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46

第46章 五官和精神 (2)

交手前,我的脉搏是每分钟68次,交手后降到62次;她呢,交手前每分钟72次,交手后降至51次!正当我庆幸未被玉手扭成“麻花”之际,博士瞪大眼睛看着我,露出一面疑惑神色。瞬间她猛然冲上来,紧紧地拥抱着我!一位闻名国际,特异奇人与中国道家传人结缘,互相施发 “内功”,算是一场奇缘,值得我好好纪念。

1992年5月中旬,在纽约的朋友家里认识了雷维娜(一个笑口常开,谈吐斯文、举止端庄的美国女性),她在一家大公司任职,交谈中,她自述:“左心区时常感到阵发性隐痛,还感到胸闷气短,左肩背部,时常产生放射形疼痛,医院医生未明确确诊。热心的朋友,要求给雷维娜治疗,坦率的雷维娜表示害怕服中药。

脉诊,脉象沉、滞。教授其呼吸法,站立位,左手置于两乳间膻中穴,右手置于肚脐下丹田穴,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双手顺时针轻缓揉动;一吸一呼为1次,共15次。右手拇指,按于左手内关穴(腕横纹上2横指处),柔和地按揉,以鼻吸气,以口呼气,一吸一呼为1次,共15次。右手掌心,按于左乳下乳根处,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右手掌心轻微震动,一吸一呼为1次,共21次。此法,每日早、中、晚各1~3次。

处方:莲子15粒(湘莲8粒、建莲7粒),白菊花7朵,龙眼肉10粒,花旗参5片,共入砂锅内,加水200毫升,煎35分钟,每日早、中、晚各服1杯。

效果:雷维娜连续服用,月余后,赴医院做身体检查,诊断正常。

自我感觉:以前症状消失。

中华养生学、医学认为:心者,五脏之君。心之官,脏腑之最。故此,保养心气是养生之大道,养益心血,为养生之至要;气为血之帅,习气以强化气机,有助于血之输布周身;“血为气之母”,习法以强健肌体,习练以上方法,通贯脏腑,强化心脏,养生之道寓于其中。

注:心脏病表征是: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心搏动过速或过缓,心搏动间歇,心律不齐,心肌供血不良,心区绞痛等症状。

1992年8月,经中国气功学会理事长张震寰主任介绍,我应邀从纽约飞往德国慕尼黑,医治一位德国皇室后裔,德国名牌跑车《宝时捷》集团主席的女儿。

她的左侧髋骨及股骨又骨折,手术后,嵌上金属物连接于髋、骨之间,左右腿形成一长一短,行动十分不便。坐着、步行都需要别人搀扶。

飞往慕尼黑的旅程中,我仔细思量,想到推荐者是国防科委张主任,又想到患者的财势,想必曾经给予医治者。还想到中华医学或许有医疾之方疗病之法,也许自信和自强,有可能取得一定疗效。

我会见了病人之后,要求看X光片,询问了病情,决定运用针灸、点穴、中药、食疗结合医治。

点穴法:取身柱穴、脊中穴、命门穴、阳陵泉穴、绝骨穴、太溪穴、金门穴,以点、按、揉、法施治,每日早、中、晚各点穴1次,每次7分钟。

针灸法:取居髎穴、殷门穴、委中穴、地机穴、飞阳穴、昆仑穴、京骨穴。每日上午、下午各针灸1次,每次7分钟。

中药方:灵芝五钱,冬虫夏草5条,菟丝子4钱,牛膝4钱,独活4钱,川芎3钱,当归3钱。水煎服。上午10时,下午6时服中药,患者服药十分守时。

治病三周后,慕尼黑大学孙嬿美教授(翻译),测量了患者的腿脚,比原来的长短相差三公分半的左右腿,已相差一公分了。

夫人开始有笑容了,说话清晰了许多,颤抖的手和脚都减轻了。教授测量夫人的腿脚,发现原本长短相差三公分的左右腿,竟然缩短到相差只有一公分。她可以独立站起来,还可以绕着治疗的床沿走动两圈。患者对治疗的效果感到兴奋。夫人离开病床,坐在古堡的门前,同医者一起拍照合影留念。

1993年8月12日,美国众议院亚太小组委员会主席加里·艾克曼先生,在晚宴中,观其精神有些疲惫,不时有打盹入睡的现象,言谈时有些强打精神、言不由衷、反应迟钝的表现。其素日的英姿、威仪、豪气、风采,显现得黯然失色。

盛宴的场面中,东道主为求的幸会的良好气氛,风趣地向艾克曼先生说:“您愿意体验一下中国传统的养生点穴吗?”艾克曼先生诙谐地言道:“中国的养生法会令我精神和食欲更好吗?还能使我……”他表现出了美国人通常的爽朗坦直的言谈。

念到东道主的善意,想到传统文化的荣耀,遂依养生法,应时症,使用了道家养生的“醒神法”。目乃“神之宅”,遂选用足少阳本神穴、目窗穴、正营穴;足太阳五处穴、络却穴;督脉强间穴、百会穴、神庭穴;手少阴神门穴。

手法:轻点,轻运,轻推,轻揉。

功效:点穴5分钟。艾克曼先生倦怠状态消失,精神格外振奋,谈笑分外活跃。

(附:加里·艾克曼先生即席书写的字条)

按:劳倦伤精气,思虑损心神,善于调节脾气,以健运化,滋补肾气,以养精髓,疏化肝气,以益视力,此乃善养精神之术。

人,劳累导致倦怠,耗神产生乏困,这是常见的生理反应。平素,自我按摩穴位,必有“防患未然”之利。

保健方法:轻摩足太阴大包穴(脾经之大络,统摄阴阳诸络,脉气协和五脏之穴位)。轻揉足少阴涌泉穴(肾经之脉气所出,为肾经井穴)。轻点足厥阴章门穴(足少阳、足厥阴之会穴,脾之募穴,五脏之会穴,有协调五脏脉气,通达气血之功)。

保养方法:每日清晨,面向东方,双手掌心相对搓热,以掌心按摩双目眼胞。每次1~2分钟。每日中午,面向南方,双手拇指腹,相对按揉攒竹穴,拇、示指腹,按摩睛明穴,每次1~2分钟。每日晚上,面向西方,左手掌心,抚于右手掌背外劳宫穴位,轻、缓、按摩膻中穴。每次1~3分钟。

持之以恒,习之有方,日久,必获育养生机之益。

1994年春,美籍韩国人李先生,经美国JAMES E·FRANKS PH·D介绍,前来求医足疾。患者右足内翻,走路不稳,须持手杖助行。

取患侧点穴:京骨、束骨、曲泉、膝关、足三里穴等。

食疗方:麻雀肉、核桃仁、板栗、鹌鹑肉,煨汤,饮汤、食肉。

患者自述:可以不持手杖行走,挪步上楼梯,亦感稳健有力。

按:人在生活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动不便,就难以跋涉千山万水,阅览人间春色。故,腿脚之灵便,显示人之康健;腿脚之迟缓,表明人之衰老,“年老龙钟”、“步履艰难”,则是。因而,人体的保健,五脏六腑,固然重要,而四肢百骸,亦很要紧,故,在养生与保健之领域里,中华养生与医学之整体观念与固本强标之学说,乃是辩证统一的学问。

中华养生学与医学之理论学说,基于阴阳与五行(金、水、木、火、土)之相生、相合、相克和相成。古代哲学家、养生学家和医学家,将五行学说与五位(东、西、南、北、中)、五脏(肺、肾、肝、心、脾)相属。而脾脏属中央,故称脾为“中州”,生化万物,营运诸脏。其主要功用在于:统摄周身血液,循行脉中,协和气血,营运脏腑、脉髓、筋骨和肌肤,健壮四肢,以旺盛生机。

人的五脏六腑,在生理机能的活动中,脏气的虚实、盛衰,则可导致脏腑功能的强弱。脾气虚,其运化功能则减退,就会表现出:四肢卷怠乏力,关节松弛无力。脾阳虚,人的四肢活动,则失于脾阳之温养,导致肌肉升举怠软,迟缓力软,肢冷寒凉等。故,脾脉气血之流注,脾脉经气之传导,与四肢筋肉之功能状况,则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中华养生学与医学认为:脾主四肢,其充在肌。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气充盈,则滋养肌筋。脾脉和协,则养益四肢。故,健脾益气,调皮益血,肢体则受养而坚实。

1994年4月初,笔者由泰国曼谷飞柬埔寨金边机场,同行者有年逾古稀的号称韩国国宝人物宇堂道长,其由于疲劳原因,产生眩晕、恶心、胸闷、乏力等感觉。

望诊:面色苍白,双目失神,头冒虚汗。

闻诊:声音低弱。

问诊:(翻译代问):患者自述:憋气、头昏、心慌、恶心、乏力等。

脉诊:疾脉、促脉。

保健:点阴郄、郄门、阳池、心俞、脾俞、京门、上巨虚诸穴。

手法:重补,轻泻。

患者自述:胸廓舒坦了,不晕了。宇堂道长握手致谢。

按:时症,常产生于亚健康征候群,亦可产生于陈症诱发,所以,因症治宜,因时治宜,因人治宜,辨证论治,施治合于病,医法合于理,效验可见。

1994年7月6日,从美国纽约到达香港的MALY小姐。

自述:头晕,身体发软无力,不思饮食,失眠,达数月,服用西药无效。

望诊:目无神,气色晦暗,舌苔薄黄,神情倦怠。

闻诊:声低音弱。

问诊:自述:浑身发冷,小便短少,大便不畅,肩背沉重,头昏、人感虚弱,好像有活不了的感觉,心慌,全身关节痛。

脉诊:脉浮紧。

食疗:黄精5钱,莲子4钱,银耳1枚,山药4钱,冬瓜皮1两,桔皮3钱,龙眼肉3钱,黑芝麻4钱。水煎服。

点穴疗法:太渊、大陵、太冲、太溪、阳池、神庭、血海、足三里等。

症者自述:服用三剂食方,头昏、乏力、心慌等感觉,基本消失,二便通畅。

按:亚健康症状,常产生于未形成典型病症,多系医院未做出确诊的病症,若未能及时诊治,常可诱发病患。凡出现亚健康症状者,及时、及早诊治为益。

1994年8月5日,美国纽约谭秀萍医生,来香港探亲。

自述:便秘三日,腹胀,烦躁。曾服泻药及用“开塞露”。疗效欠佳。

望诊:面情倦怠,舌苔黄厚。

闻诊:气息不和。

脉诊:脉象沉实。

处方:黄芩4钱,栀子15枚,火麻仁4钱,郁李仁4钱,厚朴4钱,蜂蜜1两。水煎服。

注:蜂蜜调药液服用。

忌:炸、煎、烤等食物。

点穴法:取肩井、白环俞、三焦俞、脊中。

点穴手法:轻补,重泻。

疗效:患者自述:“服药后,通便了。点穴后,腹不胀了,也不烦躁了。”

按:变换环境,水土不服,饮食失调,睡眠不良,情绪焦躁,过食炸烤,胃火炽盛,忍便不排,饮水较少,少食蔬菜等,常是便秘的致病因素。

治宜:益气、清热、化滞、润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