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
6042900000027

第27章 、宽猛相济明智治蜀(6)

刘备定益州后,在赏赐诸葛亮、法正等功臣时,便有大量的蜀锦.诸葛亮后来上刘禅的议奏中,也表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见蜀锦在蜀中经济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为此还特设锦官,加以专门管理,成都因此被称为锦官城.

诸葛亮之家,设在成都附近双流县东北八里的地方,在给后主的章表中,提到他家有桑八百株,可见他对养蚕业的重视,令自己的家人也加入了生产的行列。

在他的努力下,蜀锦的生产量空前增加,据史书记载,蜀汉亡国时,库存的蜀锦及彩绢各有20万匹。

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曹操曾派人到蜀地买锦的事。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引中,也有以蜀锦作为国礼、赠送孙权的记载。可见蜀锦在当时名声之高。拥有这样的名物,对蜀汉经济发展自然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生产的发展,民得以兴,国因以强,诸葛亮的北伐一统事业才有了丰厚的人力物力资源,正所谓依人立胜耳。

10.以身作则,政通人和

诸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固然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其实也是一种治国安邦的智谋、智慧。诸葛亮在《将苑》中提出以身殉国,一意而己.这是他对为将者提出的要求,也是他的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事实上,他将这种思想扩展到对自己的全部政治生涯的根本性要求,并且将此要术扩展到他的一切僚属。欲达此目的,就必须以身作则,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人人都从事各类政治斗争,因而人人都在政坛上据有一席。

但他们并非人人都是政治家。

从政之人,或有深刻的政治思想,或有进步的政治主张,或有成功的政治实践,方无愧于政治家的称号。

上述三方面条件具备,方可称为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可称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融通儒法政治思想之长,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深邃。

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对统一、强盛、兴旺的封建国家的追求。他所要兴复的是光武中兴式的汉,而不是桓、灵、献帝式的政治昏暗、四分五裂之汉。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在三国中是最有条理的一个。

一个治国者,他所治理的国家与他同时期的其他政权相比,成绩最为突出,成效最为显著,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政治实践上最成功的吗?

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条:

第一,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措施,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

第二,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笃志躬行,在所有封建政治家中,具有最崇高的品质和最完善的人格。这种品质和人格的魅力,对蜀汉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蜀汉政治稳定,能者尽职,吏风清廉,社会安宁。

蜀汉君臣之间无猜忌。

君臣无猜是蜀汉的政治传统。早在刘备时,就对诸葛亮绝对信任,白帝托孤成为君臣信任的千古美谈。刘备死后,诸葛亮受遗诏辅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功高震主,权重招祸,这几乎是封建政坛中普遍的现象。而蜀汉却显得有些特殊,后主刘禅对诸葛亮非但不猜忌,反而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逝世后,后主刘禅很伤心,李邈上疏说: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李邈举了两个历史上的例子,说诸葛亮死了比活着好。一个是西汉宣帝诛杀霍禹之事。李邈认为,霍禹未必想造反,而宣帝也不是喜欢杀人,霍禹被杀,实在是他权力太大的缘故。另一个是春秋时申无宇的一句话:五大不在边.所谓五大,指五种权力很大的人,这种人长期在外统兵,就会威胁朝廷。李邈认为,诸葛亮也属于五大那种人。刘禅听了非常生气,便把李邈杀掉了。

刘禅不猜忌诸葛亮,固然出于对诸葛亮的信任,但这种信任的建立,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忠贞不二的结果。

诸葛亮不但用自己的忠诚取得了刘禅的信任,他所举荐的人同样没有受到刘禅的猜忌。

建兴五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临行时向刘禅上了一封语重心长、情理并重的奏表,这就是著名的《前出师表》。在表中,他告诫刘禅要自尊自律,要使忠谏言路畅通,要刑赏平明,要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在表中还举荐了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董允等,让他们主管宫中之事。又举荐了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统领营中之事。

后主刘禅听了没有呢?史籍记载,刘禅在位时,想采择美女以充后宫,董允知道后,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如今嫔妃人数已经够了,不宜再增加,始终不同意。这说明刘禅的忠谏言路并未堵塞。刘禅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而黄皓也善于逢迎献媚,会花言巧语,也使尽全身解数想取悦于刘禅。董允知道后,常常上严匡后主,下斥责黄皓。在董允监督下,黄皓畏惧,不敢为非.董允在世时,黄皓的官位最高也不过黄门丞。这说明刘禅才虽平庸,而却非昏暗之主,他是近贤者,远小人的。应当指出,有人认为蜀汉诸葛亮死后,后主即任用黄皓专权政治腐败,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董允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之副,延照九年(246年)先卒。继由号为清能的吕ㄨ代董允为尚书令。直到延照十四年(251年),吕ㄨ卒后,陈祗以侍中守尚书令,才逐渐与黄皓互为表里,以专国政。但黄皓真正独专国政,是在蜀国接近灭亡之时,即在景耀元年(258年)陈祗卒后,这在《三国志 蜀书》卷3《后主传》中讲得很清楚。

诸葛亮北伐,进驻汉中整8年,在这期间,朝中之事始终由蒋琬、董允、郭攸之等负责,诸葛亮则专力负责北伐,无后顾之忧。这说明蜀汉君臣之间彼此信任,没有猜忌。

不但蜀汉君臣之间无猜,臣与臣之间的互敬互信也蔚然成风。比如蒋琬领益州刺史,他发现费比自己能干,坚决要求把益州刺史之职让给费。结果费领益州刺史,当国功名,略与琬比。费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在任尚书令时,军国多事,公务繁猥,而他

每省读书记,举日暂观,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志.他常在吃早饭时处理政事,在此期间,他是又接待宾客,又饮食嬉戏,又与人棋枰博弈,又把政事处理得很好。后来董允代费任尚书令,也想学着费的样子,不料没过几天,就耽误了很多事。董允感叹地说:人才力相悬若此甚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董允此方,对费之才充满钦佩之情,绝无忌贤妒能小人之心。

诸葛亮作为辅政大臣,对下属也无狐疑猜测,而是充满了信任。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对待姜维。

姜维字伯约,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人。姜维本是魏国中郎官,参天水郡军事。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当时曹魏的天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在外巡视。他听说蜀军即将到来,怀疑姜维等人怀有异心,于是丢下姜维,深夜退保上(今甘肃天水市)。姜维等发觉马遵逃跑前去追时,马遵已经紧闭城门,将姜维等拒之门外。姜维欲回冀县,也不被接纳,无奈投降了诸葛亮。一般人是不敢轻易信任敌方降将的,但姜维对蜀汉的忠诚很快就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退回汉中,姜维丢下老母妻小,只身随蜀军退入汉中。后来,姜维接到母信,令求当归.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就凭这两点,诸葛亮认为姜维是值得信赖的。他对姜维的评价是: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即李邵)、季常(即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他又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说:让姜维先在汉中训练中军虎步兵。姜维敏于军事,深通兵法,又有胆量义气。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训练完毕,即遣其入宫,觐见主上。从此以后,姜维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蜀汉后期的栋梁人物。

诸葛亮的第一位继承人蒋琬,深受亮虚心纳言,开明待下风范的影响。有一次,他与杨戏论政事,戏时不应答.有人向琬说:你与戏论事,他居然不理,太不尊重你了。蒋琬回答说: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毁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监察官请治敏罪。蒋琬制止说:吾确实不如前人,不能治敏罪。监察官同意不治罪,但要追问愦愦之状为何?琬又阻止说: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来杨敏犯重罪入狱,众人以为必死,而琬却公正处理,免其重罪。这种处事公允,上下无猜的事例,在蜀汉臣僚中还可举出许多。

我们说,蜀汉政权人与人之间互敬互信,不像魏、吴中后期那样争权夺利,并不是说蜀汉政权内没有争权夺利之人。李严就是一个安身求名,追逐荣利之人。但李严不忧国事,只谋私利的卑劣行径很吃不开,与诸葛亮一起上表要求罢免李严的有刘琰、魏延、袁ND662、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雍、胡齐、阎晏、爨习、杜义、杜淇、盛勃、樊岐等22人,可见多数人都不赞成李严的行为。魏延也是一个在关键时刻闹个人意气的人。诸葛亮逝世后,蜀军从渭南撤回汉中,杨仪为诸葛亮长史,本负责军戎节度之事,便指挥军队撤回,魏延平时就看不起杨仪,听到这个消息,竟说出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的话来。他违抗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带兵先据南谷口将截杀杨仪。但魏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一下子全都离他而散,可见魏延的行为也是不得人心的。杨仪也是一个争权夺利之人。他作为刘备尚书时,蒋琬只是个尚书郎。后来虽然都做了丞相参军、长史,但杨仪每次随从诸葛亮出征,都承担了辛苦繁重的任务,诸葛亮逝世前,推荐蒋琬代替自己。诸葛亮逝世后,蒋琬任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被任为中军师,手下无兵马,只是个闲职。杨仪觉得自己资历比蒋琬深,才干比蒋琬高,很不服气,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杨仪这么一来,众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大家都不理他,杨仪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只有费前去探望安慰他,但揭发杨仪不轨之言的也是费,可见费也和他不是一条心。

李严、魏延、杨仪等人在蜀汉臣僚中算是有文武才干的,但他们争权夺利,最终众叛亲离,非常孤立,不是从另一方面说明蜀汉官员公忠仨国,淡于名利的风气吗?

蜀汉官员多恪尽职守之人。

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费二人,在治理国家方面颇有诸葛亮尽职尽责的遗风。史书上说:

蒋琬方整有威重,费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可见他们在保国治民,敬守社稷方面是尽了自己的职责的。

吕ㄨ任多处地方官,无不尽职尽责。任新都、绵竹令时,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任巴西太守时,诸葛亮因连年出兵,在向各郡征调新兵时,出现了大多不能及时向前线补充兵源的情况。而吕ㄨ能募取兵5000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任蜀郡太守时,正值诸葛亮去世。蜀郡因是国都所在,户口众多,许多逃亡的士兵冒名顶替,在户口上搞了许多花样,以逃避政府的监管。吕ㄨ到任后,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余口。后来,吕ㄨ进入朝中任尚书,又代董允为尚书令,在此期间,众事无留,门无停宾.可见吕ㄨ无论在地方还是在朝中,为官都是尽职而且称职的。

蜀汉吏风清廉。

蜀汉的清廉吏风最为突出,而且也同样是具有传统性的。刘备入蜀以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曾铸新币,甚至把帐幔上的铜钩都拿来铸钱。有人认为这是刘备日暮途穷,铸造劣币的信号。其实,这正是刘备清廉的表现。蜀国的货币重量虽轻但质量不次。蜀汉建国之初,需要大批的铜铸钱以解决财政困难,更需要大批的铜铸造兵器,以满足战争需要。刘备以帐钩铜铸钱,乃是他生活约俭的表现。

如果说刘备的生活俭约是迫于建国初财政窘迫的压力,那么诸葛亮则对节俭清廉有着更自觉的认识。诸葛亮深知,他所治理的蜀汉在三国中是最小最弱的。以最小最弱的蜀国,抗衡最大最强的魏国,他的国家,他的臣僚,他的百姓要承担多么大的压力!为了不被压跨,他的国家要自强!要经济上自强!要政治上自强!要军事上自强!

经济上自强,是靠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

政治上自强,是靠一系列开明措施凝聚臣民。

军事上自强,要以经济、政治自强为坚实基础。

诸葛亮认为,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

不猜忌,不倾轧,互敬互信,可使统治集团内部和睦,上下一心,产生无穷的力量。

吏风清廉,以示与百姓同甘共苦,可使整个国家和,政权运转效力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诸葛亮以身作则,努力使蜀国的吏治清廉。在诸葛亮的示范和推动下,蜀汉的官吏清廉者居多。

南郡枝江人董和,生活简朴清约,他在刘璋手下任成都令时,就以自己的清廉影响世俗。当时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而董和到官,躬率以俭,恶身疏食,防遏愈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刘备入蜀后,董和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具有如此地位,清廉之质依旧,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曾两次与群下教令,表示对董和的追思。

巴郡南充国人张嶷,在蜀汉任州从事、都尉时,曾经得了病,而且越来越重。但他家素贫匮,没钱医病。他听说广汉太守何祗为人通达厚道,便让人抬着到了何祗处,求他助自己治病。张嶷与何祗并不熟识,但何祗并未因关系生疏将他拒之门外,而是倾财医疗,数年除愈.一个州从事、都慰(东汉为高级武官)有病竟无钱自医,要靠别人帮助,可见其清苦至极。

诸葛亮亲自选拔的接班人费,在诸葛亮逝世后,官做到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

蒋琬卒后,他实际上掌握蜀汉军政大权。费虽官位显赫,却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颇有诸葛亮的风范。

姜维在生活上也很廉洁。蜀国的正曾这样评价他: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NFA64,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邓芝任将军20多年来,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尚书令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吕ㄨ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这些文献记载,实录了蜀汉政权中一个个清廉官吏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