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四十取舍之道
6093200000042

第42章 巧妙地运用暗示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它委婉、含蓄、富于启发性,如果运用得当,一定能取得“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得岛温沙克的玛姬·杰各雇佣了一群懒惰的建筑工人,他们在帮她家盖房子之后从不把周围清理干净。

最初几天,杰各太太下班回家之后,发现满院子都是锯木屑子。她没有去跟工人们抗议,因为他们工程做得很好。等工人走了之后,她和孩子们把这些碎木块捡起来,并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屋角。次日早晨,她把领班叫到旁边告诉他,她很高兴昨天晚上草地上这么干净,又没有冒犯到邻居。从那天起,工人们每天都把木屑捡起来堆好在一边,领班也每天都来,看看草地的状况。

当面指责别人,只会造成对方顽强地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会受到爱戴。

下面几种巧妙的暗示,可以使对方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认真改正,而且也不至于使对方受到伤害。

(1)用意含蓄地暗示

通过使用被动句式避免提及实施者,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显得婉转一些。例如:“如果事情成了,不会让你白操心的。”

(比较:如果事情按时完成,我就奖励你。)

(2)自说自话地暗示

使用不定代词代替“你”或“我”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使有关话语听上去稍微平和一些。例如:“谁求不着谁?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

(比较:我只好这样做。)

点名道姓叫人家干这干那或强调自己必须怎样,这常常是不怎么礼貌的。假如换用一些代词,就会显得比较礼貌。

(3)以多胜少地暗示

使用“我们”代替“我”,把自己的看法、意见、决定等表达出来,以免显得主观武断。例如:“我们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您的。”

(意即: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在现代交往中,利用“我们”代替“我”是比较常用的礼貌表达方法。在政治活动、外交事务、学术交流、商务交往中,使用更为广泛。

(4)旁敲侧击地暗示

通过旁敲侧击的说话方式把有关意思暗示出来,以免直接驱使对方,令人感到面子难下。例如:“我要出差半个月,我养的那些花没人浇水,就得枯死。”

(意即:你来帮我照看一下吧。)

请人做事,不必都要具体细细讲明。在很多情况下只要给对方一点儿暗示即可,这样就显得很自然。

(5)提供线索地暗示

通过提供有关线索,间接引导对方考虑自己的建议或请求,给自己和对方都能留下很大的余地。例如:“我们公司离你家很近,几步路就到了。”

(意即:请你去一趟吧。)

借助话语线索间接向对方发出邀请或请求,往往比直接讲明心愿更为得体一些。

(6)预设前提地暗示

通过蕴含的前提把有关意思暗示出来,使对方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例如:“这院子前几天是我打扫的。”

(意即:今天该你打扫了。)

这句话蕴含了一个前提,就是“这院子应该你我轮流打扫”。说话人没有把它直接说出来,则显得比较含蓄。

(7)轻描淡写地暗示

有意使用轻描淡写的语言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使之更易接受,更有意味。例如:“你帮我把这房间稍稍粉刷一下。”

(意即:实际上需要彻底粉刷一下。)

在提出建议、作出评价时,假如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适当压低调子,效果可能会更佳。

(8)最后通牒式地暗示

用夸张的方法把绝望的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说明事情的难度等,求得对方的谅解。例如:“我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意即:不到最后关头,是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在向对方表示歉意时,适当强调客观原因,可以表明并非主观不积极,因而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当然,这也要掌握好分寸,否则就会显得不实在。

(9)惟一选择地暗示

借助同事反复的句式把有关解释、劝慰等表达出来,显得比较近情达理。例如:“领导毕竟是领导。”

(意即:这事非你不行。)

类似的表达方式在日常交际中很常见,听起来也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