛乱的军阀李怀光被政府讨平,有个姓崔做中丞官的请柳宗元代写了一篇向皇帝祝贺的奏表,题目叫《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是流传至今他写作时间最早的文章,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残缺,但仍可以看出他相当老练的文笔和反对军阀割据、热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柳宗元在青少年时期已树立起宏伟的志愿:“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答贡土元瑾论仕进书》)表示要学习古代有作为的人和优秀的思想,并使它发扬光大,照耀后世。后来的历史证明,柳宗元正是沿着这样的目标在积极努力。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21岁的柳宗元在长安考取了进士。在唐朝,知识分子把考取进士不仅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也是做官晋升最体面的阶梯。因而,不少人在考试前到处奔走门路,请托人情,以达到获取进士的目的。柳宗元却是凭着他自己的才学考取的。当德宗皇帝知道柳宗元就是曾向权贵作斗争的柳镇的儿子时,也说:“我知道柳镇不会为他儿子考试去求人情的。”因此,柳宗元的考取进士,特别引起人们重视,受到一致赞扬。
过了5年,柳宗元26岁,又考取了博学宏词科,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书院正学、蓝田县尉、监察御史里行等职。监察御史的任务是监督检查王朝官吏的工作,里行相当于见习的意思。在这五、六年里,他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朝廷工作,虽然官职不高,年纪很轻,但积极地投入了当时政治和文学领域的活动。他经常参加各种辩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他的政治见解与当时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很接近,再加上他希望在政治上建立一番功业,于是就加入了以王叔文为首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并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这就是顺宗。革新派王叔文、王倾、韦执谊上台执政,柳宗元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他们集团中其他人物,如刘禹锡、韩泰等,都担任了朝廷要职。他们在短短五、六个月内就积极而迅速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惩办李实等贪官污吏;禁止宦官强夺民间财物,废掉“宫市”和五坊小儿等扰民弊政;释放宫女、女乐900余人;取消名为“进奉”的额外税收,豁免百姓历年积欠的赋税50余万贯,颁令重新起用被保守派排斥的陆贽、阳城等人;拒绝四川军阀韦皋扩大地盘的无理要求;计划派遣老将军范希朝和革新集团重要成员韩泰夺取掌握在宦官手中的兵权等,这些改革措施是为消除积弊。加强集权统一,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后来,由于这些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宦官、藩镇军阀的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他们逼迫顺宗退位,扶植宪宗上台,接着大肆迫害革新集团。王叔文被杀,王伾被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后又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淮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历史上称此为“二王八司马事件”,这样永贞革新历时180多天就告失败了。
柳宗元被贬的永州,位于湖南和广东、广西的交界处,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而司马又是个无事可做的闲官。那一年的冬天,他携带67岁的母亲,跋涉万水千山,来到这里,寄住在一座叫龙兴寺的和尚庙里。不久,柳宗元的母亲染病去逝,他的住所也几次被火灾侵及,有一次还差点丢了性命。柳宗元在永州呆了整整10年,贬谪的生活环境里,物质困乏,精神苦闷,严重地摧残着他的身体,但这种生活也使他获得更多的锻炼和体验。他进一步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生活痛苦和思想感情,更深刻地认识到权贵们的丑恶面貌和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这时他又有机会广泛地钻研古今典籍,并加以批判吸收,因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水平和文学修养。于是,他奋笔为文,写出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批判黑暗的现实,宣传进步的主张,提倡散文革新。他的著名作品如《封建论》、《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六逆论》、《段太尉逸事状》、《三戒》等,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它们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闪耀出灿烂的光芒。
永州在当时虽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疑山耸峙在它的南面,盘绕在它北面的是衡山余脉,绵亘在西南的有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都庞岭,奔腾的湘江和潇水都横越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流纵横,衬托着一块块田野,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在所住的龙兴寺开辟了一条有窗的走廊,题名“西轩”;又在寺西造了一座“西亭”。政治上遭受迫害和生活上被束缚的愁绪有时能在这里宽解。后来他的一些受贬的朋友也来此饮酒吟诗,远眺城外的山林和江流。柳宗元和他的朋友们还到郊区去远足,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他们游览了西山风景,又发现了钴鉧潭水,以及钴鉧潭西面的小丘。紧接着,又探游了小丘西的小石潭,朝阳岩东南的袁家渴,袁家渴西南的石渠、石涧,西山以北逾越黄茅岭的小石城山等。此外,他还曾到过离城70里的黄溪。游览回来后,写出了著名的一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在这些山水游记中,柳宗元用他那绚烂的彩笔描绘赞赏了美好的自然景物,叹惜它们的长期被埋没和庆贺它们被自己所发掘,从而倾吐自己的政治苦闷。表达对这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愤懑。这些游记,近千年来,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这是柳宗元在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秋天所写的《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的两句诗。这是他在永州的一次游览后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体味到,他的写山水诗文和屈原的作楚辞,在精神上也是有着一脉相通之处的。柳宗元的不少写自然风景的诗作和山水游记一样,借对深林、幽谷、清溪、寒花的描绘来塑造自己遭贬压抑、凄清忧伤、傲岸孤愤的形象。如《江雪》、《渔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不难看出在明净清幽的山水人物图画中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这些短章可以说是柳宗元高洁人格的生动写照。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远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世界各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在东方民族中,中国和朝鲜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尤其是唐朝统一中国大陆和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期,两国人民相互交往更加密切,封建文化达到繁荣阶段,共同创造了东方文明。而为中朝文化交流画出浓重一笔的崔致远的名字,自然也就载人了两国关系的史册。
公元7世纪初期,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建立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朝完备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封建经济和发达的文化都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朝鲜半岛上并存着三个国家,高丽以平壤为中心,百济以今天的汉城为中心,新罗以今天的庆州为中心。三个国家之间战争连绵不断,朝鲜半岛陷入混乱状态。当时高丽、百济和新罗都和唐朝保持着领属关系,唐朝统治者也不断调停三方面的冲突。三国之中,新罗与唐朝关系尤为密切。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遣使册封金真平为新罗王。公元633年,新罗向唐朝进献两名女艺人,唐太宗归还不受。公元643年,高丽、百济出兵攻打新罗,新罗女王金善德请求唐朝援助。唐太宗派人劝说高丽国王盖苏文罢兵,盖苏文不听。公元645年,唐太宗亲率大军水陆进兵攻打高丽,后因天气寒冷,军粮供应不足罢兵。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统兵助新罗攻打百济,俘虏百济国王义慈,百济灭亡。公元666年,高宗又命李劫率兵攻打高丽,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俘虏高丽国王高藏,高丽灭亡。百济、高丽灭亡以后,领土被新罗占领,新罗重新统一了朝鲜半岛上大同江以南地区。
统一以后的新罗王朝和唐朝联系更加密切,广泛吸收中国文化,中朝文化交流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新罗国王金真德下令国中奉唐朝正朔,就是使用唐朝历法纪年,穿戴唐人衣冠。公元682年,新罗建立国学。学习《论语》、《孝经》、《礼记》、《周易》、《左传》、《毛诗》、《尚书》、《文选》等唐代经学,又设置诸经博士和助教等官。后来,新罗又相继设置医学、律令、算学、天文等博士学官。公元718年,新罗国王金兴光上表唐玄宗,请求派子弟入唐朝国学学习。唐代宗大历年间,新罗国王去世,嗣子上表请求继承王位,唐朝派归崇敬以仓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佩紫金鱼带的身份充吊祭、册立使。归宗敬由海道启程,但船到海中遇到大风,海浪象一座座小山似地压来,把他们乘坐的使船都打坏了,船舱也漏进了水,船上的人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驾船的人准备用船上备用的小艇载归崇敬逃命,归崇敬却说:“船上同来的有几十位,我怎么忍心扔掉他们自己避难?”过了一会儿,风浪渐渐平息,一船人才保住了性命,幸免于难。归崇敬到新罗后,新罗接伴人按照以往使者的惯例,为他们备下很多赠礼,允许他们用带来的物品进行贸易从中渔利。归崇敬对这些相沿已久的陋规一概禁止,以平等的原则办理使命,深受新罗国内人民的欢迎,都纷纷称赞他的美德。归崇敬出使为唐朝赢得了信誉,两国关系更为融洽。新罗商人大批来唐朝做生意,唐政府在山东登州专门设立新罗馆和新罗所,在淮河流域的楚泗两州设立新罗坊。唐文宗、唐武宗时期北起山东半岛,南到淮河地区,到处都能见到新罗商人。新罗派遣的留学生也逐年增多,唐文宗时期长安的新罗留学生多达216人。
新罗留学生作为中朝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其中不乏有成就的人,例如金云卿、金可记、崔致远,僧人圆测、慧超、法郎、神行、道仪、义湘等等,他们把唐朝的典制和佛教介绍到新罗,促进了新罗文化的发展。在这些人中间,崔致远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谱下了新的篇章,成为中朝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一段佳话。
崔致远字孤云,新罗沙梁部人,祖籍世系不详。他自幼好学,12岁时随海船来唐朝求学,临行前他父亲勉励他说:“如果你10年之内不中科举,那就不是我的儿子,希望你好好努力!”崔致远到唐朝以后,深深地被博大恢宏气度的汉唐文化所吸引,如饥似渴地学习,从不懈怠。公元874年,他已经在唐朝长安求学6个年头,长到18岁,首次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一举考取进士。唐朝授予他宣州溧水县尉,掌管一县社会治安,考课政绩优等,迁任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紫金鱼袋,以示殊荣。当时正值唐未黄巢起义,负责镇压起义军的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征辟崔致远为幕僚,负责军中文书工作。经他起草的表、状、书、启等文书,文字非常优美,人们争相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