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致力调整幕僚单位的角色定位,不让它们仍然停留在“管理”的角色定位上,而要改变定位为“服务”的角色。
一家总部与工厂都在高雄的大公司,在台北南港软件科学园区设有一个办事处。在那里,园区有统一管理单位,对于安全、卫生、设备维护等管理蛮严格的,其中有一项规定是不得在地下停车场内洗车。
可是,公司高阶主管乘坐的轿车进进出出,台北又常下雨,车子内外都容易肮脏,一个龙头型的大企业,董事长又是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人,座车怎能任其脏兮兮呢?为此,任职于办事处为董事长开车的那位司机,乃将车子送往市面上的洗车场清洗。
这家公司素以“很有制度”闻名,因为总公司位于高雄,有辽阔的厂区,厂内有自己的车辆调度场与保养场,当然也少不了洗车设备,因此订有明文规定,公司所属车辆必须在厂内自行清洗,以节省送到厂外洗车的成本。
偏偏这家公司凡事都是“一条鞭管理”,不容许“一国两制”,因此在洗车规定上,没有考虑到台北办事处的例外情况,那位服务于台北办事处的司机,只好自掏腰包,负担董事长座车的清洗费用。
台北办事处设置在南港软件科学园区之后,公司经历了两任董事长,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办事处的洗车费用也都由司机个人支付。直到三年以后,换了第三位新董事长,无意间在搭车途中问起司机怎么洗车,才知道是由司机支付洗车费的事实,认为不合理,嘱咐司机可向公司申请付款。
此后,司机领命持洗车费的收据向公司请款,经他的主管组长、处长、行政部门助理副总、副总经理,一路秉承董事长的意旨签准报支,可是签办公文送到财务部门的会计处,会计处却依据公司规章拒绝同意报支。为此,由司机的上司组长、处长向会计处说项,会计处仍不同意;再由行政部门助理副总代为争取,会计处还是执意不准。
逼到最后,行政部门请董事长出面,会计处才慑于董事长的权威而软化,终使这项争议落幕。
您对这则故事有何感想?早于1996年,我就在《台湾钢铁公司半月刊》发表《以服务理念改造台湾钢铁公司企业文化》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转载如下:
“今天已经是一个十分讲求顾客导向或服务导向的时代,但是许多企业内部的组织气候,仍然存在着蛮浓厚的生产者导向的味道。从这个观点,我们来检视一下台湾钢铁公司内部的一些非生产性单位,如人力资源处、会计处、成本处、信息系统处等,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如何?”
不可讳言,本位主义是许多单位之间的一个共同现象,而它就是障碍企业内部建立服务导向企业文化最大的顽石。因此,今后我们必须致力调整这些单位的角色定位,不让它们仍然停留在“管理”的角色定位上,而要改变定位为“服务”的角色。因为定位在前者,它们就会变成一个资源控制、支配者;定位在后者,则会变成一个资源提供、服务者。不同的定位,将使这些单位发挥不同的功能,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也就大不相同了。
看来,服务的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要落实服务观念,必须先放下身段,释出手中握有的权力,舍弃既得利益,又得费时费力去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做一些变革,远不如拿着规章当挡箭牌或过滤需求来得轻松愉快。反正“有功无赏,打破要赔”,何必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因此,大多数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管考等管理幕僚单位,在现今以服务为导向的时代里,仍然抱守着“管理、控制、支配”的角色,欠缺“为内部顾客服务,以支持前线作战”的意识。
这个故事对我们还有另一项启示。想想看,为什么那位新任董事长会提起洗车的问题,以致发现由司机负担洗车费用的不合理现象?为什么前两任董事长坐车来、坐车去,却都未曾触及这个问题,而任由不合理的现象一直存在呢?
我感觉无从解释,但好像冥冥之中就有上苍的作为,这个作为对我们显示了一个定律“滚石不生苔”。套用在企业组织上,表示需要有异质性文化的刺激,以免同构型文化日久沉淀,形成“酱缸”,腐蚀人心,降低组织活力,钝化创新能力,导致企业衰退。
由此观点出发,我们可以体会出,故事中的前两任董事长,都是那家公司的资深人员,由基层逐级升迁而上,早已习惯了公司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于各种人、事、物的运作也习以为常,因此不会有好奇心去关切那些事务,也就无缘了解它们的对错与否。然而,换了新人当政,可能对所接触到的事务皆有新鲜感,都会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那样,因此可能发现一些久为人疏忽的问题,从而创造改变的机会。
所以,这就是我个人赞成在一个老大的企业组织中,需要适时引进外界空降部队,以创造异质性文化的冲击,使老旧组织有重振活力的可能。特别是服务业,运作在无形的世界里,较诸有形的制造业,更容易令人松懈,而未察觉组织活力的衰退,因此更需要有异质性文化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