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19年,“中国科学社”在西湖边举行第四次年会,也是回国后的第一次年会,主要发起人之一、青年数学家胡明复(1891—1927)在大会致辞时盛赞西湖之美,他说:“研究科学的人最爱自然,故在美丽的杭州西湖举行科学年会极为相宜。古代诗人来游西湖,歌咏名篇甚多,科学家虽不同于诗人,然科学年会在科学史上实最重要,未始不可为西湖增色也。”那一刻,当他沉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憧憬着他所献身的科学事业时,他决不会想到,他身后将永与西湖为伴,美丽的西湖竟是他的埋骨之所。
1927年6月12日,他在故乡江苏无锡农村游泳时遇难,只活了37岁。噩耗传来,教育界、科学界为之震动,“中国科学社”同人无不感到悲恸,不少人失声痛哭。当年9月4日,“中国科学社”举行第12次年会期间举行胡明复追悼会,任鸿隽说,胡明复和200年前去世的牛顿、100年前去世的法国算学家拉勃拉斯一样都是尽粹科学、至死不倦的一个人,然而胡明复不幸没有得到前两者那样的成就和寿数,牛顿活了85岁,拉勃拉斯也活有78岁。这一讲话以《悼胡明复》为题发表在1928年6月的《科学》第13卷第6期上,这一期是“胡明复纪念专号”,同时发表胡适、马相伯、严济慈、李俨等人的文章,还有胡明复的遗稿《有周界条件之一次积微分方程式》。
杨杏佛在纪念胡明复时如此评价:“中国科学社”种种无名利可图的工作,累了他整整一生,“服务科学社的热心毅力十余年如一日,惟有意料之外的死,才使他中道脱卸仔肩。诸葛武侯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复对科学社,足可当此八个大字。”
胡明复英年早凋,除了《科学》杂志,他亲手参与创办的大同大学理数研究会也出版了纪念专册,很多生前友好追忆往事,肯定他短暂而有意义的一生。连刚刚诞生的南京国民政府都发出褒扬令:“该故博士胡明复,尽粹科学,志行卓绝,提倡科学,十年不倦……勒碑礼堂,永留纪念,以示政府提倡科学、爱惜人才之至意。”
1929年,胡明复去世两年后,“中国科学社”同人在他生前热爱的西湖畔,南高峰下烟霞洞旁为他选择了墓址,这是西湖早年名胜之一,晋代就有僧人在此结庵,6年前胡适曾在这里养病数月。7月21日,“中国科学社”为胡明复举行隆重的公葬仪式,灵柩上覆盖着社旗,祭坛设于烟霞洞大厅,杨杏佛、竺可桢、吴有训等社友纷纷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赶来,有70多人参加了葬礼。蔡元培亲笔题写墓碑:
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国科学社葬
胡明复先生于此 蔡元培敬书
这块墓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有些字已看不到了,还有明显的水泥补丁。
杨杏佛撰写的墓铭说:
知无涯兮生有涯
愿焚身以创造人类之光明
世方沉醉于富贵毁誉兮
先生独致力于无名
力尽兮心安
死生成败何足论
江流不尽兮山色长青
千秋万岁兮永护佳城
这首墓铭由赵元任谱曲,当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社”第14次年会上传唱。
“中国科学社”是怀抱科学救国梦的一批留学生在美国发起成立的,一个纯粹的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他们出版的《科学》杂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期刊,提倡科学、传播新知是他们办刊结社的目的,胡明复是最重要的几个中心人物之一,时在1915年。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年正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前身《青年》杂志的年份。他们隔洋相望,遥为呼应,在彼此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想到了一块。
1914年6月10日黄昏,美国康奈尔大学,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周仁、秉志、杨杏佛等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讨论世界走势和中国未来。有人提出,中国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我们为什么不出版一种专门向中国介绍科学的杂志呢?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同。他们决定组织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暂时采取公司形式,入社须交股金,作为出版杂志的资本,大家公推胡明复、任鸿隽、杨杏佛三人起草招股章程。章程确定《科学》月刊“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决定发行股份票40份,每份美金10元。任鸿隽、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胡明复,这9个在《科学》月刊“缘起”签名的人就是科学社发起人。
《科学》初创主要靠几个发起人撰稿,他们分组合作,常常是任鸿隽、胡明复一组,赵元任和杨杏佛一组。接下来的暑假里,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等人就开始为即将创刊的《科学》撰写稿件,仅胡明复一个人就为前三期写了10篇文章,包括创刊号上发表的《万有引力之定律》,第二期发表的《算学于科学上之地位》,以及《近世科学的宇宙观》等,他还负责审稿和编辑工作。据说当时留学生加入科学社非常踊跃,几个月内就有70多人,股金达到500美金,稿件已准备了三期,并全部编辑完毕。1915年1月,有史以来第一份综合性的中文科学期刊《科学》在美国问世,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袁世凯酝酿称帝时。
爱迪生得知《科学》创刊曾感叹“伟大中华民族在觉醒”,李约瑟称许这个杂志可与美国Science和英国Natuee相提并论,称之为科学期刊的A(American)\B(Britian)\C(China)。在未来的很长时期内,《科学》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到1951年停刊,共发行了35年。
因为有人觉得光是发行一个杂志远远不够,提议改组科学社。1915年春天,科学社董事会征得多数社员的同意,指定胡明复、任鸿隽、邹秉文三人起草新社章。1915年10月25日,他们拟订的社章经表决通过,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社”,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不但是传播新知以促进科学的研究,还要发表研究结果以建立学术的威权。”他们选举任鸿隽为社长,赵元任为书记,胡明复为会计,他们三人和秉志、周仁5人组成第一届董事会,杨杏佛为编辑部部长。“中国科学社”的成员也不完全限于学习自然科学的,任鸿隽邀请心仪的才女陈衡哲加入,她回答自己不是学科学的。任鸿隽说:“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道义上的支持。”
胡明复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科学》初期的编辑、主要撰稿人,也是“勤劳独著”的经理人之一,历任董事、会计、理事等职。“中国科学社”创立之初,在组织上,他发表的意见很多,最能得到同人的赞许。几个年轻人自创科学社团,毫无经验可循,全靠自己摸索,直到1916年在美国开第一次年会,社长任鸿隽查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历史,才发现竟有许多不约而同的地方,大家引以欣慰,“由此也可以知道明复的见解和识力了”。他对科学社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他的理财本领,从1914年筹款招股准备出版《科学》起,他就被推为会计,到1915年“中国科学社”成立,1918年迁到国内,直到1925年由过探先接替。科学社经费时常发生困难,幸亏他善于理财,十多年如一日,才使科学社和《科学》杂志能正常运转。“他既是算学家,用钱又非常的谨慎,所以科学社虽自成立以来,同别的学社一样,常常闹经费困难。但从没有受过窘迫,使其事业受一点停顿或间断的影响。”任鸿隽说自己曾留心过,算学家是不作兴算错账的,但是明复若有算错的时候,那吃亏的一定是别人,不是科学社。所以他常常笑说,“明复是一个理想的会计。”
“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分散全国各地,胡明复在上海坚守阵地,长达10年,主持《科学》的编务和科学社的社务。他认为,他们这一代生长在科学落后、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使中国真正摆脱这种状态,需要许多人做奠基性的工作。所以,他经常说:“我们不幸生在现在的中国,只可做点提倡和鼓吹科学研究的劳动。现在科学社的职员社员不过是开路的小工,哪配称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将来能与西方并驾齐驱、造福人类,便是今日努力科学社的一班无名小工的报酬。”为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和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他曾和任鸿隽等社友四处奔走筹款,可惜他生前未能看到这两个机构的成立。
1926年,长期苦于经费匮乏的“中国科学社”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的一笔捐款,蔡元培称誉其“富有远见”。1927年,南京政府又拨了40万国库券。从此,它才有了一点较为稳定的经济基础,并利用这些财政援助,迅速扩大了活动范围,包括定期出版科学专题论文集和期刊,从事科学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名词的标准化,参加国际性的科学会议,经常主办各种科学专题的公开讲座,以及科学图书馆、生物研究所等。1936年3月,身为国立科学最高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发表《中国的中央研究院与科学研究事业》文中,对“这个促进中国科学发展的最著名的私人学社”——“中国科学社”作了很高评价:“这个学社从它创建的那天起,就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经费困难。它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完全在于它的创建者对事业的坚定信心和高尚的献身精神。”
此时,胡明复墓木已拱,他再也听不到这些话了,但他为科学社的创立、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人们始终铭记在心。1929年,科学社建立起一个稍微像样的科学图书馆(1931年落成开放),就取名“明复图书馆”,以纪念这位创始社友。
今天知道胡明复的人已越来越少,胡适在《追想胡明复》一文中说,1910年7月,他到北京参加留美官费考试。发榜那天,他坐了人力车去看榜,到史家胡同时,天已黑了。他拿了车上的灯,借着微弱的灯光,怀着不安的心情,从榜尾倒着往上,看完一张榜,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很失望。看到头,才知道那只是一张“备取”的榜。他再拿灯照读那“正取”的榜,还是倒着往上看。终于看到了,可仔细一看,却是“胡达”。再往上看,相隔很近,便是“胡适”。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回去的车上,他心里还在想,“那个胡达不知是谁,乎害我空高兴一场!”后来他们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了同学,中国同学见了他俩的姓名,都以为胡达、胡适是兄弟,却不知道他们毫无亲属关系。胡适说:“那个胡达便是胡明复。”
1910年秋天,胡明复进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和赵元任同班,两人对数学、物理和哲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成绩在全校也是最好的,1912年,胡适从农学院转入文学院,和他们同班。1913年,他们三人同时被推举为负有盛名的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会员。第二年毕业前夕,胡明复与赵元任又被推举为美国荣誉科学会会员。在1914年的康乃尔大学,正是中国学生大出风头时,在40多个中国学生中,竟有4.5个同时被选为荣誉学会的会员,这已经很难得了,更难得的是其中有两人同时被举为两个荣誉学会的会员。“尤其稀奇的,是明复自来不会说话,少于交际,由此我们晓得这位先生是一个闭户自精的学者了。”胡适记得,当初在远渡重洋的轮船上,在漫长而寂寞的旅途中,那个让他差点空欢喜一场的胡明复总是兴致勃勃地和人讨论算学,不玩牌。
当年秋天,胡明复获得康奈尔大学文理学士学位,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师从美国著名数学家、曾任美国数学会主席的M·博歇教授,以及W·F·奥斯古德教授。他对数学分析尤其是微分和积分方程情有独钟,1917年,他完成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受到美国数学界的肯定和赞赏,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以数学为主课、以数学论文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数学家。(在他之后,1919年姜立夫也以数学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他的妹夫。)他那篇长达40多页的论文全文发表在《美国数学会会刊》1918年10月号,这是中国学人在国外发表的第一篇现代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