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86

第86章 昭君出塞之谜

王昭君出塞和亲,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她与她的子女后代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了历史的好评。昭君的故事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上,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历时一年多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那么,王昭君本人的离奇遭遇果真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吗?对她来说,出塞是悲还是喜?是幸还是不幸?这留给后世不少值得猜测的谜团。

名字之谜

据《匈奴传》中记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是按西汉宫廷规矩,宫女自入宫之日起,就不许称号她娘家的名字。所以,没有人知道王昭君的本名。《汉书元帝纪》中说她是一位被船只载运入宫的王姓姑娘。《匈奴传》称其为“王嫱”,这也似乎只是音译过来的。后来,人们都称她为“王嫱”,“嫱”的意思是“古时宫廷里的女官”。出塞前,为了抬高她的地位,被赐封为“昭君”。这样,久而久之,“昭君”、“王嫱”作为标志她政治地位或出身特征的称呼,就成了她的名字。这个说法与传统说法“姓王名嫱字昭君”大相径庭,但似乎又言之有理。

昭君祖籍之谜

有人认为王昭君是湖北兴山人,汉族姑娘。但是,又有人考查,昭君是四川土家族女子。她从水路乘船入宫,就否定了其“湖北”祖籍入宫之说。她不愿巧言令色,献媚邀宠;更不愿贿赂画师作“美人图”以求被召幸。当匈奴单于求婚时,她又主动提出去匈奴和亲。到塞外后随胡俗先后做两代单于之妻,生儿育女。这种刚强不屈的性格,对于受封建礼教束缚较深的汉族宫女来说是很难办到的。据说她的家乡为“百蛮”杂居之地,女多男少,女子难嫁,所以她和亲时,“靓妆”请行,唯恐不被选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这说明她与汉族女子的婚嫁观念绝不相同。但至于她究竟是不是四川土家族人,史学界还尚无定论。

出塞原因之谜

据说,当时宫内画师很受青睐,汉元帝召幸宫女,皆以画师画的宫女像为参照。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为了摆脱困境,她才主动请求出塞和亲的。另有学者认为,王昭君虽然平民出身,但不同凡俗,胆识过人,是一位自愿应召、为国分忧的巾帼英雄。

尽管关于王昭君的传说后人有较大的争议,但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是应予以肯定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只有和睦友好,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昭君自请出塞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延伸阅读

“落雁”的由来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这一天,王昭君浓妆艳抹,仪态万方,光彩照人,美丽的昭君令汉献帝为自己的决定深感后悔。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后来,“落雁”也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