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歌历来与酒如影随形,从最早的《诗经》中便可以觅得酒的踪影。古有曹操的“对酒当歌”和陶渊明的“饮酒”之歌,到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饮酒之诗迭出,道不尽诗人内心对酒的痴狂。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酒业鼎盛的时期。诗与酒的结和,唱响了时代的强音。《饮中八仙歌》所特有的酒脱与豪迈之气正是唐朝文化盛世的折射。除了李白,诗圣杜甫也是一位饮中豪杰。可以说,杜甫与李白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双星交辉,在饮酒上亦是并驾齐驱。二人常常共饮斗诗,屡出佳作。最有趣的是,杜甫和李白两位诗中泰斗曾畅欢豪饮,而且醉后抵足而眠。
爱酒成痴
正是杜甫性格的真实写照。杜甫不但性情豪爽,疾恶如仇,更是爱酒之至。杜甫从小就开始饮酒,伴其终生,十四五岁即为酒豪。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酒视八极,俗物多茫茫。”诗中“八极”意为四面八方,“俗物”乃指平庸之辈。到晚年时,喝酒更加厉害,经常酒债高筑,质衣饮酒。诗句之中酒常在。“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为千古流传之佳篇,饮酒背后多了一份凄然。
壮年时期,杜甫与李白、高适相遇,同游梁宋齐鲁,打猎访古、饮酒赋诗。他与李白情同手足,在其《与李十二白同录范十隐居》中写道: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真可谓亲密无间了。并且日与田翁饮,诗云: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我取。
每田父索饮,必使之毕其欢而后去。
结识郑虔
天宝六年(747年),35岁的杜甫赴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从中作梗而未被录取,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抱负成了泡影。这时,他认识了一位酒友,即广文馆博士郑虔。此人多才多艺,诗、画、书法、音乐乃至医药、兵法、星历无所不通。但因生活困顿,常向朋友讨钱买酒。杜甫在《醉时歌》中回忆他俩喝酒的情况时写道: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意为若一人得钱,即毫不迟疑地买酒找对方共饮,彼此亲密、不拘形迹,凭你的酒量,就堪称我的老师,不要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应一起饮酒。也真是“酒友”得可以了。
病不忌酒
杜甫一生钟爱于酒,因酒还横绎出不少趣事。在杜甫56岁那年,他受邀参加刺史柏茂琳的宴会,乘兴纵马飞奔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跌伤。朋友们听说后纷纷过来看望,自然提了不少酒来。受伤中的杜甫见到了久违的美酒,眼前突然一亮,顿时忘了伤痛,遂拄着拐杖和朋友们到山溪边饮酒承欢。酒助诗兴,杜甫即席赋诗曰:
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毫竹。共指西日不相待,喧呼且覆杯中渌。
公元770年,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所说,杜甫死于牛肉、白酒。那年夏天,杜甫因避兵乱欲到衡州,但中途在来阳被大水所阻,船只停于方田驿,因无食物而挨饿数天。县令聂某知道后,送去了牛肉和酒。有酒相佐,杜甫胃口大开,由于胃壁已薄,故一下子吃得过饱而撑死。此说虽有争议,但可见杜甫好酒之深,酒伴随其走完生命的历程。正应了杜甫诗中所云: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延伸阅读
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蓬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洒美少年,举
白眼望青天,胶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