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前,曾嘱自己死后用长史杨仪代行职权,并对魏延可能发生的叛逆作了准备。费至魏延幕下,屏退左右。告说: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延说: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说: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说: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说:丞相遗令,教且暂退,不可有违。延怒说: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说:将军之言虽是,然不可轻动,令敌人耻笑。待吾往见杨仪,以利害说之,令彼将兵权让与将军,何如?延依其言。
辞延出营,急到大寨见杨仪,具述魏延之语。仪说:丞相临终,曾密嘱我说:‘魏延必有异志。’今我以兵符往,实欲探其心耳。今果应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约断后可也。于是杨仪领兵扶柩先行,令姜维断后;依诸葛亮遗令,徐徐而退。魏延在寨中,不见费来回覆,心中疑惑,乃令马岱引十数骑往探消息。回报说:后军乃姜维总督,前军大半退入谷中去了。延大怒说:竖儒安敢欺我!我必杀之!因顾谓岱说:公肯相助否岱说:某亦素恨杨仪,今愿助将军攻之。延大喜,即拔寨引本部兵望南而行。
却说杨仪、姜维排成阵势,缓缓退入栈阁道口,然后更衣发丧,扬幡举哀。蜀军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蜀兵前队正回到栈阁道口,忽见前面火光冲天,喊声震地,一彪军拦路。众将大惊,急报杨仪。
却说杨仪闻报前路有兵拦截,忙令人哨探。回报说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仪大惊说:丞相在日,料此人久后必反,谁想今日果然如此!今断吾归路,当复如何?费说:此人必先捏奏天子,诬吾等造反,故烧绝栈道,阻遏归路。吾等亦当表奏天子,陈魏延反情,然后图之。姜维说:此间有一小径,名槎山,虽崎岖险峻,可以抄出栈道之后.一面写表奏闻天子,一面将人马望槎山小道进发。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自以为得计;不想杨仪、姜维星夜引兵抄到南谷之后。仪恐汉中有失,令先锋何平引三千兵先行。仪同姜维等引兵扶柩望汉中而来。
且说何平引兵径到南谷之后,擂鼓呐喊。哨马飞报魏延,说杨仪令先锋何平引兵自槎山小路抄来搦战。延大怒,急披挂上马,提刀引兵来迎。两阵对圆,何平出马大骂说:反贼魏延安在?延亦骂说:汝助杨仪造反,何敢骂我!平叱说: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乃扬鞭指川兵说:汝等军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日,不曾薄待汝等,今不可助反贼,宜各回家乡,听候赏赐。众军闻言,大喊一声,散去大半。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平挺抢来迎,战不数合,平诈败而走,延随后赶来。众军弓弩齐发,延拨马而回。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延谓岱说: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相负。遂与马岱追杀何平。平引兵飞奔而去。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说:我等投魏,若何?
岱说: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延大喜,遂同马岱引兵直取南郑。姜维在南郑城上,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蜂拥而来。维急令拽起吊桥。延、岱二人大叫:早降!姜维令人请杨仪商议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仪说: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说:‘若魏延造反,临城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今当取出一看。遂出锦囊拆封看时,题说:
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维大喜说:既丞相有戒约,长史可收执。吾先引兵出城,列为阵势,公可便来。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说: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说: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说: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说:杨仪匹夫听着!若诸葛亮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说: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说: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诸葛亮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等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诸葛亮生前一直重用魏延,对于魏延这个人诸葛亮心知肚明--只可用之,不能托之。纵观魏延一生,优劣相伴,优点是能征善战;缺点是小人之心,反复无常。魏延所以在蜀军担任将军,奋勇杀敌,主要是因为魏延只服诸葛亮,诸葛亮在,魏延顺,诸葛亮死,魏延反。所以,诸葛亮不得不采取措施,给马岱一个锦囊妙计,也给杨仪、姜维一个锦囊妙计,在关键时刻,马岱出其不意地杀了魏延。混军斩将的谋略,利用了魏延的骄傲轻敌,刚愎自用的性格,在其无备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下手,将之置于死地。诸葛亮之所以能除掉魏延,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死后万般复杂的情况,将使得除此人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所以才有了多方的、周密的布署,亦可谓是一组奇计。
5.破格用人,赏罚分明
不论亲疏,以功过论赏罚,对待出类拔萃的贤人志士,破格录用之。这样,人才能尽其用。诸葛亮用人不是看其资历长短,辈份高低,是否亲人好友、同乡同学,也不受其会阿谀奉迎、能说会道的影响,而是根据其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胆识、才能,以及功勋大小,给予官职。
诸葛亮先后提拔庞统和蒋琬,是破格用人的典型例子。庞统和蒋琬两人原都是小县官,开始都不被刘备所重用。而诸葛亮认为他俩都非百里之才,而是王佐之才,在诸葛亮的推荐或提拔下,庞统被封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列为军师中郎将;蒋琬从被任为相府东曹掾一直官至尚书令。姜维原是魏将,诸葛亮攻天水郡,其玄机屡被姜维识破,姜维还将计就计,屡败蜀军。诸葛亮对具有文武全才的姜维十分赞赏,乃用反间计,使姜维欲归不得,只好投降。诸葛亮高兴地执维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诸葛亮培养接班人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是时,姜维才27岁。诸葛亮写给蒋琬的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诸葛亮确慧眼识人,姜维后成为西蜀后期的擎天柱.
诸葛亮用人,是根据其功过来酌情赏罚,而不管其是否亲疏。故将士用命,官吏不敢怠于职守。
诸葛亮赏罚不计恩仇,有功者赏,有罪者罚。马谡违背诸葛亮军事部署致失战略要地街亭,虽然诸葛亮和他情如父子,也挥泪斩之。蒋琬曾加以劝阻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惜乎?诸葛亮流涕而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诸葛亮也因其用人不当而自责,上表奏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费等勤攻吾之缺,责吾之短。魏降将王平是守街亭的副将,他反对马谡的错误指挥,且坚守阵地有功,被加拜参军,从稗将军进位为讨寇将军,封亭侯。刘巴与诸葛亮有宿怨,诸葛亮认为刘巴是个人才,数称荐于刘备,乃得重用,位至尚书。董恢出使东吴,能正确回答孙权提出的难题,显示其见识卓越,回蜀未及三天,诸葛亮便调他到相府,不久提升为巴郡太守。诸葛亮处分下属,用心甚平,且谁有罪处分谁,决不株连家族,故受罚者多无怨言。对李严父子的处理就堪称典型,这在前面已经提及。所以,诸葛亮无论是奖是罚,最后都达到了使各级部属更加发奋的作用。若是论具体的奖惩办法,其间不乏智谋,但其通向的最终目标,却是智者的审视和自定。
6.攻心为上,以德服人
驾驭贤才,为我所用,必须要以德服人,使其对己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为己效命。攻破所用之人心中堡垒,解除其心中全部芥蒂,是用人之关键所在。
诸葛亮的攻心术多为阳谋,而非阴谋。他向来以德服人,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七擒孟获。诸葛亮南征时,考虑到南夷未曾教化,以武力击败,未见得服气,不能取蜀汉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于是选择以德服之的策略。当他知道孟获在南夷中威望很高,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人所敬服。诸葛亮就谋求活捉他。用的正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谋略。
诸葛亮第一次俘虏孟获后,就让他参观自己的军营,问道: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说:以前不了解你军队的虚实,所以吃了败仗。今天看了你的阵法,如果仅仅如此,那一定是很容易战胜的。诸葛亮就把他放了,让他再来战。如此这般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当最后一次还要放孟获时,孟获却不肯离去,并说:诸葛丞相,你真是有上天的神威呀!我们南边的人再也不反蜀了。
随后,诸葛亮让孟获等少数民族首领在蜀汉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作为南方的实际领袖,使南方出现了长时期的安定局面,为其最后北伐曹魏奠定了安定的后方基础。这当然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的出色表现,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用人艺术之精妙。
诸葛亮北驻汉中,准备北伐,为使后方安宁,想选一个文武兼备于身的人,来作相府长史,即相当于相府的秘书长。诸葛亮考虑要用张裔,就征求杨洪的意见。杨洪就说:张裔天资明察,是长史这个职务的合适人选,但其性不公平,心胸不够宽,恐怕不能专任于长史之职。不如留向朗为长史。诸葛亮就听从了杨洪的建议。任向朗为长史,让张裔为向朗的副手。
在此之前,张裔的儿子在杨洪的手下作小官,因有小过失而受到杨洪的处罚,张裔以此怨恨杨洪。这次,杨洪又阻拦张裔作长史,张裔就怀疑杨洪的动机不纯,诸葛亮知道这事后,认为杨洪说张裔性不公平,心胸不宽的这个评价是正确的。就给张裔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对他加以教育。张裔收到信之后很为感动。知道自己确有性不公平,心胸不宽的弱点,从此以后就注意改正。后来向朗去世之后,诸葛就任用他为长史,张裔在长史的任上很有作为。
这正体现了诸葛亮用人的特点:用人,同时也教育人,使所有的人都能以公心行事,而不要以私意坏事或扰事。
还有一件事足见诸葛亮用人的这一特点。
刘巴是蜀汉的重要谋士,连诸葛亮自己也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刘巴。有一次张飞到刘巴那里去借宿,刘巴因瞧不起张飞这样的粗鲁武人,张飞来了后,一句话也不与张飞说,张飞很是愤怒。诸葛亮知道后就给刘巴写信说:张飞虽然是个实足的武人,但内心却很敬慕你。我们所共同侍奉的刘备现在正招纳天下文武之才,以图大事。足下虽然志趣高亮,但也不能自恃傲慢以待天下俊才。刘巴收信后,为诸葛亮的胸怀所服。
诸葛亮用人处人,大多如此。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的用人方法,使诸葛亮主政的蜀汉,虽然天时、地利都没有什么优势,但却创造了人和的良好的氛围。
7.考绩责实,量才授职
一个官员是应升还是应降,主要是考核他的才能与政绩,要作到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就更不必说大善、大功了。诸葛亮用人,注重考绩责实,在实际工作中选拔录用人才。
诸葛亮说:优秀的将领处理政务,总是让别人推荐人才,而不是自己随意提拔,总是按照法令规定来衡量一个人功劳的大小,而不是以一己之心来猜度。只有这样才能作到贤能之士不被遮蔽,无能之辈也不能蒙混过关,沽名钓誉的人不会得到提拔重用。
所以诸葛亮把考核一个人的业绩,根据为政业绩的大小来判断是提拔还是贬黜,作为一条重要的治国方略。他在其《便宜十六策》中说:考核和贬黜的政策,就是要提拔贤能,贬黜顽劣。贤明之士举于上位,公平之心要昭示于天下,要让四海之内的人都知道,不敢有所遗漏。要进用贤能,退去贪懦,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众贤云集,这样才能劝善黜恶。
诸葛亮量才授职,考绩责实,使许多贤能之士得以破格重用。
蒋琬是零陵人。最初只是广都的一个县令,以无为之术治理县政,而且爱喝酒,动辄沉醉。
刘备很恼怒,就想给蒋琬治罪。诸葛亮对刘备说:蒋琬这人是安社稷的大才,治理一个小县对他不合适。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请主公多考虑。刘备很相信诸葛亮的识人慧眼,便不加罪于蒋琬。刘备称帝,诸葛任丞相时,便提拔蒋琬为东曹掾,后又代张裔为相府长史,诸葛亮北伐时,他于后方能调动各方面力量,使前方足食足兵。诸葛亮临死前,安排蒋琬作了丞相的继任者。
杨洪原为建为太守李严手下一个地位很低的功曹,诸葛亮发现他很有远见卓识,便越级提拔他为蜀郡太守,成了李严的同级。后来又发现杨洪手下的书佐何祗很有进取精神,便破格提拔他为广汉太守,又成了杨洪的同级。再如张嶷,家境贫寒,且放荡无礼,但见识深广,屡建奇功,诸葛亮就提拔任命他为越西太守。王平本是士卒出身,而且手不能书,但遵履法度,有实战经验。街亭战役中,他身为裨将军,坚决反对马谡弃城不守的错误主张。
街亭失守后,其他部队都崩乱,只有他所领的军队保持稳定,严阵以待,并立即率其部千余人收容败军,从容撤退。战后诸葛亮分清功过,公平处置,一面挥泪斩马谡,一面加封王平为参军。后又有功,进位讨寇将军,诸葛亮于五丈原死后,蜀军退还,途中魏延作乱,在王平的策谋下,一战而斩魏延。
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来擢用官员,是诸葛亮一生用人的特点,因此很少有用人方面的失误。这也体现了他一生处事谨慎的特点。
诸葛亮除了从文官中选拔得力的经世之才外,还注意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魏国降将姜维,文武双全,通晓兵法,且又心存复汉的愿望。诸葛亮经几次与他深谈,看他举止不凡,机敏过人,是忠贞可托之士,就向后主刘禅推荐,拜姜维为奉义将军,封为阳亭候。这时姜维才二十七岁,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同样年轻。经诸葛亮的精心培养,姜维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8.导之以礼,制之以财
驾驭各级官吏,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兴起良好的道德风气,做出好的榜样,导之以礼,节之以财,促其自觉,各司其职。
法正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有人告诸葛亮说:孝直太横,宜稍斥之。诸葛亮说:昔王会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因竟不问。法正闻之,亦自敛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