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浮生三侃
6176500000009

第9章 门外谈艺(8)

唯有天趣最宜人——马玉奎和他的花鸟画

马玉奎先生是近年来活跃在宁夏画坛的青年画家。他生在甘肃天水,从小学时开始学画,而且长期坚持不辍。1983年,他入伍来到武警宁夏总队;1986年,他师从当代著名花鸟画艺术大师曾杏绯学工笔花鸟;1989年又拜著名画家马建军学写意花鸟。天道酬勤。马玉奎醉心翰墨,寄意丹青,他用自己的画笔从容挥写人生,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观马玉奎的画作,且不说其冲淡静雅的意境,活泼灵动的气势,我最直观的印象是其花鸟画内容的和谐。凡是有鸟有鱼的,大多双飞双栖,有回首顾盼的雉鸡,有相对低语的蓝鹊,有蓦然回首的水鸥,有悠然戏水的鸳鸯,有结伴翔游的鱼儿。画家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正如郑板桥先生所言:“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比如那相对而鸣的水鸟,我叫不上它的名,但我倒愿意将它们视为《诗经·关雎》中的雎鸠。即或是单鸟,也情态各异,映然成趣,丝毫显不出形单影只的孤寂。有听秋的翠鸟,报春的布谷,或凝神静思,有的或举目远眺,或者是等待同伴归巢,神态之间充满了期待、欢娱。

一个画家的创作与他所处时代及个人的心境密切相关。八大山人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笔下大多是残山剩水、地寒天荒;鸟儿形象怪诞,表情奇特,翻着白眼,冷酷逼人,表现出作者的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恰恰相反,马玉奎的画则是处处充溢着天人合一,物我相谐的自然之美。画家笔下流淌的不就是对和谐社会的赞美和讴歌吗?一个画家应该有自己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社会的理解,这样,他的笔下就能流溢出一个时代的主流和精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马玉奎的画,我往往能从中觅出诗意。从他的《藤鸟图》中我读出了“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石曼卿)的诗句。他的《诗意荷塘》让我想起一副婚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诸如鸟鸣春涧,雨打秋荷的意象,以及“细雨鱼儿出,微雨燕子斜”(杜甫)等诗境在他的画中比比皆是。

马玉奎的画作或大气厚重,或真气充溢。他笔下的线条刚柔相济,方圆并用,疏密有致,繁简得当;画面落墨与着色浓淡相宜,干湿互补,很少追求视觉上的大红大绿的俗艳,而更多的是淡雅疏放。作者用中锋、侧锋运笔,粗细有度,勾勒点染,轻重自如,其运笔或奔放,或精刻,变化丰富,得心应手,真实活泼。当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功夫后,对花鸟画而言,大概是在画生活,画你对自然万物的理解,观察和捕捉。那鸟儿的一举一动,如何传神;花儿的一枝一叶,如何关情。

马玉奎家客厅正中,挂着著名画家王西京的墨荷美人图,上题“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与画相配的是著名作家贾平凹书赠玉奎的一副对联:“闲看秋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马玉奎恰有一颗不为尘俗沾染的恬淡的爱美之心,我想,定是作家从他的画中觑见了宁静和天趣。

马玉奎毕竟还是个青年画家,他的画一定还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在这里妄加谈论,无疑是庸僧谈禅,贻笑大方。好在他的绘画之路还很漫长,有他的执著和勤奋,定会取得更为瞩目的佳绩,我们期待着。

凤城刀客——张文国的篆刻人生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刀客不是武侠小说中的绿林好汉,而是手持刻刀、醉心篆刻和治印的艺人,他就是原宁园“雕艺阁”,如今名人画廊的主人张文国。

张文国,字倚石,号古峡斋主,自幼喜爱书法篆刻,并自制工具在各种软硬材料上尝试刻字、雕刻。高中毕业后在河北美校就读,虽然专业是绘画,但他对书法和篆刻的学习从未间断,1984年毕业后投师首都刻字厂梅傲雪先生门下,专攻制印。1986年回到青铜峡开办了刻字厂,后来从事过广告装饰等工作。如今,他带出的徒弟遍及西北各地。尽管他的事业也很顺畅,也有相当可观的收入,但张文国不甘心只做一个刻字匠。1996年他再度进京开办了一家精雕装饰公司,同时在被京城文人墨客视为卧虎藏龙之地的琉璃厂开设了一家篆刻的小店。这个小店只赔不赚,完全靠他的装饰公司支撑。他主要以此为据点,广交同道友人,求师学艺,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张文国的装饰公司经营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张文国承接一外商公司的装修工程,前期他多方筹措垫资施工,结果,装修中间,外商涉嫌一起命案潜逃,外商的资产全部冻结。张文国不但巨额垫资打了水漂,他的工人连工具都没能拿出来。张文国把车卖了付了欠工人的工钱,剩下几千元请大家吃一顿散伙饭,回到小店大睡三天。人说祸不单行,就在他处于困难之时,琉璃厂拆迁改造,他那间小店也不存在了。在北京荡了这么多年,一夜之间,人生归零。这是张文国始料不及的。

不得已,张文国回到了银川,最初在宁园练摊,过年时还卖过春联。初识文国时,就是在宁园那个小店。看看眼前这个粗壮的汉子,再看看他的印章,再听听他的传奇经历,我更觉得他就是真正的刀客。那时,正是他经历了那次人生的滑铁卢之后的最艰难时刻。于是,我写了篇文章,称他“凤城刀客”,文章发表后,“凤城刀客”这个雅号几乎一夜间就在银川叫响了,先前名不见经传的张文国,现在成了书画圈的名人。我不得不承认,张文国是幸运的,但这一切都归于他的勤奋和执著。在银川经过多年打拼,张文国又站了起来,他的名人画廊不仅经营书画、篆刻作品,还有各类文化产品。名人画廊一楼的事情由夫人打理,大多时候张文国在他二楼习字篆刻,技艺也有长足进步。除篆刻之外,我欣赏张文国的书法,尤其仿毛体书法,在这方面,他的功力不俗。文国画廊的生意一直不错,他也偷闲练习书法和篆刻,日子过得丰足而从容。

钟情印艺的张文国深谙“印宗秦汉”的道理,初学篆刻时,他临刻了大量汉印,他常常心摹手追,学而不厌,每临必求形似。在京期间,他坚持师法古人,从不懈怠,他曾在中国书法协会篆刻班学习浙派印刻,受赵之谦影响很大,后来涉猎渐广,先后学习了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昊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等大家。

张文国的篆刻作品取材广泛,形式多样,他雕金镂玉,从钢、铜、玉到软硬石料无所不刻,在他的工作室,案几下两米多长的铜棒被他刻得所剩无几。文国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可以在密度海绵上刻字,这的确需要硬功夫。近年来,他的篆刻取材以质地坚硬的贺兰石为主。他的印章静穆稳健,纵横有序,开合有度,朱白对比强烈,线条冲切相间,用刀直落威猛。冲刀印以稳、狠、准见长,刀刀润泽,苍涩稳健,劲挺含蓄,气满力足,豪迈雄健,颇有白石老人凌厉之风;他的印章边款无论真草隶篆,均能以刀代笔,一蹴而就。文国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他的印章在构图和边款处理上显出了功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一位叫高歌的老先生治了一方印,当时这位老先生说他喜欢钟,于是他把名章刻得酷似古钟形状,惟妙惟肖,意趣横生。文国在印章的边款时常刻领袖头像、毛体书法和国画山水,他的仿毛体书法颇得神韵,而且润格不菲。

多年来,张文国在他的方寸天地里默默耕耘,而且收获颇丰。其篆刻作品十余次在全国各类评奖中入选或获奖,打开他的印册,我看到了全国和宁夏许多名人和名书画家的名章。更有人因对他刻的印章十分满意,欣然题下“天下第一刀”。张文国承认,这仅仅是一种溢美,多年的学艺生涯告诉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妄称都不免言过其实。

对篆刻艺术而言,在继承传统、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必须大胆创新,走出古人。张文国说他现在努力做的是走出汉印,形成自家风格。我从他的许多印章中已看到了端倪。吃苦耐劳、谦虚好学是张文国的最大优点。一次见文国时,我谈起在西塔博物馆看到的冯玉祥将军的书法作品上的名章“化点为长竖”的突出特点。我走后他便直奔西塔。后来他告诉我,那方印制作的确奇绝,遗憾的是管理员不让拍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有了如此执著的追求,文国的金石之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