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6136600000020

第20章 透过习惯洞察他人心理(4)

淳于髡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面部表情洞察了他心里的想法,也就因为这样赢得了梁惠王的尊重和佩服。你若能深谙此理,在人际交往中也就能无往而不胜。

而1912年诺贝尔获得者、法国生物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将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欲望、希冀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面对这样的显示器,其实大家内心的活动都显示出来了,就看你有没有本事,一眼看穿。

美国心理学家拜亚曾经作过一项实验:他让一些人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无动于衷、悲伤、幸福六种表情,再将这些录制后的表情放映给人看,让他们猜何种表情代表何种感情,结果让人大吃一惊:猜对的平均不到两种。这说明虽然表情对揭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可取性,况且表情对于语言来说更能传递一个人的内心动向,但要在瞬间通过表情看破人心,实属不易。

狐狸为躲避猎人四处逃窜,看见不远处有一个伐木人,便上前请求伐木人把他藏起来。伐木人叫狐狸到他茅屋里去躲着。过了不久,猎人赶到了,问伐木人看见狐狸没有。伐木人一面嘴里说没看见,一面挤眉弄眼地使眼色,暗示狐狸藏在什么地方。但是,猎人没有注意到他的眼色,却相信了他的话。

狐狸见猎人走了,便从茅屋里出来,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责备狐狸,说他保全了性命,却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假如你的表情和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感谢你了。”

人们在生活中无声无息地学会了好多手段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也知道了在何种情况该掩饰什么样的表情,比如说在生意场上,最主要的就是要掩饰急躁、不耐烦的表情,如果你一旦被对方窥破,将会被认为你根本就没有诚心跟对方合作,因此你的信誉度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可谁知道你仅仅是想早点结束谈生意去参加宴会。

因此在许多时候,人们都会“面无表情”地跟你对话、交流,轻易不肯露出自己的想法,通常这么做有三个理由:一种是敢怒不敢言,另一种是漠不关心,第三种是根本没有放心里去。也有可能结果正好是相反,只是对方不愿让你看出来而已。

这就是脸上的表情跟内心的情绪正好相反,原因是人在潜意识里不愿让对方看出自己的心理变化,所以会以其他表情来阻止情感的“外泄”,隐瞒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并不是说这些表情不能从脸部表现出来,而是真那么做的话,将会严重地影响正常的社会活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和对方探讨学术问题,双方观点不统一,如果这时你把个人情绪加进去,探讨的结果一定很糟糕,不是翻脸就是成死对头。

表情是人生来就会运用的:小孩子哇哇大哭,代表他不舒服;哈哈大笑又说明他高兴快乐。伴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表情越来越丰富,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将语言和表情正确的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而把对语言的分析和对表情的观察结合起来,才能洞察对方内心的隐秘,不被言语所欺骗。

用言语试探能看出对方内心的反应

有时候与人交往的过程,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你不清楚下一步该在哪里,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只能找出各种方法来试探对方,看对方的反应再作出决定,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一时冲动很容易埋下祸根。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曾积极支持******用武力统一中国,并在中原大战中给蒋以关键性的支援。然而正是这个******,在日寇大兵压境下,严令他对日不准抵抗,先是失去东北三省,后又丢掉热河,还代蒋受过,被迫“下野”出国“考察”。1934年回国后,******又命令他率东北军先到鄂豫皖“剿共”,后又到陕甘“围剿”红军。两次“剿共”使张学良损失了几个师,蒋不仅不体恤,反而顺势取消了东北军两个师的编制。蒋用打内战来消灭异己使张学良悔恨不已。

1936年10月22日,******在西安分别召见张学良和杨虎城,胁迫他们攻打红军。张、杨表示应联共抗日,即遭蒋呵斥。******还将嫡系部队约30个师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随时准备进攻陕甘的红军。同年10月27日,蒋在西安向军官训练团和东北军、十七路军部分军官训话,说:“我们最近的敌人是共产党,为害也最急;日本离我们很远,为害尚缓……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在这之后又发生了******逮捕沈钧儒、章乃器等爱国人士的“七君子事件”。

******不顾民族危亡,顽固坚持“剿共”和打击抗日民主力量的恶劣行径,使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痛心疾首。

1936年12月4日,******又飞到西安,再次严令张、杨开赴陕北“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督战。如他们不愿去,便将东北军调到福建,将十七路军调到安徽,由中央军接替赴陕甘“剿共”。12月7日,张学良再次去说服******放弃“剿共”,团结抗战。回顾东北三省丢失,华北又在日寇虎视之下,张学良声泪俱下。然而******竟拍桌子道:“现在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改变!”

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门。眼看形势越来越紧迫,双方却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托他之口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张学良马上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学良的面前,而张学良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便借了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这么做,兼有拉“挡箭牌”的自保功用,妙不可言。

在这样的试探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得以上演。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华清池武装扣留******,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后经各方谈判,终于使得******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从此中华民族得以团结在一起,一致抗日。

可以说,正是杨虎城的试探成全了张学良的千古功名。如果杨虎城不试探的话,贸然行事,就很容易掉进别人设的迷局之中。

试探别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或者是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中观察其深意。再精细一点的,就设下一个局,看看对方最真切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平静的情况下,即便有些人心里确实怀着鬼胎,也不会表露出来;可是,比如在醉酒的情况下,就容易酒后吐真言,或者在危急的时刻,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殊死搏斗。创造一些场景,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另一面,也是试探的好方法。

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时,就此事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您现在年轻,又有这么多宠妾。如果现在立商臣为太子,以后又想另立您宠爱的妃妾生的儿子,再废黜商臣时,可能就会引起内乱。以前楚国立太子,常常立年轻人,何况商臣这人,有着黄风一样的眼睛,豺狼一般的声音,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他为太子。”但楚成王并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到了鲁文公元年,楚成王想废掉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听说这件事,拿不定注意,就去问他的老师潘崇:“如何才能了解这件事的真伪呢?”

潘崇说:“您宴请成王的妹妹江,席间故意对她不尊重,激她说出真相。”

商臣采纳了潘崇的建议。果然,江在席上怒声大骂:“好啊,你这个卑贱的东西,难怪君王想废掉你,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就这样试探出了实情,后来率领东宫守卫包围了成王的宫殿。逼着父亲上吊自杀,做了国君。

精明的人,在采取重大行动之前,一定不会贸然行动,他们会先试探各方面的反应。因为通过试探识得真情,才能使自己避免陷入迷局之中。当然,试探本身也包含暗示,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看看对方的反应态度。有目的地进行试探,分析收到的反馈信息,自然可以识别他人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当然,你的试探最好做到浑然天成,别让对方看出你的有意试探,否则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