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浮生三侃
6176500000008

第8章 门外谈艺(7)

艺术世界的行者——记青年画家李东星

童蒙时期的绘画是一种语言,是人类记录世界的本能。李东星自幼酷爱画画,这大概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一直坚持这个爱好。虽无老师指点,但他坚持信笔涂鸦。上中学后他进了学校的美术组,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习绘画。1989年,他以专业成绩第一名考取了宁夏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本以为到大学后可以寄意丹青,尽情挥洒。然而,美术系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作为师范学院,我们培养的不是艺术家,而是中小学美术老师。这里的一切与他所想象的还有很大距离,因为没有人将他引往绘画艺术的康庄大道。在这种环境下,李东星毕竟没有完全迷失自己。大学期间,他大多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成功举办了个人黑白画展。应该说,这在当时的美术系是唯一的。

大学毕业后,李东星在金融部门的工作了七年。此间,那双本用以艺术创作的双手在重复着简单而机械的劳动——点钞。他的画笔也几乎尘封了七年。应该说,李东星的“艺术世界”在他大学毕业后就丢了。七年间,每当某种艺术冲动悄然来临时,他却只能忙于应付工作而无暇拿起画笔,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折磨。这七年对一般人来说,不过是工作经验或人生阅历的积累,而对李东星的艺术人生来说几乎等于荒废。

人生难免走错路、走弯路,甚至迷失自己。李东星从迷惘中醒来后,很快找回了自己。《新消息报》创办之初,李东星毅然辞去了银行的那份令人艳羡的待遇优厚的工作,找回了曾经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个举动在当时看是需要勇气的。然而,他要为自己的理想负责,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做一名画家是他由来已久的理想,画画是他引以为乐的事,干一份爱好的工作那自然是一种享受。黑白画、钢笔速写画是李东星的特长,他到《新消息报》的想法很简单:干个美编。从那时起,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堂。也许是那些与画画不能时时面对的日子让他太压抑太郁闷,一经走出束缚,那积蓄已久的能量如火山一样喷发,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羁奔跑,而且不知疲倦……从美术插图、漫画到版面美工与策划,他有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劲。

给报纸配插图是他的主要工作。《新消息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李东星的作品也为许多读者所喜爱。在他的画笔之下,漫画人物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尤其是他给《新消息报》“都市杂言”中的杂文配的插图,手法夸张,笔意洒脱。贪官形象丑陋,滑稽之极,体现了某种批评精神和风骨。我尤其喜欢李东星的黑白画,他给《新消息报》“原野副刊”配的画,我几乎每期必看。他的黑白画意境幽美,隽永别致,人与自然,和谐有致。画中极为原始的黑白二色,似合若离,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营造出或朴拙或清纯的意境。李东星说他希望用这样的作品抚慰心灵,熏染自己。有的画背后就有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段往事。

其实,除了实用性的黑白画和漫画外,真正代表他创作水平的是他的国画人物。李东星的国画取材多以农民人物为主,这与他儿时的农村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李东星的国画表现形式粗粝夸张,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人物作品中都体现出了一种放声高歌的强烈冲动。《大山歌》中,那小孙子张着大嘴喊山,爷爷咧着掉了一颗门牙的嘴大笑,左边的奶奶的笑虽然内敛点,但能让人感到她由衷的快意。而右边的孙女微倚着爷爷,她的笑有几分拘谨,几分羞涩。画中老人的眼上的褶子夸张了些,但那正是岁月刻下的沧桑,小孩子的脸圆得像个光溜溜的苹果,可爱之极。而爷爷怀中那个小孙子因为童蒙未开,则是一脸木然,他还不知道爷爷奶奶和哥哥姐姐为什么这么开心、畅快地呐喊着。这幅画能够感染人,画中人物爷爷的笑是村氓野夫从骨子透出来的,是最放松的,甚至是最放肆的。它让你也不由地与主人公一起无拘无束地开心一次。

《走出西海固》中的那个回族农民形象非常好。他眼神坚毅中又带几丝忧郁和惆怅,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毕竟热土难离,毕竟家中还有他难以割舍的东西,所以,出门时难免有种种复杂的心情。画家对画面比例处理得恰到好处,主人公用一双大脚把村子踩在脚下,甚至村里他的家没有他的脚大。这正表现了农民决定走出小村,走出西海固的决心,因为那块苦土已承载不了他生活的负重,在他眼里,那个村子太小了,载不动他生活的重负和人生的惆怅。他背上行囊,要到外面的世界。在他的行囊中,还有一件东西——二胡,从中我们又似乎能觑见这个山里汉子丰富的精神世界。

《高粱熟了》画的是红红的高粱地里一个半裸的少女蓦然回首。看着那娇羞的面容、丰腴的身姿,熟了的难道仅仅是高粱吗?

无论是在速写,还是水墨画中,李东星笔下的女人都很风情,甚至带着不同程度的野性。我以为,真正有味的女人就是所谓正人君子所言的“骚女人”。文怀沙先生所云:“女人可以略输文采,但绝不可以稍逊风骚。”尤其在画家笔下,过于安静的女人给我们的是唯美,而那种风情万种的女人更有魅力。所谓“骚”,其实不过是性感二字。李东星在女性人物画创作方面应该还会有惊人之举。

李东星是一个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在艺术王国里,李东星是一位行者。用他的话说,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追逐理想的脚步。2002年,他成立了东星工作室;2003年,他和一些画家朋友自发组建了画家村。他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年轻画家们在一起交流心得,切磋技艺。在从事美编的同时他还主持“美术星空”栏目。《新消息报》书画版的大量稿件都是由他采写,而给书画家写艺术评论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看过他的相当一部分艺术评论,其中不乏自己对艺术的独到理解和领悟。我相信,在接触艺术家到理解他们的艺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内化过程,对他的艺术修炼更有帮助。2004年,他报考了中国画研究院首届杜滋龄高级研修班。在京深造期间,他如饥似渴潜心学习,绘画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毕业时,他的创作受到杜先生的高度评价。

艺术之神总是垂青那些既有天赋且又孜孜以求的人。李东星是海边拾贝的孩子,他曾丢失了心爱的贝壳,但是他自己又把它捡了回来的。从辍笔之后算起,应该说,李东星“上路”的时间不算太长,然而,他却倍加珍惜,而且成绩不俗。近年来李东星的国画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区展出并获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水墨连环画《清水里的刀子》还入选全国十届美展。

李东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画家。因为他功底扎实,因为他有思想,因为他追求执著,所以,我更看好他的未来,而不是曾经取得的成绩,这便是我写李东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