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可以少走弯路
6085200000087

第87章 勤学不辍,有劳无逸

勤学是一种好的品质,但如果勤学不辍、有劳无逸,则会让疲劳的大脑与身体得不到休息,使自己的身心俱感疲惫,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事倍功半。效果与时间并不一定总是成正比的,那些整天勤学不辍而成绩平平的人,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刻苦学习无可厚非,但如若不懂得劳逸结合,将自己的发条上得太紧,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也会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而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勤学不辍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有劳无逸,把所有的时间都安排了学习,那就陷入了一个学习的误区。牺牲自己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以学习,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必然得不偿失。相反,有弛也有张,劳逸结合,才会学有所成,事半功倍。

丹妮尔一直就是一个比较爱学习的学生,功课一直也都是优秀。大学毕业后,她希望能够继续留在校园里,翱翔在知识的长空之中,因此她选择了报考硕士研究生。

丹妮尔以前的学习虽然刻苦,但还比较注重劳逸结合。但这次,她认为考取硕士研究生对她而言至关重要,所以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每天她晚上12点多才睡,早晨不到6点就又要起床,此外的时间,除了吃饭,全部用来学习。可是不知为什么,丹妮尔终日都觉得头脑昏昏,没有精神,每天看书都要费很大的劲才能集中注意力到书本上,心情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暴躁。可是,她总是鼓励自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终于,离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丹妮尔终于坚持不住了。她开始动摇自己考研的信心,决心不再如此地“折磨”自己了。她恢复了正常的睡眠,每天看书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就放松一下,做做运动。丹妮尔惊奇地发现,她这样看书非常有效率。虽然看书时间比以前少了,但看的内容却增多了,而且记得也更牢。丹妮尔此时才终于明白,劳逸结合才会事半功倍。

确实,在校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丹妮尔那样的同学,他们每天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此外再无别的任何活动,看上去真有点苦行僧般的悲壮。但是,这样的人有好多年年如斯,但考了好多年,就是跨不进研究生院的门槛。而他的那些贪玩、好动的小师弟、小师妹,球不耽误打,讲座不耽误听,音乐会不耽误欣赏,郊游也去,逢休息日偶尔还要大睡一个人仰马翻、日上三竿,可最后却都戴上了硕士帽。

所以有上述的对比,其实都在于学习效率,效率不高,学习时间长不一定收效大;效率高,则单位时间溢出的那部分效率远远补足了时间的欠缺。这是我们的生活体验,并且有科学的支持。

人的全身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所以能和谐地运动,全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细胞不能繁殖,但它们的寿命却很长,有的甚至同人的寿命同样长。它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由于神经细胞内部能产生原生质的生化更生。神经细胞活动时(即兴奋期间),消耗神经细胞内的物质;当它处于抑制状态时,它们能通过生化更生恢复物质,消化血液中带来的养分。如果兴奋状态持续下去,失去的物质得不到补偿,神经细胞就会死亡。所以,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当我们工作、学习到一定时候,必须休息、睡觉,否则就会出现疲劳、头晕脑胀和食欲不振等现象。而休息和睡眠,则有助于恢复大脑的疲劳,使之再次高度兴奋起来,投入工作。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巧妙设想的出现不是在精神疲惫或是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往往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据说笛卡儿是早上睡在床上时想出他的发现的。工程师布林德利每当遇到难题时,就一连几天睡大觉,直到解决为止。

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各特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之间的半小时非常有助于发挥创造性的任何工作。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的时候大量涌现。”

因此,我们应当合理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娱乐的时候娱乐。

为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除了充足的睡眠,还应该注意充分地运动,如到乡野去散步,旅行、爬山、游泳等,也可以参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这样才能使我们所耗掉的精气神迅速恢复过来,提高学习效率。把一天的学习内容、活动锻炼科学地安排,可以提高效率。因为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一种信息刺激、长时间持续同一个活动内容,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进行其他内容的活动,人体原有的兴奋产生抑制,就会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使兴奋转移,从而使原来的兴奋区得到休息。为此,注意及时变换学习内容是必要的。例如,马克思写作时从来不是无休止地持续工作。写作累了,就演算一会儿数学题,或停下来散散步;有时则背诵一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读一会儿巴尔扎克的名著,或者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接着再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

身体是人生奋斗的本钱,失掉本钱就失去了一切。劳逸结合既不折本,效益又好,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