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17

第17章 《清明上河图》的“清明”疑云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这幅画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和不解之谜。然而,最让我们感到迷惑的就是“清明”二字的含义。关于这个“清明”,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春景”之说

历史上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曾有过一些争论。大部分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这种说法从金代以来,几乎并没有人提出过什么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也都主张“春景”的说法。

“秋景”之说

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从画面所绘的种种景色与现象中分析推理,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颂辞”之说

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的“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是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升平风物。张择端在徽宗时曾经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清明”一说极有可能是画家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几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然而“清明”到底是什么意思目前尚无定论,仍有待于考证。

延伸阅读

张择端之死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

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徽宗第十一子赵构在杭州称帝,是为宋高宗。

为了让宋高宗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张择端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高宗。高宗赵构与父亲徽宗赵不同,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在沉痛的打击下,张择端不久忧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