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住处。哪个地方的水草丰富,他们便到哪里居住,看到有利时机,便南下侵犯中原。如果没有充分的力量便逃向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山脉与广阔的沙漠地带,有很强的自卫能力。饥饿时,就捕杀野兽,喝兽乳;寒冷时,用兽皮缝制衣服,每天都在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作为每天必行之事。这样的民族,既不能受到道德的感化,也不会因战争而屈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的理由有三条:一,汉朝的士兵是一边耕种,一边作战,所以很疲劳、胆怯,而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射猎为生,过着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是难以战胜他们的。二,汉军是以步兵为主,每天只能行走百里,而北方少数民族擅长骑马作战,每天行程是汉军的几倍,汉军追击北狄时,要携带很多粮食、军饷与铠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只需用马匹运输这些军需物资,敌我运输方式不同,相互追击的速度也有很大差距。三,汉朝是徒步作战为主,北狄是以轻骑作战为主,双方抢夺最好的地势时,骑兵必然快于步兵,速度差异很大。因此对待北狄,不能用战争的方式,只好守卫自己的边疆,所以派遣将士戍守边疆,要选拔贤能的人作为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屯田种粮,充实仓库,设置烽火台NB327望、观察敌情,遇到北狄虚弱时便乘机而入,等到他们势力衰竭时便可以一击成功。如此,就不需要动用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能使敌人自取灭亡,也不能因北狄入侵边疆所造成的紧张局势,而松缓了军事防备。
6.五蠹不除,国无宁日《将苑 逐恶第二》。
[原文]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说,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说,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说,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说,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说,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译文]治军与治国之中,都有五种祸害存在:一是结党营私,搞小帮派,诋毁、排挤有才德的人;二是在服装上奢侈,标新立异,穿戴与众不同的衣帽、服饰,虚荣心极强;三是不合实际地夸大,蛊惑人民,制造谣言,信神信鬼;四是好搬弄是非,为私利而兴师动众;五是计较自己的得失,并且暗中勾结敌人。对所说的这五种奸诈虚伪、道德败坏的小人,只能疏远,千万不可亲近。
7.赏以兴功,罚以禁奸《便宜十六策 赏罚第十》。
[原文]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以国之五危也。赏罚不明,教令有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功,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疏,则周公有杀弟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译文]君主治理国家时,应该做到赏罚适度,赏善罚恶。奖赏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再立新功,为国家效力。惩罚的目的就是要警诫臣民不能做坏事,以便杜绝各种违法乱纪的事件发生。所以赏赐的原则应该是公平的,惩罚的标准不能不相同。当臣下与百姓都清楚地了解到君主赏赐的原因时,也就明白死的价值,有了行动的准则。当臣下与百姓都知道了君主惩罚的施行范围,也就能抑制自己的行为,杜绝邪恶。所以在奖赏惩罚的问题中,奖赏的对象不能没有战功政绩的人;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冤枉好人,更不能乱施滥用。虚设赏赐就会使有功绩的人心生怨恨,滥施惩罚就会使贤人志士心怀不满。所以《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位国君在赏赐天下名人奇士时,因分配不均,由一杯羊汤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楚王因听信奸人的谗言,赏罚不当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在赏罚之中,将帅对部下操持着生杀大权,如乱用,使好人蒙冤而死,坏人受到包庇纵容,免受惩罚。喜怒无常,乱发脾气,赏罚不公,没有制定制度做依据,假公济私,这些都是危害国家的五种祸患。作为统治者,如果赏罚不明,人民就不遵从国家的各项法令,杀死可以赦免的人,就会使恶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坏德乱法的事件就会屡见不鲜,从而使犯死罪的人得以逃脱,士兵就会逃跑离散,众亲也就会叛离;喜怒无常,应有的尊严就得不到拥护也就无人愿听从指挥;赏罚的标准不明确,臣下不愿勤奋向上;管教不严,国家的法令就无人服从;将自己的私事当做公事去办理,臣民就会心生异志;不禁止各种奸邪行为,国家就不会长久;士兵四处逃散,就会势单力薄;将领应具备的威严树不起来,士兵就不会冲锋陷阵;部下不能勤奋向上,国君就没有坚强有力的辅佐;国家的法令没有人服从,则会出现难以料理的混乱局面;人们怀有二心,国家的危亡时刻就会即将到来。因此,治理国家首先要禁绝各种奸邪的人与事,教导百姓节俭以便净化社会风气,用公平、正直的准则管理各类案件,用清廉、公正的准则执行赏罚,赏罚恰当就能使百姓心悦诚服。路途中有饥饿之人,马厩里却存有肥壮之马,这就是将领不顾官兵的死活,只顾自己生存的结果,克扣军饷而自肥的恶劣表现。因此,作为国君首先应该广泛招揽各种人才,而后论功封赏,并要明确各种法令然后施以惩罚,这样就能使人心归服。部下由于有所疑虑而不敢大胆妄为,这样治理国家就能不令而行。如果赏罚不正、不公,那么忠正耿直的大臣就会无罪受死,奸邪凶恶的人就会无功受禄,甚至得到重赏、重用。在奖赏的原则下,应该是不避怨仇,所以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在惩罚的问题上是不避亲朋戚友的,因此有周公诛杀自己的弟弟匡扶正义。所以《书》上说:不偏爱,不庇护,君主的治国道路就会平坦,天下就会太平。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8.圆不失规,方不失矩《便宜十六策 治乱第十二》。[原文]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敌,纷纷扰扰,知惟其理。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译文]治理乱世的方法是:裁减冗员,精减机构,杜绝繁文缛节,清除表面形式,讲求实在内容。
如果遇事疑虑不决,必然受事物的困扰,如果对细小之事与错误不注意,不纠正,必然会酿成大祸。治理国家,如不遵循三纲六纪,国家必定会出现大乱。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公布国家的法律、法令,不可本末倒置,避重就轻,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依从这个法则治国,社稷可保,大业可成,功绩永久。如果军队内部混乱,纷纷扰扰,其中必定有原因。明智君主治理军队,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应首先解决主要矛盾,然后解决次要矛盾:先公布法令,然后施行惩罚;先解决目前紧要问题,然后解决长远问题;先安顿好内部,然后再处理外部事务;先正本清源,然后再解决细枝末节;先消灭主要敌人,然后再消灭次要敌人;先纠正大的过错,然后纠正小缺点;先端正自己,然后修正他人。这样,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次要方面也就会迎刃而解。法令明确了,处罚就有了依据,也就能够施行。眼前的问题处理好了,就为长远的计划打下了基础。内部安定,外敌则不敢来侵犯。根本问题解决好了,细小之处也就自然畅通。强敌被征服了,弱敌自然会归服。大的过错纠正了,小的错误自然会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然能受到人民的尊敬。这就是治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