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6136600000022

第22章 左右逢源轻松应对职场(2)

刘秀接见寇恂时,贾复正在刘秀那里。他一听说寇恂来到,便要起身躲避。刘秀叫住了贾复,和颜悦色地对两个人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下来,你们这两只虎怎么可以自己先在窝里争斗起来呢?你们跟随我南征北战,东杀西讨,都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让社会安稳,恢复汉朝一统江山,而我们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功立业和造福吗?这说明我们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嘛。而且,这个大目标的实现,只靠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要靠大家,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去奋斗。今天,我出面给你们调解一下。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之臣,希望你们能互相谅解,团结在一起,共同去对付我们的敌人。”

贾复见皇帝亲自出面做了和事老,也不好再固执下去。于是贾复、寇恂两人并肩而坐,同刘秀一起,边交谈,边饮宴,边观赏乐舞。尔后,贾、寇二人同乘一辆车子而出,结成了好友。

想想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其实没那么黑白分明,也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如果事事较真儿,难免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还没有好的结果。与其这样,不如当个好好先生,当个和事老,小事糊涂一下又何妨?大家乐和,关系处好了,还有什么办不成的呢?

融洽相处,尊重他人

新人一进入职场,最怕遇到喜欢倚老卖老的同事,处处干涉、事事指导,无法好好施展自己的能力,总是被老同事牵制。会倚老卖老的同事,在组织里通常是年资够久、经验丰富,却升不上去的人。这样的人通常手中都握有筹码,才敢如此倚老卖老。他们确确实实有过人的技术技能,但可能因为缺乏领导的特质,或是开阔的视野,而未获得升迁。虽然不是领袖人物,但在实务操作上都称得上师傅甚至师爷级别,更可以称得上是部门的意见领袖,因而在团队里仍有根基很深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新人,对这种“老资格”要倍加尊重,才能减少自己的麻烦事儿。

小王来到这家公司已经有几个月了。根据他的观察,他所在部门的同事老张年过四十,是个一丝不苟的人。早上谁迟到了五分钟,谁的办公桌没有打扫干净,他都一清二楚。这天,他慢条斯理地走近小王身边开口了:“小王,你写的这份宣传资料我看了,你看看,标点符号用错了多少?这样的东西如果拿给总经理看,他对我们会是什么印象?标点符号跟汉字一样,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的东西,这都用不好?……”老张滔滔不绝地批评着小王的用“标”不当,小王只有听着的份儿。

从那以后,小王做事分外小心。早上第一个到,下班最后一个走,写每一份资料都仔细斟酌,打每一个电话都用心揣摩,力求做到最好。久而久之,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几个一同进公司的年轻人当中,老张对小王特别欣赏,经常在业务上对他进行指点,小至一份合同的撰写,大至跟客户打交道的技巧。除此之外,老张对公司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向他说明,避免小王无意中卷入“派系”斗争中去。

小王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如果自己自恃能力,大而化之,不愿意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不把老员工放在眼里,那么倒霉的很可能是自己!

在每个公司里,都有老张这样的老员工存在,他们年纪相对较大,对公司忠诚,做事认真,严于律人律己,力求做到完美。这样的人对刚进公司的新员工抱有很高期望,希望新员工能够给公司带来新气象和活力,当新员工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往往“恨铁不成钢”。要想获得这种老员工的好感,不用奉承,不用套近乎,只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

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明白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赞美,决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赞美是一种学问,其中的奥妙无穷,但最有效的赞美则是在第三者面前赞美对方。因为,当你直接赞美对方时,对方极可能认为那是应酬话、恭维话,目的只在于安慰自己罢了。若是通过第三者来传达,效果便截然不同。对于那些老资格、老员工,当面的赞美往往他们都会嗤之以鼻,你越赞美,他们越瞧不起你,这时候,就要背后唱赞歌,博得他们的欢心。

有一位员工与同事们闲谈时,随意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耿经理这人真不错,处事比较公正,对我的帮助很大,能够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幸运。”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了耿经理的耳朵里,耿经理心里不由得有些欣慰和感激。而那位员工的形象,也在耿经理心里上升了。就连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忍不住对那位员工夸赞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难得。

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说好话,效果要明显得多。不用担心好话白说了,我们在背后说他人的好话,是很容易就会传到对方耳朵里去的,而且也更安全,不容易被篡改。因为我们在背后说别人好话时,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动机的。其好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说者在听到别人“传播”过来的好话后,更感到这种赞扬的真诚,从而在荣誉感获得满足时,还增强了上进心和对说好话者的信任感。

公司里往往还有一些“老资格”是只出工不出力的老油子,他们虽然德不高望不重,但在新人面前却异常地喜欢倚老卖老,他们很需要得到新人的尊重。如果在这一点上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鄙夷新人,贬低新人的资质,恶意扭曲新人的成绩,破坏新人的名誉,成为新人在晋升路上的“拦路虎”。

老员工、老资格、老油条其实并不难相处,只要找准他们的“穴道”,即使是刚出道的初生牛犊们,也能与其融洽相处,迅速适应环境。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自己人”,你就顺利地通过考验期,成了新的“老资格”了!

要有人情味,让忠言不再逆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可能做错事,领导不例外,专家也不例外。遇到这种情况,下属们自然应该尽职尽责地将错误纠正过来。可是这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千万不能不留面子、直言不讳,要给别人留点面子,委婉地进言,让忠言不逆耳。

说服自己靠心态,说服别人靠技巧。忠告本是对别人最佳的馈赠,也是最真诚的建议,可是偏偏很多忠告都似苦口良药,很难被人欣然接受,往往还会收到反效果。忠言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必须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会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而逆耳之言恐怕就不好被人接受了。所以仅有“为别人好”的善意献言还不够,要使献言变成对方能接受的忠言,献言者就必须掌握“进言”的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

一个衣冠楚楚的青年开着一辆豪华的宝马汽车兜风。车开到交叉口碰上了红灯,他趁机点燃了最后一支香烟,随手将空盒丢出车外。恰好一位妇女从车旁经过,捡起烟盒,走近汽车,笑容可掬地问道:“先生,你这个烟盒不要了吗?”

那位青年似乎意识到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赶忙说:“刚才不小心,烟盒掉了下来,谢谢你帮我捡起来。”说着把烟盒拿了回去,带着一份窘迫的神色匆忙开车走了。

在以上的说服中,那位妇女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方式。她明明亲眼看见那位青年故意乱扔垃圾,但没有揭穿他,而是假装不知道,给他捡起烟盒,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假如她直来直往,自以为打着正义的旗号去教训那位青年,恐怕那位青年非但听不进去,反而会骂她多管闲事。可见委婉含蓄是说服中的“高招”。

推而广之,我们在规劝和纠正别人的时候,先对对方所犯的错误加以谅解,要表示同情对方所犯的错误,使对方减少害怕,同时也减少羞愤之心,然后再用温和的方法把错误指出来,指正的话越少越好,避免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如果可能的话,在纠正对方的同时,也要提出一些赞扬和肯定,这样对方觉得你的评论很中肯和公平,就容易心悦诚服。

吕某是一家公司新上任的部门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许多员工经常迟到。一天,吕经理早早地来到公司,为他那个部门的每个员工买了份早餐。等员工都到齐了,他把早餐拿出来对大家说:“各位,我知道你们工作很辛苦,由于时间的关系,来不及吃早点,我特意为大家买了早点,希望大家每天都记得吃早点。”

一开始所有员工都不知吕经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后来经公司有“迟到王”之称的小王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吕经理的良苦用心,原来吕经理借“早点”来提醒大家上班早点儿,以后别再迟到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迟到的现象出现过。

在这里,吕经理巧妙地运用谐音词,说服员工以后别再迟到,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委婉含蓄,更是体现了很浓的“人情味”,这种说服技巧不能不让人佩服。

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是同事,是亲人,还是一般的熟人,只要你是真的有意向对方献上忠言,那么就请你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委婉一些说,你所献的忠言就一定不逆耳,还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忠言也可以带上一点幽默的色彩,这样有助于淡化其说教的基调,减少对方的排斥,也就更容易被对方听取了。

一对青年夫妻为了一点小事在户外吵了起来,先是相互抱怨,进而大吵大闹。两人谁也不让谁,眼看就要大动干戈了,这时隔壁的邻居李大叔,拿着一把雨伞走上前去,走到那对夫妻旁边,把雨伞撑开看着他俩吵架。这时那位青年停了下来,用惊奇的语气问:“我说李大叔,这么好的天气你打把雨伞干吗?”

李大叔一本正经地说:“当然是躲雨,刚才(你们脸上)乌云密布,(嘴里)雷声轰隆,待会肯定会下大雨。”

李大叔幽默的话语和滑稽的行为把那对夫妻逗得哈哈大笑,顿时火气消了下来,硝烟被幽默驱赶得无影无踪。由此可见,幽默在劝说中有着神奇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直截了当地对人家进行批评规劝,小两口肯定会说你是什么人啊?凭什么管我们家的事儿啊?两人肯定就一致对外,李大叔好人做不成,还得碰一鼻子灰。所以带上点幽默的色彩,对方听得进去最好,对方听不进去,就当说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也不至于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些都是劝说和忠言的外在包装。说到底,想规劝一个人还是因为心里在乎他、关心他。所以,不管用什么方式规劝进言,核心是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在为他设身处地地着想,感受到你是为他好,这样才能让他坦然接受。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方法。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所以,有些话不能直接说,尤其是逆耳的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不妨拐一个弯,用含蓄的方式来告诉对方,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保持低调,不露锋芒

如果你很有才华,某些方面又有一技之长,请先不要急于露出锋芒。如果你只是以普通身份而不是领导身份到新单位去的,那就更不能锋芒太露。

一个人新到一个单位,就像一粒石子投入一潭平静的池水,往往会引人注目,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别人的视野之中。你锋芒太露,又没有可靠的人际基础,就很有可能遭人反感。锋芒太露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动不动就提意见,发议论,出点子,想方设法要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二是以自己看不惯、别人却早已习惯的事情进行批评和指责,经常以否定的姿态出现。这两种行为,在别人看来,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你高明,就意味着别人的无能,这就难免陷入别人的非议之中。因此,即使你确实比别人高明,可以慢慢地、待人际关系基本协调后,再提出不迟。

欲速则不达,这是高明者的经验之谈。如果你事事都想极力表现自己,锋芒太露,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小范毕业于上海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到一家国营大型企业担任销售助理一职,试用期6个月。

小范毕业以后和这家国有企业签订了试用期合同,销售助理这个职位让他觉得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业务方面,小范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业务谈判连老总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个月试用期结束时,公司人事部门却委婉地告诉他:“‘五一’长假结束后,你不用来公司报到了。”

“现在想想,可能是表现得太好了,有些人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注意,反而丢了工作。”丢掉工作后的小范向朋友说起这件事时只能这样苦笑。当时,通过层层面试进入单位,小范自然想好好表现,但是过犹不及。事后才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能力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他的综合表现给予了四个字——“锋芒太露”。过于希望崭露头角,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辈和同事也不够尊重,这些都是小范的致命伤。更让领导和同事难以接受的是,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以及单位某些制度上的不健全,小范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丝毫不注意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