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话是水平说话是艺术
6097000000031

第31章 听懂奥妙再做决定

如果能把说话者的意思揣摩透彻的话,自然能将事情做对、做好,反之就可能做错事情。

很多时候,由于领导者自己的高高在上,不能悉心地听取下级的意见,很容易变得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耐心地听取并采纳下属的意见,就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得到有利发展,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

吴王决定攻打楚国,他警告自己的大臣说:“如果谁要劝我的话,我就把谁处死。”大臣们听到吴王这样说,自然不敢再说什么。有一个侍从,也想劝说吴王,但是听到吴王说的这番话后很着急,于是他想了一个方法。

他每天早上都在身上带着弹子、弹弓,在后花园里转悠,就算露水把他的衣服打湿了,他也不在意,一连三天都是这样。有一天,吴王发现了这个侍卫,就把他叫到自己的面前说:“你为什么把自己的衣服弄湿自讨苦吃呢?”

这时候侍卫说:“大王,我发现您的后花园里有一棵树,在这棵树上有一只蝉,这个蝉每天高声地叫着,并且爬到很高的地方去喝露水。但是它并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在它的身后时刻准备袭击它。而这只螳螂不知道的是,当它准备袭击蝉的时候,有一只黄雀也躲在树上,准备随时将它吃掉,而我则天天拿着弹弓、弹子准备将这只黄雀打下来。这三个动物都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身后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啊。”

吴王听了侍卫的话以后,立刻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决定。这个侍卫非常聪明,没有明说自己的意思,而是用迂回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达到了劝诫吴王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聪明的吴王听懂了侍卫话中的意思,也充分了解了侍卫劝诫自己的一番苦心。这样,吴王听从了侍卫的劝告没有去攻打楚国,也避免了别人攻打自己的危险。

听话要能听出说话人话中的奥妙,而不是只去看表面的东西。要善于琢磨说话人真实的意图,才能真正对自己有所帮助。

燕昭王登上燕国的王位以后,为了使燕国变得强大起来,他励精图治,但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虽然他用很丰厚的奖赏来招募贤才,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燕昭王就去拜见当时的智者郭隗先生。

他见了郭隗后,谦恭地向他请教说:“齐国人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但是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事,就可以向齐国报仇,以雪先王之耻。请问先生怎样才能招贤纳士呢?”

郭隗回答说:“古代成就帝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师,而成就王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而国家将要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

郭隗这一番话,虽然没有明确地告诉燕昭王应该怎么办,但已经将自己的意思都表明了。聪明的燕昭王听完这位智者的话后,亲自登门去拜访这些贤能的人,谦虚地接受这些贤德的人的教诲,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坚持做了很久,天下的贤能之人听说燕昭王这样的举动,都纷纷来投奔他。

燕昭王领悟到这位智者话中的奥妙,因为这位智者也是一位贤德之人,他希望和自己一样有才学的人能够得到任用,但这种话不能直接说出来,所以他就采用了这种说法。燕昭王从这位智者的话中抓住了有用的信息,听明白这位智者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礼贤下士,耐心地去接待这些有才学的人,只有自己将身段放低,这些贤能之士才能因此而感动。

燕昭王这样做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郭隗,在听完郭隗的话以后,燕昭王就谦恭地拜他为师,为他建造房屋。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各地人才先后聚集到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终于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的国力达到强盛,昭王封乐毅为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策划联合攻打齐国,齐国大败。

聪明的燕昭王细心地听取了智者的意见,放下了自己帝王的身段,虚心向贤能之士请教治国的意见和方略,让这些贤能之人感觉到自己平易近人的态度,这样就在很短的时间里为燕国招募到很多贤士,而这些都为燕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假如燕昭王没有听懂这个智者话中的意思,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听话要懂得话中的奥妙,知道别人想说的是什么事情。有时候,别人不喜欢将自己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听话的人要善于理解和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也要就事论事,而不要胡乱地进行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