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心灵洗个澡全集(最新版)
6137200000024

第24章 学会放弃(1)

放弃是一种理智,放弃是一种跨越,一个有勇气放弃他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人是完整的人。

你分享越多,给予越多,你就拥有越多,这样它才不会使你成为一个吝啬的人,才不会使你创造出一个新的恐惧说:“我或许会失去它。”事实上,当你失去越多,就会有更多的新鲜的水从那个你从来不知道的泉源流出来。

——奥修

第二只鞋

一位青年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不小心将刚买的新鞋从窗口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青年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一举动令大家很吃惊,青年解释道:

“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用了,如能有谁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很多积极的东西。

心灵感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对于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多角度去认识,才能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

学会拒绝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因得到而失去,因为得与失是辩证的,你得到多少,也会相应地失去多少。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短篇故事:有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给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实在是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了,养老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的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努力奋斗;但是,当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不断地“往前跑”,不断地“拼命赚钱”时,也必须清楚知道有时该是“往回跑的时候了”!因为家里的亲人正等你回来呢!

有一只狐狸,看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不要太羡慕那些生活过于富足和奢侈的人们,表面上,他们看似很幸福,实际他们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个绝食六天的过程,这六天可不是—般人能耐得住的。说到底,是吃到了与没吃到都是那只狐狸。人也是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

记住,在诱惑面前要懂得拒绝。

心灵感悟:人生中有失也有得。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贪婪的代价

吝啬与贪婪是一对孪生姊妹。英国哲学家罗素先生指出:“对财产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们过自由而高尚的生活。”这就是说,一定要摒弃吝啬的不良习惯。

过于贪婪的另一种表现是与人交往只索取不奉献。生活中有一类人被称作“自私自利的朋友”。这种朋友以自我为中心,朋友为我所利用,用人时朝前,不用人时退后。别人是他友谊的附庸,他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施舍。在一篇文学作品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从前,有个忠实的小伙子叫汉斯,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他非常勤劳,拥有一座在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小汉斯有很多的朋友,但其中有一个跟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个磨坊主。磨坊主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是自称是小汉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汉斯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磨坊主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但他可是从来没有给过小汉斯什么回赠。

冬天的时候,小汉斯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却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小汉斯。

磨坊主在家里发表他关于友谊的高论:“冬天去看小汉斯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小汉斯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篮子鲜花,这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小汉斯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谁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这个白白上了学、仍然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说:“如果小汉斯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这篇童话故事是讲给孩子们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虚假友谊也不少见。心眼实的人许久都被蒙蔽着,但是他们终究会有识破真相的一天,这种“朋友”最终一定会被人唾弃的!

吝啬贪婪者金钱、财富都不缺,然而其灵魂、其精神却是在日趋贫穷。

吝啬果真能给吝啬者带来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惟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惟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惟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永远不会是愉快的。

吝啬者果真能给人带来幸福吗?不能。因为“小气”,因为狭窄,所以在这类人身上很少体现亲情二字,所以其内心世界是极其孤独的。尤其是当他们有难的时候(譬如在病中),他们才会感到缺少感情支持的悲怆,才会感到因为吝啬而失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才会充分感觉到金钱的真正无能。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贪婪的结果。

心灵感悟:贪婪拥有金钱,只是物质上的富有,而不是精神的富有。人生的真正幸福,不只是物质方面的,更是精神方面的。

取与舍

为了真正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要随时准备适当地放弃另外一些追求和目标,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孩提时代,我们是按照快乐原则生活的。对于我们的愿望,父母总是尽量满足。当我们哭时,会马上得到食物;当我们害怕时,会得到安慰与保护;当我们生病时,会得到照料和治疗。父母关心我们是否感到舒适,只要我们大哭,他们会马上过来安慰我们,并按我们的意志行事。在小时候,我们并不懂得自我克制的必要。幼小的心灵只想马上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懂得推迟满足或克制这种欲望。长大以后才明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需要对许多事物权衡比较,做出适当的取舍。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远不如在二者兼有的情况下选择那般艰难。比如,一个人希望发展创造性的组织才能,或者去当一个莎士比亚剧作的演员,或者是做一个有影响力的牧师。很显然,他不可能同时都做到这些。在生活中两种期望可能是并不相容的,因而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在一个年轻人看来,他们想像中的职业都可以在将来试一试。如果要他们进行选择,就会感到犹豫不决。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

时光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少年时代、童年时代。如果成年男子还企图像小男孩那样开心快乐,成年女子还希望像小女孩般无忧无虑,那么就可以说,他们都患上了幼稚病,他们是感伤的一族,幻想着时光能够倒流。他们并不明白,许多愿望对人生早期来说是合适的,在以后就显得极不合时宜了,而是应该加以抛弃。要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这样才能打开新生活的大门,从而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适合自己当前的身份,而哪些是不适合的。这样的话,他才能做到真正尊重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他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会选择自己的爱情、职业、爱好,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后,就该努力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既定的人生抱负。“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原子。”他不仅应该有勇气这么说,而且应把这种思想扎根在内心的最深处,“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要抛弃过去的观念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像中,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在这样的白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伤害。但在可能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少年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很危险的,也是徒劳无功的。

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索取太多。我们应该宽宏大度,像卡尔·沙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对于不可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言不由衷地随便说说,我们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消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向前。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放弃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里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放弃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就不会再压抑自己。我们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话,我们便不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然而人们在心情不好时,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紧,从而无法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为他不懂得割舍。

在《星云禅话》中有一则故事,讲得很生动、很具启发性。这故事大略是,有一位旅者,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营救,这时佛陀真的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好!现在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执迷不松手,他说:“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旅者这时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这样一位执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

不懂得割舍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心灵感悟: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他想要的所要的东西。有时候需要适当地割舍,放弃一些利益,这样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选择

生活中有时需要我们选择。但什么才是最难舍弃的,是一种道义,还是一段感情?为什么不能抛开和牺牲一些东西,而去获得另一些永恒?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上有三个人在等巴士,其中一个是病得快死的老妇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他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他长久以来的梦中情人。如果他只能带上其中一个乘客走,他会选择哪一个?

答案里面说,很多人都只选了其中惟一一个选项,而最好的答案是:“把车钥匙给医生,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然后他和他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想放弃任何好处吗,就像那车钥匙?有时候,如果我们可以放弃一些固执、甚至是利益,我们反而可以得到更多。

心灵感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选择什么并付出相应的努力,就会得到什么。

适可而止

有些时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凡事要适可而止。

下面这则小品文很有喻意:

印第安人酋长对他的臣民们说:“上帝给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体味生活。”

生活确实就是—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不了一个人是贫乏还是富有。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

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地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当中,该有多少人为了让自己的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无谓的往里面加着各种各样的佐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等等,所以都感觉着活的非常“累”;然而,只要你适度地、有选择地放入调料,你的生活便会过得有滋有味。

心灵感悟:“多”不一定就是好。凡事都应有度,把握好度,就能把握住生活的精彩。

在利益面前要克制自己

贪婪是一枚“苦果”,谁采摘了它,谁就会受到惩罚。

在寒冷的北极,一位因纽特人在坚硬的冰上凿了一个洞,然后把随身携带的一把锋利的刀的刀柄埋进洞里,让刀刃露出洞口,并在刀刃上涂抹一层鲜血,最后用冰块把刀子埋好。

不一会儿,寒冷的天气就把这个小雪堆冻成了一个冰疙瘩。因纽特人满意地看看冰疙瘩,并往上面洒了一点雪,便转身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