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犹太人的家教智慧
6045900000032

第32章 赏识孩子,激发孩子的潜能(2)

很久以前,一个王子,得了一种怪病: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学公鸡“喔喔”地叫,总觉得自己变成了大公鸡,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治好他的病。最后国王悬赏:无论是谁,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就重重有赏。一个流浪汉揭了榜,并向国王保证:“治不好你就杀了我的头!”流浪汉一看王子,两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鸡!我也是!”,说着他就下钻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着“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着跳,扮了几天大公鸡后,流浪汉和王子融进去了,两人成了好朋友。一天,流浪汉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王子也钻了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咯!”就这样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时先要和孩子心灵相通了、融进去,好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诱出来的。父母教育孩子时要恰到好处,引而不发。从孩子的潜力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感兴趣的难的可以变成容易的,不感兴趣的,容易的也就变成难的了。高目标化为低要求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弃;给孩子设定目标要刚刚好,要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自信心、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结果。目标定得太高,要求太严了,容易破坏掉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很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的话,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几个小项目,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再走向成功!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会越大!

教育父母:

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越是孩子跌跤的时候,父母越是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同时,孩子大了犯其他的错误也一样,当孩子考试就像当初学走路,同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励他、扶起他,他最后一定会走得好的。但只接纳不去升华,就变成了纵容孩子。接纳是尊重孩子的前提,保持了自然还不够,还要主动升华,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结症,走向成功。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长,现在的缺点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优点。但面对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态度出了大问题。因此,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办法是:先接纳,后升华接纳是前提,孩子学说话时,口齿无论多么不清楚,学走路时,无论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无条件地全接纳。

鼓励孩子胜过惩罚孩子

鼓励的效果胜过惩罚,父母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好的结果源于某种不好的行为,良好的结果取决于某种良好的行为。惩罚必须要合理。有的孩子过度自卑,对自己不肯定,是因为有的父母不但不能给孩子鼓励反而给孩子很多挖苦,孩子是很渴望被父母和身边的同学来关注,孩子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很多时候甚至失去了自我,犹太人认为小孩子的不理智,主要原因取决于: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如何能够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能够自己给予自己肯定,这期间父母不但要多加帮助孩子,且要适时的对孩子进行表扬或者肯定,父母若能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表现方向,那么孩子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表现,这种方向要不断的加强和深入,所谓的正确的方向也就是父母希望孩子以后所从事的行业。这样孩子越是表现,就越是优秀,然后,家长再鼓励。曾经有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看到了一名男生拿起了砖头要去砸同学,立即上前去制止,并责令叫男生到他的办公室。等他来到了办公室,那名男生已经到了。他掏出了一块糖递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早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来。老师接着又说:“据我了解,你要打的同学在这之前欺负了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随即掏出第三块糖奖励他。这时男生哭了:“老师,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拿砖头砸他啊。”老师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经知错,再奖励你一次。我的糖送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此言不虚!

曾有这样的一件事,有一名战士每次开班会都很爱说话、好表现,这个战士都要受到班长的批评,原因是他爱多嘴多舌。班长越是批评他,他越是对着干,结果成了一个“刺头兵”。后来换了一个班长,这个班长把他敢说真话当作了优点并加以肯定,结果使他看到了希望,在班长的引导下,他工作积极,说话的方式也很注意,年底被评为了优秀的士兵。实践证明,尽管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方法不同,效果则大不相同。

人的进步,自我努力固然是第一要素,但外界因素也不可小觑,套用一位伟人的话说,可谓“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看作是人类心灵的甘泉。心理学研究证明,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鼓励他积极上进的原动力。事实上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获得信心,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孩子也是一样,一个孩子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父母和老师应有的肯定,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里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战争年代,许多战士都在艰苦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出一个一个奇迹,靠的就是上级夏季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鼓励!对孩子进行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惩罚,要比苛刻的惩罚更能立竿见影。比如,不要因为孩子不肯吃对身体有好处的东西而对他有所限制,拿走他的食物就可以了!

教育父母: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大多数成年人会首先想到用惩罚来处理这件事,其实如果用肯定性的态度来加强孩子不良行为举止的对立面,会更好些。因为肯定性反馈使用起来更容易些,也有趣得多。肯定性的反馈能创造孩子们的内在动力。它教孩子自律,并能促成一种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和学习氛围。例如:当你的孩子表现良好时,通过鼓励他们的方式奖励他们。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和伙伴共享某物时,告诉他们,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相互协作与共享欢乐感到自豪。当他们试图用某种否定方式引起你的注意时,不要理睬他们,在惩罚孩子时,不要当着其他的孩子的面惩罚。你可以把孩子带到一边,告诉他刚才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他将被惩罚!

给孩子重复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果

犹太父母认为:对孩子重复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果,可以使孩子很迅速的吸收知识。也是很多教育学家认为十分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孩子对被重复的“材料”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这一点是父母所希望的。父母们所要知道的是,任何事物对两三岁的孩子而言都是没有难易之分的。“儿子太难啦,还没有必要让孩子去记忆”,这完全是父母的错觉。其实对幼儿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为难而记不住的事情。“重复练习”的行为能够满足儿童特定时期的需求,也更容易让他们获得独立感和成就感。另外,驾轻就熟的工作内容也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点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

有位孩子练习钢琴,邻居家的孩子在一边倾听。后来邻居家的孩子长大后,也学了钢琴,这时候,当他学琴的时候很快就超过了其他的孩子。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对于邻居家的孩子而言,这个孩子之前天天弹奏钢琴为他过早的学习钢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耳濡目染的环境。

一个小女孩,她3岁时,每天安静地坐在屋子里的角落里玩耍,然而,她的全部精力都只是集中在一个看似单调的活动中,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在这个过程中,她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着这一个动作,将玻璃球一颗颗地放进瓶子。母亲喊了她三次,她都充耳不闻。当瓶子装满之后,她再把玻璃球倒出来,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母亲进来收起她的瓶子,她才被迫停止游戏。“妮妮,把瓶子收起来吧,看看妈妈给你买的花裙子。”小女孩被母亲抱了起来,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玻璃球。但是她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精神饱满的样子。其实,母亲只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小女孩每天都要重复这个游戏,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这种情况让母亲有些担心,而女儿却似乎对此有用不完的专注和热情。晚上,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等着母亲给她讲“床头故事”。母亲准备给妮妮讲一个新故事,但是她非要听《金色的屋子》。母亲有些吃惊,这个故事女儿已经听了十多遍了,虽然她还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已经熟悉到可以背诵了,“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妮妮的母亲想:重复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女儿是不是患上了“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