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意山光走宁海
6102300000010

第10章 素面朝天戊己桥

◎陈问问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宁海是浙江东部的小城,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这十几年来,江浙一带开发得厉害,稍大一些的城市都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真正想寻访古迹,跋山涉水,只能往更深的小城去。从文化角度来说,浙江的底蕴真是富饶,遍地古村,才子辈出。而宁海,对于访古的旅人来说,更有着独特的意义。

1613年,徐霞客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位内心充满诗情画意的旅人在传世的《徐霞客游记》中这样写道。这里是一场壮行的开篇地,即便过了几个世纪,来到宁海的人,依然为徐霞客满腹的豪情所感染。

宁海城小,但自然很大。出城不到五分钟,已经置身于广袤的田野风光中,山水相绕,野花盛开,正是秋天的盛情。而麦子还不到金黄的时候,只是刚刚起了一点头,像一曲壮美的交响曲温柔的开端。青黄交接的色彩在起风的田里轻轻晃荡。这是初秋的早上,昨天来的路上下了一阵小雨,雨水把泥土的芳香润湿了。早上的云,和朝霞的光混合在一起,是蓝天淡粉色的裙边。在这童话般的境地里,我要去寻找一座古老的桥——戊己桥。

如果不是要一窥戊己桥,大概难得会来到这个叫做“胡陈西张村”的地方,它是散落在田野里的众多村落中的一个。站在桥的这头,那头的村子很安静,桥上无车也无人。不是农作的时候,野草静静地长着,围绕着划分整齐的农田。这座桥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了,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和村子一样,石桥朴素低调地伏在水面上。它是中堡溪的入口。中堡溪非常美丽,沿途开车,一路都能看见它清澈灵动的水面,戊己桥就是这美丽溪流的开篇。

现在是9月底,这段时间天气总以晴朗为主,雨量很少,桥下水流细细浅浅,甚至有点干涸,完全看不出海水的样子。没错,戊己桥是宁波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日本桥梁专家称它为中国最长的柱脚式石桥。最初是为了生活往来的便利,石桥由两岸村民齐心建造,竣工于己酉年(1849),取其干支首字,称“戊己桥”,又因为石桥有48孔,被俗称为四十八洞桥。据说在建造公路时被填了一个桥孔,现存47孔,桥墩厚为0.35米,由长度为三至四米的长条石互相榫接。47个桥孔中,以中孔为最大,跨度达4.3米,其余均在3.5米左右,这是为便于船舶出入。而在靠近桥心部分的桥面上,还凿有当年设置竹木扶栏的孔洞,使往来行人在洪水漫桥面时可扶住木栏涉水而过。在水量丰沛、潮起的日子里,石桥可以抵挡强烈的洪峰冲击。

出于想细细感受石头们古老的肌理的念头,我在没有扶手的桥边蹲了下来。仔细看,青灰色的石头上有密密的洞眼,似乎是在呼吸着山野里新鲜的空气,为自己古老的身躯注入新的能量。这座比我们祖辈都要老的石桥扛下了多少次风雨的侵袭哪!在海水长期的浸泡下,桥墩的石头上有着严重的海蚀痕,千疮百孔宛如蜂巢。由于海水和来自上游的淡水交汇,这座跨海桥下从不生牡蛎之类的海洋贝类。石桥板已经被无数走过的足迹踏踩得清洁而平整,一眼望过去,桥体散发着青淡色的光泽,像是古玩被摸出了包浆,这座桥则是被时间、风雨和路人打磨成一件古物,因为和人、和历史的关系,它仿佛也活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了呼吸,平静从容。

在这些存于世间的古建筑里,总是有先人的智慧在闪光。石桥本身并不显眼,结构简单,也没有华丽的雕刻。如果不了解,你甚至以为它只是村子和村子之间一座最普通的桥。而它为何能留存至今,朴素的石头背后,藏了些什么样的经验和智慧?

懂得结构或者学建筑的人大概能意识到,戊己桥的建造难度非同一般,和这里的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这里海涂基础松软,石柱礅在海涂地质上难以稳固。公元976年,胡陈港建造拦港大坝的时候,七次失败,均因地基太软。再加潮水卷席,遇到台风天气,对桥的考验更是严峻。后人吸取前人的经验,建造戊己桥的时候,工匠把迎水一方的桥墩凿成圆棱形,以减少水的阻力,同时又在背水一方增加了数十条“柱脚”,也就是将条石的一端深入桥基,另外一端成斜角支撑上方桥墩,这种巧妙地处理流水冲力的科学办法,使得戊己桥百年来和风雨共存,保存至今。

建造这座桥的初衷,大概只是出于两岸村民对生活便利的愿望。所以它没有华丽精致的雕刻,没有气势宏伟的构造。和国内很多著名的桥相比,它也没有太大的名气。它呈现了一座桥最基本的样子,现在甚至连扶手都没有。建造它,除了人工、材料,剩下的就是劳动者的经验和智慧。戊己桥的气质,也像这些代代以土地和海洋为生的农民一样,敦实、沉默、素面朝天。

今天的戊己桥,依然维系着村子和村子之间的往来,人与人的交流,履行着一座桥最基本的义务。所幸没有被太多的打扰,它深藏在自然之中,与大海、青山、田地一起,成为地域的守护者。站在历经几百年的石板上,似乎能看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经过它时的样子,朝朝暮暮,生生不息,那是一幅长长的浮世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