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110

第110章 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长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财富。它号称万里,实是当之无愧,但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因为长城的修筑前后历经二千多年,很多部分并不是绵延不绝连在一起,并且,长城早期修筑的部分颇多损坏,以致人们对长城两端所在地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临洮和辽东

据《史记

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说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两端,即临洮和辽东。秦始皇修的长城其实包括三段,东段起于现在内蒙古德化县内,蜿蜒东行到朝鲜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其终点即是所谓的“辽东”。中段从东至西由内蒙古兴和县,北依阴山,南靠黄河河套,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西起甘肃省岷县,循洮河东岸向北至临洮县、兰州,再东折至榆中县。

罗布泊和辽东

另一种说法是长城东端到辽东,西端为现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汉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不断在汉朝边境滋事,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却以惨败结束,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即白登之围。后来用谋士陈平的策略,才得以逃脱。在匈奴威胁下,汉初国力衰弱,只得年年给匈奴交纳大量贡品,以求平安,但边境的骚乱并没有停止。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后,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于是汉王朝开始主动出击。经过一系列战争,打通了甘肃经河西走廊到新疆罗布泊的交通要道,并使西域各王国臣服于汉朝的统治。

汉武帝有四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在击溃盘踞在此地的匈奴后,将防御匈奴的北方边界推进到今内蒙古阴山南麓的原秦始皇长城一线。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夺得被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而后几年修筑了由今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的长城,东面与秦始皇所修长城相接。第三次在公元前111年,用了两年时间,修筑了酒泉至玉门关段的长城。最后一次是在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101年,修了玉门关至新疆罗布泊段的长城。

嘉峪关和山海关

还有一种说法是长城东到山海关,西到甘肃的嘉峪关。这两座雄关修建得气势磅礴,至今保存完好,又经过多次修复,一东一西相互对峙,所以被认为是万里长城的两端。此说其实是明长城的两端。明代是最后一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在其统治的200多年中几乎从没停止过长城的修建,因为明朝有着更为严重的边患。在周边众多实力强大的政权压力下,明朝为求得安宁与和平,只得年年用大笔银子在崇山峻岭中铺就一条坚固的防线。

朱元璋占领北京,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政权。此时的元政权并没有被消灭,而是退出了北京回撤到今长城以北,仍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到现在长城一线的广阔地域。而且元政权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死心,而是时时期望收复失地,重主中原。在陕西、甘肃、辽东都有不服从明政权的规模庞大的军事政权,时刻让明朝统治者寝食难安。明代中后期,北方女真族政权兴起,更是成为明朝廷的心腹大患,这时修建长城的工程也更为浩大。

也有人认为万里长城的东端并不是山海关,而是辽东鸭绿江畔。只是因由山海关到辽东一线修筑比较简陋,到现在基本被损坏,所以认为万里长城是明代修筑得比较精良的嘉峪关与山海关之间一段,其两端是这两座雄关。

万里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时候的为标准来定,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延伸阅读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辽宁省绥中县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建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同情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