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话是水平说话是艺术
6097000000022

第22章 于问询中掌握完整的信息

只有询问才能掌握宝贵的资料,才能获得别人所听不到的全面信息;也只有掌握了更完整的信息才能保证你接下来的行动不会出现差错,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通常说话的人都喜欢把话说一半,这也许是一个坏习惯,却是一个模糊表态的处世学问。有时,对于说者而言,表达出一个大概的意思让听者有一个印象也就达到了说者的目的。而对于听者来说,我们往往不希望仅仅如此,这时不妨通过询问来掌握对方完整的意思。

乔治·西屋是美国著名的电器厂商——西屋电气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发明奇才。他一生中获得过361项发明专利,而西屋发明的原动力就来自于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天性。

有一次,西屋搭乘一趟火车出差,没想到火车误点五六个小时。旅客们都表示不满,纷纷向站务员询问火车误点的原因。原来,西屋想要搭乘的这趟火车在中途与另一部迎面驶来的火车相撞了,致使交通中断。

除了西屋以外的所有旅客闻此连忙改搭汽车上路了。西屋却非常好奇,跑去向站长询问火车相撞的原因。

站长说:“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交通信号出问题了吧?”

他对站长给出的这个并不肯定的回答很不满意,于是又跑到当地的警察局查询火车相撞的原因,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刹车失灵。

当时火车的刹车方法是在每节车厢都设有单独的刹车器,每一个刹车器均需几名刹车工来负责。当火车要停下来时,每节车厢的刹车工就同时按刹车器,然后使火车慢慢停下来。可是刹车工的反应有快有慢,所以刹车工在听到命令时根本不可能把每节车厢同时刹住,因而车厢与车厢间每每会发生撞击,严重的则会因刹车器失灵而发生相撞事件。

西屋刨根问底了解到出事的原因,他得到一个结论:如果能够改良火车的刹车系统,撞击与相撞的事件必将锐减。

于是这位发明天才立刻制定了两大改良原则:第一是把刹车工人取消;第二是刹车权要掌握在火车司机手中。不久之后,他就利用压缩的空气为动力,发明了性能优越的空气刹车器。西屋把空气刹车器安装在每节车厢下,按钮就设置在司机身旁,只要拉开气门按钮,很轻易就把火车刹住了。

天才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天才和凡人的区别也许就体现在这一点上,倾听别人说话也是如此。倾听别人说话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有把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得到一个完整而正确的信息。西屋的成功就在于此,他不满足于火车相撞这个简单的信息,他更希望获知火车相撞的真正原因,于是他询问站长,询问警察局,并最终获得了完整的信息。如果不是他这番刨根问底的询问就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当然也不能成就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发明。

但是,很多人却羞于启齿,他们不知道在聆听的时候只有询问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才能掌握现场的主动权。如果在倾听的时候心中有了疑问仍然羞于开口,不仅会使自己获得的信息不完整,而且也会因此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王扬的女儿放学回家时满脸的委屈,一见到妈妈就抱怨道:“我真的不想上学了。”王扬听到这句话当然很生气,但是她想女儿这么说肯定有她自己的理由,她相信女儿不会无缘无故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良好的修养使她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她想在没有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误解了女儿。于是,王扬温婉地询问女儿:“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我敢肯定老师很讨厌我,她常常挑我的刺,当众指责我的错误,常和我过不去。”女儿气愤地说道。

是这样吗?王扬沉默了。因为只听女儿的一面之词不足以相信她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有什么误会。出于对女儿的关心,王扬第二天悄悄地去了一趟老师的办公室,核实女儿所说的话是否属实,并想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她有如此消极的想法。

和老师聊了几句后,王扬立刻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法。原来王扬的家人性格都很温和,说话都是非常儒雅的,从来不会大声说话。而这名老师的声音却非常大,因此在女儿听来也许就会错以为老师是在有意为难她。在接下来的交谈中,王扬得知这名老师是很关心和看好自己的女儿的,因此常常会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来考验她,这也是为什么女儿会说这名老师“挑刺”的原因。事情明了了,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可见,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单凭某个人的片面之词或只言片语就妄下定论,一定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把问题弄清楚,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多下一些功夫来了解问题,询问对方的意思,把对方的话听明白了,解决问题也就变得轻松、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