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流淌的心声哲思的殿堂
6135800000014

第14章 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抒情诗情感评述(2)

3.2蔚蓝的大海叛逆的风帆

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读者永远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极其深沉的精神力量,即使忧郁,即使悲伤,但总能给人一种希望之光,总能让读者在读后领略到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与追求。这就是俄罗斯文 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俄罗斯文学的品格。《帆》(《Парус》)是莱蒙托夫抒情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追求与志向,表达了诗人叛逆、不甘屈服的勇敢精神。

Белеет парус одинокой

В тумане моря голубом!...

Что ищет он в стране далекой?

Что кинул он в краю родном?...

Играют волны—ветер свищет,

И мачта гнется и скрыпит…

Увы! Он счастия не ищет,

И не от счастия бежит!

Под ним струя светлей лазури,

Над ним луч солнца золотой…

А 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 бури,

Как будто в бурях есть покой!

1832 г.

在大海蓝色的雾中

一叶孤帆闪耀着光芒!

为何要告别亲爱的家乡?

它在那遥远的国度寻找着什么?

海浪戏弄着它,风儿嘲讽着它,

桅杆也在愤怒地咯吱作响……

唉!它不追寻幸福,

也不把幸福逃避!

帆下海水比碧空更加湛蓝,

帆的上空金光璀璨……

而那叛逆的帆却在祈求着风暴的来临,

似乎只在风暴中才会得到安宁!

1832年

莱蒙托夫十八岁时离开和亲爱的外祖母一同居住的莫斯科的府 第来到圣彼得堡,在这里他考入了军事学校,也是在这里他结束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这首诗是诗人在孤独的困难时刻创作出来的,那时他不得不与同自己一同成长,对有关友谊、爱情、诗歌等问题发生过激烈辩论的朋友们分手。不被朋友理解,没有人真正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成为了一个非常孤独寂寞的人,就像是一叶孤独地漂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小小风帆。《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这是一首以景寄情的诗篇。诗人笔下的大海飘荡着一层淡淡的蓝色雾霭,一叶孤帆漂泊在广阔的大海之上。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其人物化,“它在那遥远的国度寻找着什么”,点出了本诗的主题是寻找、追寻。海浪、风儿、桅杆等象征着周围环境的因素对追求进步的思想设置了阻力——戏弄、嘲讽、愤怒。本诗用语简练,却具有深刻的寓意。

《帆》写于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反映了上层社会年轻人对贵族阶层空虚生活的不满。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追求着功勋与自由,幻想着革命“风暴”的来临,他们想继续十二月党人未完成的事业,向往着继续战斗,但是,他们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因而感到寂寞与空虚。

蓝色大海上的白色风帆是莱蒙托夫诗歌中的象征性形象,诗人将其比作自己,它代表作者那种孤独寂寞的心情。“Аон,мятежный,просит бури(而那叛逆的帆却在祈求着风暴的来临)”表达了莱蒙托夫对贵族社会生活的不满。诗人借助于这首诗抒发了自己那种叛逆的浪漫主义情感,“Как будто в бурях есть покой(似乎只在风暴中才会得到安宁)”一句表现出欲在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过程中建功立业的渴望。

诗歌虽短,却表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和宽广的胸怀,表达出一种反抗的情绪和雄鹰展翅欲飞的理想与抱负。

3.3永远的漂泊者永恒的赤子情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是莱蒙托夫喜爱的诗人之一,但莱蒙托夫并不想走拜伦式的英雄主义道路,他想走自己的道路,为此诗人写了《不,我不是拜伦》(《Нет,я не Байрон》)一诗。

Нет, я не Байрон, я другой.

Еще неведомый избранник,

Как он гонимый миром странник,

Но только с русскою душой.

Я раньше начал, кончу ране.

Мой ум не много совершит;

В душе моей, как в океане,

Надежи разбитых груз лежит.

Кто может, океан угрюмый,

Твои изведать тайны? Кто

Толпе мои расскажет думы?

Я—или бог—или никто!

1832 г.

不,我不是拜伦,我是另一个

还不被人所知的天才。

像他一样,是一个被世界驱逐的漂泊者,

不同的是,我怀揣一颗俄罗斯心灵。

我早早开始,也将早早谢幕。

我才疏学浅;

希望在我心中,

犹如重物在海上漂浮。

阴沉的海洋,谁可以洞悉你的秘密?

谁可以向芸芸众生道出我的沉思?

我,或者是神,或者只是普通一人!

1832年

大学读书期间,莱蒙托夫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但诗人认为这些都只能算作是自己的诗体日记,并没有将这些生活中的感悟结集出版。他在这些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政治观点和感想,这表明莱蒙托夫的世界观与成熟的内心世界已经逐步形成。这些诗歌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风格与主题也已确立。大学读书的几年中,他痴迷于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诗歌,诗人崇拜拜伦为理想而英勇斗争的精神,但诗人认为他的喜爱并不是完全的模仿,诗人所走的完全是自己的创作和思想之路。

莱蒙托夫曾经说过:“我不惧怕死亡,哦,不怕!但我惧怕完全消失(Боюсь не смерти я. О нет! Боюсь исчезнуть совершенно)。”莱蒙托夫是一位思想者,他所惧怕的并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行尸走肉一般的没有思想、没有理想与追求的生活,惧怕的是自己思想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自己做了大胆的自我剖析——我不是拜伦,但也是被现实世界所不容的漂泊者,追寻着真理,追求着理想,但是心中永远热爱着祖国,永远思考着,但却不被世人所理解。心有所属,却永远漂泊。这是思想者一种亘古的忧郁。

精神上的孤独让诗人更寄情于景,每当仰望长空的时候,那高空中随风舒卷的白云总是让莱蒙托夫联想到自己的境遇,在写于1840年的《云》(《Тучи》)一诗中作者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Тучки небесные, вечные странники!

Степью лазурною, цепью жемчужною,

Мчитесь вы, будто как я же, изгнанники

С милого севера в сторону южную.

Кто же вас гонит: судьбы ли решение?

Зависть ли тайная? Злоба ль открытая?

Или на вас тяготит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ли друзей клевета ядовитая?

Нет, вам наскучили нивы бесплодные…

Чужды вам страсти и чужды страдания;

Вечно холодные, вечно свободные,

Нет у вас родины, нет вам изгнания.

1840 г.

天上的云啊,永远的漂泊者!

你犹如蔚蓝色的草原,犹如一串珍珠项链,

像我一样,是被放逐的囚徒

从美丽的北方驰向南国。

是谁在驱赶着你们:是命中注定?

暗中妒忌?还是公然的愤怒?

是罪恶的重压使然?

还是朋友的恶毒中伤?

不,贫瘠的田野令你们厌烦……

热情和心灵的痛苦都与你们无关;

永恒的冷漠,永恒的自由,

你们没有故乡,也就无所谓流亡。

1840年

作者在诗中将自己比作天空的浮云,向命运发出了质疑:“是命中注定?暗中妒忌?还是公然的愤怒?是罪恶的重压使然?还是朋友的恶毒中伤?”看似质疑,实质上是作者借白云的流浪漂泊向不公的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谴责。与丘特切夫不同的是,莱蒙托夫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政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改变社会,将追求自由的民主思想在社会广泛传播,希望通过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努力来改良社会。在诗的结尾处作者对全诗的主旨进行了深入的表达:云是冷漠的,热情和心灵的痛苦都与它无关,因为它没有故乡,所以也就无所谓漂泊。作者对云的评论诠释了自己痛苦的根源——是因为自己深爱着祖国与故乡,热情与痛苦,追逐与梦想是因为心爱的祖国!虽然如流云一样漂泊,但不像流云般冷漠,因为所有的苦难都是为了心中的祖国,虽是漂泊,但心有所属!

开篇一段作者拿自己与天上的流云作比——都是漂泊者,都是被放逐的囚徒。第二段中诗人借助于流云发泄着胸中的愤懑,全诗情感逐渐步入高潮。为流云感到不公,实质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发出质疑与呐喊:“流亡天涯是命中注定?暗中嫉妒?公然愤怒?罪恶的重压?朋友的恶意中伤?”显然,答案就在这些责问之中:是嫉妒、是愤怒、是罪恶、是中伤,当然对一颗不屈的灵魂来说,也就是命中注定。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的环境因素。

接下来,诗人的笔锋转入对流云漂泊原因的诠释:贫瘠的田野令你们厌烦,所以喜欢漂泊;热情和痛苦都与你们无关,所以任何情感都留不住你们的脚步;是永恒的冷漠才有永恒的自由;没有家乡,也就无所谓流亡。这段看似是在为流云的漂泊作出解释,实质上是已经将流云放在了对立面做出谴责,谴责那些内心冷漠,不热爱自己祖国和家乡的人,暗指那些置诗人于流放境地的敌对势力。那些对祖国和人民冷漠的人,没有热情、没有痛苦,他们拥有自由。是的,他们没有家乡,所以就没有流亡,但实质上,他们才真正像这天空中的流云一样,心无所属,所以才是真正地永远流亡。

莱蒙托夫的这种作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同一种事物放在两个对立的方面作比。虽然转换角度很大,但却让人感到非常自然,具有较强的比喻性和哲理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全诗的情感色调偏重于忧郁与愤懑,但却慷慨激昂,结尾余味深长——没有家乡就无所谓流亡,令人感到作者的内心趋于平静,自己的流亡是因为心中装着家乡与人民,是因为心中有祖国和家乡,因此,流亡也是值得的,也是令人骄傲的,没有什么可令人沮丧的……像流云一样漂泊,但不像流云那样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