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意山光走宁海
6102300000004

第4章 在归云洞里听读书声

◎杨东标

归云洞位于宁海盖苍山下小丹山的南麓。初秋的日子,我与著名诗人方牧先生及一批年轻的文友,走了一段登山步道,来到归云洞。

果然是个好地方。洞在山腰深处,四周绿树掩映。走进洞里,湿漉漉的,只觉凉气森森。此处常年云雾缭绕,故有归云洞之名。一个“归”字,便让云雾有了灵性有了家的温暖。古代文人总是把富有诗意的名字赋予那些秀山灵水。自从叶梦鼎来此读书后,洞的名气大起来,信道信佛者亦在此筑庵,曰归云洞庵,香火供奉,为的是借一点叶丞相的光。至今仍有废墟残迹。

站在洞口的巨石上,满目葱绿。山势陡峭,岩壁如削,两条瀑布,如白练悬挂着,飘飘洒洒,激起水声哗哗。没想到在这深山冷岙里还藏着这么好的景致。

少年的叶梦鼎发现了它。他在灵峰寺读了三年书之后,走遍了东仓的山山水水,又开始在此继续苦读。

叶梦鼎读书是出了名的,他的前半生都用在读书上。他潜心静气地读书,读历史上那些经典儒学,读那些以我等庸辈看来永远读不完的书。

明月清风,泉声潺潺。叶梦鼎时而低吟,时而高唱,心中的求知欲望一定如飞瀑般激起。

站在洞口,我分明听到了这天籁一般的声音。风声、泉声和读书声,在天地山水间共鸣,如此美妙而和谐。

文人总喜欢浪漫色彩,喜欢诗情画意。可是且慢,我的思绪忽然发生了一点变化。倘若换了你自己身临其境去试试如何?经年累月,孤身只影,数箧书册,黄卷青灯,你是在享受还是在熬煎?

现实毕竟是严酷的。蜗居在这偏僻的山野里,生活条件极其困苦,吃什么?自然是从山下家中——离此十几里路程的涧下,带些柴米油盐或者干粮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粗茶淡饭,味同嚼蜡,安有美味可言?晚间,蝙蝠在洞中飞蹿,野兽在山间呼嗥,让你的睡梦平添几分惊愕。那时候叶梦鼎还只十六七岁。然而,他坚心如铁,秉志苦读。他图的就是这份清静,他要的就是这番艰苦。若没有一股非凡的精神——古代文人那种苦炼心志的精神,如何能坚持得下去?如何有他后半生立于朝纲孤忠抗奸的业绩?那是真读书,真读书人!现代人会相形见绌,自愧莫如的。

他真是读傻了自己。一天,梦鼎读书读到半夜,忽觉腹中饥饿,一想,竟忘了吃晚饭,连忙起身做饭,炉膛里的火种却熄灭了。怎么办呢?没有火种是做不成饭的,他只好打着灯笼到山下岙里王去讨火种。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说明来意,对方哗然大笑,你手中的灯笼里的蜡烛不是火吗?梦鼎恍然大悟,连声苦笑:“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这句自嘲的诗便流传到今天。其读书废寝忘食专注入迷竟到了如此程度!——这则美谈轶事,我是读了叶柱先生的大作《叶梦鼎传》才得知的。

我曾为叶柱先生这部传记写过一篇序。我在序言中写到,叶梦鼎把人生的半辈子用来读书了,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我们也许可以把人生的精力分配得更合理一些。然而,面对古人的这种精神以及满肚子的学问,我们后人能说什么呢?我们难道还能自以为聪明吗?

站在洞口,一位年轻的文友告诉我:当今社会,人们看纸质文字,眼睛停留在纸面上,已经不会超过三十秒了。我的心一阵紧缩。羞耻耶?悲哀耶?我无言以对。历史走到今天,竟会出现如此两种极端。极端总是片面的,读书也好,不读书也好,然而,你能说,不读书的极端比读书的极端更好更有价值更令人敬仰吗?

恍惚间想起了一首词,是叶氏后裔写的,词的题名叫《念奴娇·归云洞丞相读书处》,词曰:

盖苍东去,小丹山,有一归云洞穴。雾障云迷,人道是:梦鼎读书负笈。日月精华,山川灵秀,两瀑洞前泄。乾坤正气,毓成一代人杰。当年夜半书声,不知灯是火,无论雨雪。释褐状元,右丞相,誓与大奸决裂。国破家亡,令人最痛是:永嘉哭别。孤忠亮节,千古汗青评说。

短短一首词,把叶梦鼎的读书精神和人生气节都概括了。我想,应该把它镌刻在洞壁上,让后来者细细品味这归云洞究竟妙在何处。

洞口的风凉丝丝地吹着我们的衣衫,吹得我们心身一爽。77岁依然显得年轻的方牧先生拉着我的手,连声赞叹:“好地方,好地方,不枉此游!”他也是一个崇尚读书的人,他也一定听到叶丞相的读书声了。我们不禁感慨,自古至今,多少有志之士奋发读书,才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不绝!天地是一卷读不完的大书,风声雨声都是书声,国事家事都是心声,叶老先生当年的苦心孤诣是可以与我们相接的。

回来的路上,我们去叶梦鼎的老家看了归锦桥,拱形垒石,青藤缠绕,很有一点古意;又去拜谒了梦鼎先生的坟墓,萋萋野草,寂寂墓域。我和方牧先生双手合十,躬身三拜,他说,难得难得,拜一拜这位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