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流淌的心声哲思的殿堂
6135800000031

第31章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塞宁抒情诗情感评述(1)

康斯坦丁诺沃位于梁赞奥卡河畔的一个山丘上,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茵覆盖着农家的院落,一座小教堂安静地立在村中央,教堂那白色的圆顶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悠缓的钟声散播到周围的绿色里,便有农人陆续地相伴着走来,来到村里的这块圣地,村庄里农家所有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行。1895年9月21日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塞宁(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就出生在这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村庄,教堂执事将这个日期记入了教堂的日志里。

父母去城市里谋生,诗人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时光。“外祖父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比。”诗人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这样说。“外祖父是一位不同常人的智者,感情丰富,博古通今。他记忆力超群,会唱很多民歌。”诗人是在外祖父的歌声中长大的,那悠远而又饱含深情的歌声和如画的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孕育出了一颗天才的诗心。

俄罗斯乡村的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劳作。在所有的农事中叶塞宁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大镰刀割草,或许是因为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阳光温暖而灿烂,蜜蜂嗡嗡地唱着歌,凤头麦鸡也不甘示弱地应和着。一个问题久久地在幼年诗人的脑海里盘旋着:“你们属于谁?”未来诗人谢尔盖·叶塞宁的第一句诗就这样来到了世间。用语言描绘俄罗斯美丽大自然的才能成为诗人最出色的才华。诗人所用的色彩都是留在童年记忆里的色彩——蓝色(голубой)、蔚蓝色(лазоревый)、深红色(малиновый),这是天空的色彩、是霞光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

上帝只给了诗人三十年的时光。他将自己生命中的忧虑、心灵的痛苦,还有他最担心惦念的俄罗斯都写进了自己的诗篇中。他用大自然给予他启示的色彩一次次地描绘着自己的感受,“心中徜徉着的是晚霞那柠檬色的光芒和丁香那蓝色的低语……”

谢尔盖·叶塞宁和自己的妻子——美国舞蹈家邓肯,曾有一年半的时光居住在国外,他们先后游历了柏林、罗马、纽约、芝加哥等地。这期间,诗人寄给故乡的信中充满了忧郁,“我的亲人们!对于这个可怕的充斥着小市侩习气的王国我能说些什么呢?除了狐步舞,这里几乎一无所有,人们崇拜的只有‘美元先生’……”

叶塞宁性格开朗,乐于与人交往,喜欢参加各种朋友聚会,总有许多朋友围绕在身边,他一生中的大多时光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度过的。

一位诗人朋友问他:“你一直忙于交往,什么时候写作呢?”“永远都在写。”诗人立刻答道,“如果一整天的时间里,写不出四行好诗的话,我就无法安睡……”忙碌喧嚣的尘世生活并没有惊扰到他那颗充满诗意的心灵,叶塞宁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在他那些思绪飞扬的诗句中,读者除了可以感受到那种迎面吹来的田野清新之风外,还可以更深刻地领略到叶塞宁心灵深处的思考与忧虑,可以窥探到抒情王子的内心情感世界。

8.1“逝去的,永不再来”的感伤

叶塞宁的诗作中永远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一些学者将其称为“蓝色的忧郁”,这种忧郁实质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叶塞宁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叶塞宁的哲学思想中,世间万物充满了矛盾性与对立性——过去与现在、天空与大地、尘世与天堂,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心灵的生命,它们在瞬间中存在,逝去的也永不再来,这带给诗人的是永恒的忧郁。下面这首纪念爱情的抒情诗《逝去的,永不再来》(《Что прошло—не вернут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触动心扉的伤感。

Не вернуть мне ту ночку прохладную,

Не видать мне подруги своей,

Не слыхать мне ту песню отрадную,

Что в саду распевал соловей!

Унеслася та ночка весенняя,

Ей не скажешь: 《Вернись, подожди》.

Наступила погода осенняя,

Бесконечные льются дожди.

Крепким сном спит в могиле подруга,

Схороня в своем сердце любовь.

Не разбудит осенняя вьюга

Крепкий сон, не взволнует и кровь.

И замолкла та песнь соловьиная,

За моря соловей улетел,

Не звучит уже более, сильная,

Что он ночкой прохладною пел.

Пролетели и радости милые,

Что испытывал в жизни тогда.

На душе уже чувства остылые.

Что прошло—не вернуть никогда.

1911-1912

再也回不到那个凉爽的夜晚,

再也见不到女友的身影,

再也听不到花园里,

那只夜莺快乐的歌声。

那个春夜已远走,

你无法让它再次回转。

秋天已经来临,

细雨绵绵无穷无尽。

女友在墓中沉睡,

而爱情却埋葬在我心中。

秋天的暴风雨唤不醒那沉睡的梦,

也无法再让热血沸腾。

那首夜莺之歌也已沉寂,

夜莺飞向了海的另一端。

那凉爽夜晚里动听的歌声

再也不会响起。

往昔生活中所经历的欢欣

已失去了踪影,

心中的感情已经冰冷,

逝去的,永不再来!

1911—1912年

本诗以三个排比句“再也回不到……,再也见不到……,再也听不到……”开篇,奠定了全诗抒情伤感的基调。

“那个春夜已远走,你无法让它再次回转。”回忆中愁绪更浓,“秋天已经来临,细雨绵绵无穷无尽。”烘托出更加浓郁的惆怅气氛。秋天、细雨是伤感诗中常用的寄托伤感情绪的物象。

第三段诗行中,指明伤感的原因——女友已逝,爱情深埋在心中,对生活失去了激情。诗人将女友比作了夜莺,没有了夜莺,也就没有了生活里的歌声,没有了生活的欢乐。

最后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心中的感情已经冰冷,逝去的,永不再来!”

全诗情感色彩比较简单,以忧郁、伤感为主色调。情感表述清澈透明,诗人的伤感犹如溪水一般,自始至终流淌贯穿于全诗,初始为涓涓细流,汩汩流淌,到诗歌结尾处却已俨然汇成倾泻的河流,读者的感触也沿河漂泊而下,生成一种对时光流逝无奈的空旷寂寞之感。

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力往往是非常巨大的,读者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一同情怀激荡,或是欢乐,或是悲伤,在这情感汇成的波涛中,感悟着人生,思考着世界。

8.2冬日的白桦宁静的光华

自然景物永远是叶塞宁笔下的乐章,对诗人来说,大自然是至美的圣殿,诗人的灵感与思想都源自于对大自然的思考。大自然中的每一道风景都会披着美丽的光华走进叶塞宁的心中。白桦树是叶塞宁诗歌中常见的形象,诗人在《白桦树》(《Береза》)中对它进行了绝美的描绘。

Белая береза

Под моим окном

Принакрылась снегом,

Точно серебром.

На пушистых ветках

Снежнюю каймой,

Рапустились кисти

Белой бахромой.

И стоит береза

В сонной тишине,

И горят снежинки

В золотом огне.

А заря, лениво

Обходя кругом,

Обсыпает ветки

Новым серебром.

1913 г.

一棵白桦树

伫立在我的窗前,

白雪覆盖着它,

犹如身披银色的华装。

松软的枝头

犹如雪绣的花边,

是绽放的缨穗

又仿佛洁白的流苏。

一棵白桦树

伫立在宁静中,

金色的光芒里

雪花吐芳菲。

迟来的朝霞

环绕在四周,

给皑皑的枝头

又涂抹了新的光辉。

1913年

雪,一直是叶塞宁大自然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它洁白无瑕、一尘不染,它从天国而至,带来安宁与纯洁,是叶塞宁自然之歌的主旋律。严冬里,伫立在窗前的白桦,也因它而生动,因它而美丽。

在读者看来,那棵伫立在严冬的白桦,似乎是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它在孤寂的寒冬里,与诗人为伴,感受着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着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的挚友;而诗人在这严冬里,也欣赏着这严冬里的精灵,它身披白雪,犹如身披盔甲的勇士,白雪将它装扮,而朝霞里身披盛装的白桦尤为美!洁白的雪花,动人的白桦,宁静的光华,这是一首白桦与冬雪的恋曲。

这是叶塞宁早期的诗歌作品,是一首单纯写景,寄托喜爱之情的诗篇。透过这首诗,读者也可以看出叶塞宁早期作品的特点——简单、纯朴、明净,抒发最朴素宁静的情怀。

在1914年的《初雪》(《Пороша》)中,叶塞宁用最纯的原色彩将一幅冬日的自然雪景图展现给读者。

Еду. Тихо. Слышны звоны

Под копытом на снегу,

Только серые вороны

Расшумелись на лугу.

Заколдован невидимкой,

Дремлет лес под сказку сна

Словно белою косынкой

Подвязалася сосна.

Понагнулась, как старушка,

Оперлася на клюку,

А над самою макушкой

Долбит дятел на суку.

Скачет конь, простору много,

Валит снег и стелет шаль.

Бесконечная дорога

Убегает лентой вдаль.

1914 г.

纵马前行,周围如此寂静,

耳畔只有雪地上的马蹄声声,

还有那寒鸦

在草地上呱呱个不停。

森林被隐身人施了魔法,

伴着梦中的童话昏睡,

初雪覆盖着松树枝头

仿佛系着白色的头纱。

像是一位年老的妈妈,

弓着身体,拄着手杖,

一只啄木鸟在树的顶端

一下下地啄着枝干。

马儿在自由地奔驰,

雪花纷飞如披巾铺向大地。

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

宛若一条缎带飘向天涯。

1914年

仿佛我们正同诗人一起乘坐着雪橇在雪野上飞驰,静立在白雪中的森林正从我们的身旁掠过,仿佛寒鸦的叫声就在不远的枝头,仿佛那马踏雪地的蹄声还在耳畔回响,一切恍如昨日,一切又宛如就在身边。雪花绣成的纱巾正随着微风飘向大地,脚下的路一直通往天涯。雪本就清冷,一条孤单的路蜿蜒伸展,没有尽头,更增加了孤独寂寞之感。

不妨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叶塞宁的《初雪》做一个对比。

在《天净沙.秋思》里,我们见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幅画中包括了黄昏凄凉的景色,如枯藤、老树、小桥、人家、古道、瘦马;更衬凄凉的声音,如黄昏乌鸦的叫声、流水的声音;色彩,如落日的余晖。景色、声音、颜色烘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最后点题断肠人在天涯——孤独、思乡。

同样,在叶塞宁的《初雪》中也有相同的画面——马蹄声、寒鸦的叫声、啄木鸟啄木的声音,反衬出周围的寂静,寂静烘托出一份孤独。诗人将覆盖着白雪的松树想像成系着头巾的老妇人,似乎是想到了亲人,想到了老母亲,更加表达出需要温暖、渴望关怀的心理与思念家乡的情感。

两首诗的结尾处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感受——断肠人在天涯。这条没有尽头的路,宛若一条缎带飘向天涯,都是独在旅途,孤独洒满天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