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29

第29章 中医问答与堪舆 (2)

老子曰:“居善地。”《汉书》云:“各安其居,而乐其业。”观地势,察居处,以求善地,以安其居,此乃,人生历程中之所需。

老子曰:“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精神文明中,求得物质文明,自然地就成为生活中的安顺。

堪舆(风水)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属玄学范畴,在社会生活和人们居住环境中,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因为,东、南、西、北的方位学,日、月、星、风、云、雨、露、雾、雪;山、水、路、花、树、草;宅、院、屋,无不是自然界的客观环境与物质现实。故,观阴阳,察静动,言其宜忌,合乎情;论其利弊,合乎理,知其然,明其所以然,风水奥义,自会明之。

堪舆术,不外峦体(形式)派、方位(理气)两派。风水术,在历史的发展沿革中,形成了汉代的“形法”与“堪舆”;唐宋的“形势宗”与“理气宗”;清代的“峦体派”与“屋宇派”。

唐、宋两代,各门派,自立门户,授徒传法。历代的堪舆名家,虽各有千秋,在观形势,察方位中,依然离不开观形势之体、泉水之脉、草木之象、土地之基、方位之本、门户之冠,若得其全,可谓风水之吉祥。从客观实际而论,上述之物质性,自然孕寓其中。

历代堪舆名家

年代

名家

先秦

木云里子、朱仙桃

汉代

青乌子、管辂

晋代

郭璞、陶侃

隋代

萧吉、舒绰

唐代

杨筠松、李淳风

宋代

陈希夷

元代

梁饶

明代

刘基、张宗

清代

蒋平阶

堪舆术中,论阳宅、阴宅之经典,如黄帝《宅经》、文王《宅经》、孔子《宅经》、玄女《宅经》、淮南子《宅经》、李淳风《宅经》等,皆已失传。

风水术之别称之一,乃青乌子。《风俗通》云:“汉有青乌子善葬。”《轩辕本纪》云:“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葬经》,旧题青乌子撰。

《葬书》,旧题晋代郭璞撰,乃堪舆理论之奠基之作,是阐述阴宅风水的典籍。认为葬地关乎后代之福祸、贫富、贵贱。凡气随势、气随脉、气随形、气随和、气随风、皆利葬地。凡断山、独山、石山、小山、牙山,皆不利葬地。

《三龙经》,乃形势(峦体)派的代表作,旧题唐代杨筠松撰。其系形势派宗师,唐僖宗封他为国师。他撰写了《天玉经》、《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立锥赋》等。书论风水中寻龙脉,言道:“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身,莫到高山才有龙,平地龙从高发脉,平地两旁寻水势,两水夹处是真龙。”论山川之性情形势,言道:“水抱山峦必有气,破碎斜倾非吉地”。

五代时,黄妙应撰《博山篇》所论风水,认为:“欲识龙,在识水”,“ 寻龙认气,认气寻龙”,“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风水字,要分明;得水处,则藏风”。

堪舆(风水)之论,谈山水,说花树,讲方位,论形势,无不蕴涵于环境之中,无不孕寓在客观现实之内。因而,本于物质文明、基于精神文明之内,探求玄学之义,验证科学之道。自然景观与环保科学的实践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会产生明鉴。

注:堪舆: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堪舆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故“堪舆”民间亦呼之为“风水”,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着贫穷富贵、顺逆成败、悲欢离合、吉凶祸福、生老病死。总会表现着命运与时运好或不好;机遇与贵人有或没有;才能与德行高或不高;勤奋与努力是或不是,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在一生征途上的得与失、名与利、功与过。

命运与时运,属于哲学与玄学范畴;

机遇与贵人,属于客观与时势范畴;

才能与德行,属于主观与自我范畴;

勤奋与努力,属于意志与恒心范畴。

堪舆术论、析之一,多见于玄学理论之剖析。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五行

方位

天干

地支

季节

庚辛

申酉戌

壬癸

亥子丑

甲乙

寅卯辰

丙丁

巳午未

中央

戊己

辰未戌丑

四季

八卦

乾、坤、离、坎

兑、巽、震、艮

风水学,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悠久的汉民族文化遗产,包含着深邃的哲学理论体系,因而,风水学中之不同学派,又具有相异的堪舆之论。如,持阴阳五行论者,历法易数之论者,皆言风水,但,皆系以玄学之论的观点阐述。

汉许慎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履园丛话》云:“堪舆家视地之某形某像,以定吉凶。”《史记》云: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娶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古代书籍记载堪舆之术,流传民间日久。《黄帝宅经》,则是相阳宅、相阴宅之重要文献。

在悠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堪舆之术,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古人云:“堪舆,天地总名也。”堪舆乃卜宅术。在浩瀚的古籍中,文王《宅经》、孔子《宅经》、玄女《宅经》、淮南子《宅经》,已经失传。具有多种的版本《黄帝宅经》,乃是流传甚广的堪舆要籍。

人在自然界、社会中生活着,衣、食、住、行乃岁月所需,朝夕所求。因而,有顺心、得意之时,亦有灰心、失意之际。人在生命历程中,事物与人事的必然与相合,偶然与巧合,主观与客观,人为与无为,便形成了人们的不同信念与观念。因而,堪舆术,则成为人们需求的精神财富了。

总之,堪舆之术,观形势,论坐向,言方位,讲星命,皆不宜以玄中之玄、妙中之妙、虚中之虚,论其所以,所言据其实,所论据其理,着眼于现实客观之存在,着力于风水之利弊立移,风水之益,则可见。

风水学,是一门科学。言其科学,因风水所言,多以住宅(阳宅之相)、阴宅(墓地之相)之形势而言。论其科学性,因风水所论,多以山之所起及所止、水之所发及所趋、山之形、地之势、动静之变通、聚散之大势、强弱之气势、顺逆之来去、里外之浮沉、向背之明暗、分合之出没、气脉之微著、阴阳之相配等等论之。故,其所论之物质性与客观性,则充分显示了科学性之意义及价值。

风水之客观性、物质性,构成了其本身之科学性。脱离了形势、地势、方位、气势、人烟、道路、山水、花木等,风水之论据,就难谈其所以。

人所居乃宅,人所葬为墓。因而,堪舆之术,论阳宅、阴宅之宜忌。阴阳乃一切事物之对立与统一。天与地、男与女、明与暗、刚与柔、里与外、寒与热、生与死、凸与凹、昼与夜、上与下、前与后、水与火等等,无不体现了阴阳之理。故,阴阳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进而,形成、促进、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发展。

但,观阴宅之风水,须因地制宜,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可机械而论。如,汉族地区,现今皆行火葬,无墓地、墓穴可论其风水。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民族兴土葬,有的民族兴水葬,有的民族兴鸟葬等。风水之说,随民族之历史、文化、习俗而立。

因此,相阳宅风水,以阴阳之理,观地界、看山水、察草木、测方位、视房舍、感气势、环顾道路、推测顺逆,以辨别、明悟吉凶。

相阴宅之风水,观地气发乎万物之气势,观察地气聚乎地势之气脉,视地气乘风之象,看地气界水之止,令地气聚而不散,使地气行而有止,相之有道,施之有法,风水之理寓于其中。

民族文化、民间传统,在社会生活、生活习俗中,总还流传着、影响着炎黄子孙。

风水,讲其实,乃生活环境之益弊;论其质,系民族传统文化。讲求风水,以经济基础厚薄,生活条件优劣,因人、因地制宜而论之。风水以客观物质性而论,则讲方位、坐向、形势、气势、山水、花木、道路、人烟、高低、险坦、明暗、正邪、干湿、清浊等。以主观精神而论,则讲其阴阳、生克、利弊、宜忌、吉凶、福祸、盛衰、安险、成败、得失、寿夭、穷富、正邪、顺逆等。

风水九字

1.居: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

2.住:向阳避阴,养和生机;通气化滞,协和血气。

3.房:宜亮勿暗,升华生气。宜静勿噪,祥和气息。

4.室:春宜爽,勿吹风;夏宜凉,勿冻寒;秋宜畅,勿闷气;冬宜温,勿燥热。

5.吉:宅院坐落,远有势,近有形。观势,有龙脉之势;象形,有龙脉之形。景观气势大,生态脉气宏。祥吉寓于其中。

6.凶:宅院环境,东有杏,西有桃,北有李,皆不祥。宅院范围,“左短右长不堪居,生财不旺人口虚,住宅必定子孙愚,先有田蚕后也无”;”前宽后窄似棺形,住宅四时不安宁,资财破尽人口死,悲啼呻吟有叹声”。此论,系堪舆之术语,难有科学根据。若论,建筑上之美学观点,尚有可取之处。

7.象:宅院境界,左有流水谓青龙,右有长道乃白虎;前有清池是朱雀;后有丘陵曰玄武。此乃贵宝之地。

8.穴:宅院位置,居于“穴”中,且位正中,乃“明堂”。穴者,山水之相交,山水之气相,名穴也。穴者,以龙、砂、水、形为其因,取前后之横线,左右之纵线,十字相交,中心点即为“龙穴”。宅院、庭舍以中堂为正穴,亦乃“吉穴”。

9.祥:居家求祥,乃民族之传统习俗。如,宅门以离火(南)、巽风(东南)、震雷(东)为向,乃祥。如,“朱玄龙虎四神全,男人富贵女人贤”。所谓祥者,乃传统堪舆之论,信乎,为乎,见仁见智了。

人生一世,度光阴,不过百载;一世人生,度岁月,难离环境。求健康,须顺应季节;求长寿,应愉悦生活。这诸多方面,人与风水,风水与环境,则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