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意山光走宁海
6102300000007

第7章 通向“海上丝绸之路”

◎薛家柱

天朗气清,丹桂飘香,我终于踏上了故乡登山健身步道。

重走家乡这条路,前后相隔了六十多年时间。

少年时,家在东门白石头,一翻过城墙缺口,就见文峰塔耸立在跃龙山上。我常随母亲、姐姐或到南门外大溪去洗衣裳、游泳、摸鱼虾、抓蟋蟀;或翻过不高的黄土岭,到屠岙胡溪边水磨坊去磨面粉。小学时,更同小伙伴们走过长长的石板桥,到水车乡溪边的松树林中野餐、露营。

六十多年后,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正式启动,我随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在宁海乡亲陪同下,分五路去登山步道采风。我走的是水车翻王爱山到越溪的这条登山步道。

水车,少年时代到过,可是并没有深入村坊,更不了解这儿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近年为了写作电视片《宁海,旅游者天堂》和电视连续剧《戚继光》的剧本,才知道水车也是三门湾的一个重要港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之一。

宁海,位于浙东沿海中部,地处甬台临界点,不光处于天台山入口处,也是三门湾畔的水陆要津。是中国航海到日本、韩国最近的港口之一。直到今天,三门湾畔水车至前童的村野上还竖有一块古老的石碑,石碑上“此路通东京”的字迹尚依稀可辨。

古代,从三门湾跨海北上,可达高丽、日本;扬帆南下,可通越南、暹罗(泰国)、印度以及东南亚、中东地区,使中国内地与海外各国联系起来。海上丝绸之路,运输数量之大、联系国家之多,那是西部高原完全靠骆驼和马队运载以及肩挑、人负的“丝绸之路”所无法比拟的。

到了明朝,由于“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领土狭小、资源有限,再加上幕府争霸、军阀混战。日本国的布匹、丝绸、瓷器,甚至铁锅、针、醋、药材、铜钱等都奇缺,急需要从我们中国这边贩运过去。生丝每百斤五六十两银子,十倍于中国;药材一百斤六七十两银子,商人从中每每获利在五六倍以上……特别是生丝、丝绵,在日本格外受欢迎。

海上丝绸之路,除了中日经济贸易往来之外,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据史料记载:唐朝高僧鉴真大师从扬州来到东海,由三门湾出发,第一次东渡日本失败之后,曾夜宿宁海水车“寿宁寺”挂单,第二天改为去天台山进香。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时,特意从三门湾尾上岸,到宁海福泉寺进香。

北宋时日本僧人乘商船也从三门湾登陆,经宁海去天台再至开封。宋太宗特赐大藏经1076部、台州木雕佛像一座,准其再从原路回国。

今天,我们登山步道采风一行人,首先来到寿宁寺朝拜。这座晋代古刹貌不惊人地隐藏在郁郁葱葱的山坞之中。寿山寺旁有一株千年大樟树,被封为“浙江第一樟”,密匝匝树荫可遮住几亩田。

这真是一块富有文化底蕴的土地啊,历史遗址随处可见。寿宁寺附近还有白水泉,几百年来井水清冽常年不涸。还有一座井山古庙,坐落在土丘之上的绿荫丛里,至今香火仍然很旺。

我们开始攀登王爱山了。山虽没高过千尺,但还是宁海东部最高的山峰之一。游伴担心我年已七十有五不能爬山,我笑着说:毕竟我在宁海山城长大,走路爬山是家常便饭,小时候常到东门外坑龙王砍柴、背松树,目前脚力尚可以。

果然,山不高、坡不陡,蜿蜒向上。步道保持原来形态,并没有经过太多加工。有几段有石阶,多数地段还是泥石小道。羊肠小道旁有块石、草皮,还有夹径的芦苇、灌木,便于行人登攀、扶援。这步道真是理想的登山健身的好地方啊。一边登山,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还可纵目山野,观赏大自然美好景色。只见两边是茶园、丛林,野菊绽放,桂花清香,乔木摇曳。近山苍翠欲滴,远山黛青横亘。我一边缓步攀登,一边与游伴谈着宁海的古今。这山道如同苍翠的历史隧道,让我回到昨日时光。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已过去,我们到达山顶。视野顿觉变得广阔,波光粼粼的三门湾就在眼前,塘洼星罗棋布,沃野平畴千里。

由此我想到:当年,倭寇就是乘船越洋而来,停靠在越溪的圻头渡。然后蹿上岸来,想翻过枫槎岭去宁海县城抢掠;或向西到桑洲、海游,然后去袭击台州府城临海。

当抗倭英雄戚继光在义乌训练成四千戚家军,在保卫台州的战役中,第一仗就是在宁海越溪的圻头渡摆开战势,而且打了一个大胜仗。迫使凶神恶煞般的倭寇从圻头渡仓皇乘船逃走,改从大田等处海港上岸。

今天,圻头古泊船码头犹在。越溪戚继光部队驻扎过的巡检司城遗址仍能看出当年的痕迹。越溪乡还在巡检司城遗址所在处,新修了“靖海亭”与“戚家军平倭首战纪念碑”,让后代子孙缅怀这段抗倭的光荣历史。

越溪乡还建有崔溥漂流纪念碑。明代,朝鲜学者崔溥来中国在海上遇难,随海浪漂流到宁海,得到古道热肠的宁海人民的大力帮助,谱下中朝友谊的一曲佳话。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宁海三门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发展这样的乡村旅游,走走这样的登山健身步道,实在太有意义了。我这个古稀老人都能胜任,更何况年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