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22岁以后该做什么
6033000000018

第18章 增强学习力,提升竞争力(2)

22岁以后,男人不要把书本甩在身后,而应更多地接触书本,找自己感兴趣的书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书读,每天多读一点书,即使不能成为伟大的人,也能成为博学的人。爱好读书不是天生的,阅读的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传统、时局、教育、职业、兴趣或其他原因的影响。所以爱书之人总是一次次地沉迷在不同的领域,并把各种互不相关的知识糅合到自己的思想当中——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知识却在悄悄地改变你的方式。

每天多读一点书,但是读书不能永远局限于一个领域。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融会贯通”,进而转化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要做到博览群书,那样,你就会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读书还要掌握方法,有的书泛读即可,有的书则需要精读。凡是时尚而肤浅的书籍不可不读,不可深读,更不可多读。凡是伟大而隽永的作品必须多读、深读、精读,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以便随时查阅。

一位哈佛校长曾说:“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通过读书,随着你知识的丰富,你的修养素质和能力都会有全面的提升,三日不见,就会令人刮目相看,二十年后,你将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22UP成长宣言

渴望成功的年轻男人,首先要让自己不断进步,要进步就要坚持每天多读一点书。准备几本书放在自己的床头,或是放在办公桌上,成功就在日常的点滴积累中。

多读多看是成功的关键

学无止境,知无竭源,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所以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更有效率地利用我们的生命,养成多读多看的习惯,随时随地汲取知识。

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要做好学问充实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把空闲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而不是喝酒玩乐上,在书籍中寻找乐趣。

唐朝有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他成名后,有很多人前来求经,问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读书。他淡定地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雨天阴天是临时的空余时间。我就是把这‘三余’给充分利用起来,才有了很多时间去读书,才拥有了今天的学识!”

别人喝咖啡的时候,鲁迅在写作;夜深人静,别人在枕上做着“黄粱美梦”的时候,******却在读书学习。

善于利用时间学习的人,更容易取得非凡的成就!

生活中处处皆学问,22岁以后的年轻人,要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这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牛顿就是一个有心人,24岁那年,他从苹果落地这种平常小事中联想到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结果,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当时的许多疑难问题,而且对后来的科学发展,甚至对现代的天体物理和宇宙航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要养成多读多看的习惯,就要学会坚持,不但要学会在心情愉悦时学习,更要学会在逆境和挫折中学习,这样才能建立起多读多看的习惯,时时刻刻提高自己。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少年时家里很穷,还经常受疾病的折磨。18岁那年,经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兼做其他杂务。

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特别勤快,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一做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给拖垮了。医生对他的疾病做出的诊断是:无法救治。

但是死神没有成功,华罗庚死里逃生,又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变得僵硬,成了终身残疾,他为此饱受折磨。

一瘸一拐的华罗庚又去金坛中学工作了,做的还是以前的勤杂工。勤杂工是特别辛苦劳累的,每天都需要跑来跑去,更何况此时的华罗庚左腿残疾。一天工作下来,他的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学习,咬咬牙继续坚持学习,也许只有沉浸在数学王国中他才能忘记病痛的折磨,只有在数学的钻研中他才能获得快乐,对数学的钻研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他能够坚持学习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摘取数学王冠。

由于他不懈的努力,终于,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这篇文章引起了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的重视,他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任教。时年,华罗庚才刚刚20岁。

从此华罗庚如龙入大海,一发不可收拾,在数学的钻研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最终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功在于他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坚持学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要敢于挑战自己,在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不放弃,坚持学习,做一个男子汉!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没有恒心的人是很难获得大学问的。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自始至终坚持这个良好的习惯。

李时珍24岁那年开始学医,为了写出《本草纲目》,他“穷搜博采”,“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不但读了八百余种近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李时珍不满足于“多读”,他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所以他决定“多看”。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李时珍耗时27年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共52卷,分16部、60类。书****收录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另有374种是李时珍所新增的。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成功并非遥不可及的,同时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我们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事情的人,势必会得到成功的青睐。

22UP成长宣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还很长,只有不断读书求索才能提升自我!多读多看,每天坚持,每天都会收获新知识,如此日积月累,你的学识和经验就会形成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了这笔财富,要取得成功就会容易很多。

永不知足,才能不断进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倘能生存,我还是要学的。”所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有一位自以为是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读书很多,整天炫耀。

有一天,他甚至在德高望重的教授面前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教授没有理会,一边默默地听他天南地北的一通乱说,一边为他倒茶水,一会儿茶杯里就倒满了茶水,可是教授还在继续往里倒,茶水不断溢出来,大学生连忙说:“教授别倒了,茶水都溢出来了。”

教授说:“你也会认识到这一点啊,其实,现在的你,就和这只茶杯一样。”

大学生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教授继续说道:“如果你以为自己脑子里已经装满了学问,那我再跟你讲什么,你也装不进去了!茶杯是装满了茶水才溢出来的,你呢?你学够知识了吗?”

大学生心里很惭愧,他明白教授的良苦用心,感慨地说:“茶杯精美的价值在于它是空心,才可以装得下茶水。茶杯精美的瓷釉和图案都是次要的。”

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才是最肤浅的人,也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很难再学进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让自己取得进步了,久而久之,他仍在原地踏步,在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前会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最后只有被淘汰,变成一个十足的失败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专家、外科医学教育家裘法祖是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他可谓是学富五车,他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裘法祖在医学上从不知足,苦学不辍,努力钻研,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主持编写医学教材40余本,被认为是外科全才。

在斯坦福大学内,一个学生问教授:“我的知识达到哪种地步才能拥有学位?”这位教授说:“当你感觉自己无所不知时你能得到学士学位,当你感觉自己只比其他人多知道一点时你能得到硕士学位,当你认为自己同其他人一样一无所知时,你就能得到博士学位。”越是学问高深的人越是不知足,而那些初学者却总是自满自足,就像跳梁小丑一样的肤浅可笑。

满足会让人不求上进,满足会让人失去上进心。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上进心,就等于一辆汽车失去了动力,没了动力的汽车当然是不会前进的,即使是世界上功能最卓越的汽车,不开在前进的路上也是废铁一堆!学习失去了动力,当然也会停滞不前了。

满足还是失败的开始。学习时,如果有的人满足了,那他就会停滞不前,但当你停滞不前时,其他人却仍在继续前进,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会被越抛越远,你的学习生涯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所以说,当你满足时,也就注定了你失败的命运。

22UP成长宣言

日本的直销大王岛熏说:“我向来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满足,成功永远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二十几岁的男人,一定要将此话牢记在心。人生的青年时期学识还很有限,即使成功了,也只不过是又站在另一个起跑线上,每天都向前冲。

拓展知识,扩大发展空间

没有丰富知识积累的事业是不完整的事业。对于准备大干一番的年轻人而言,拓展知识,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当务之急。

22岁以后的男人,面临择业就业,如果从拓展事业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工作、对待工作,那你在事业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而要从根本上拓展事业,取得成功,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就是很多人在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之后选择读书充电的原因。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就像从狭小的岛上走上了大陆,视野会开阔得多。反之,如果满足于现状,知识就会越来越少,就如同你走进一个山洞,最后你看到的天空也会越来越少。

有一位园艺知识很丰富的教授,由于他的精心照看,他的花园总是显得井井有条。一天,教授来到他的花园里,看到春意盎然的景色,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邻居家的花园是由一个经验丰富的花匠管理的,紧挨着教授的花园。

花匠看到了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教授,就张口问道:“教授,您为什么那么开心,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可以讲出来让我也听听吗?”

教授回答说:“当然可以,我是对我的花园感到满意,看到满园的春色和生机勃勃的花草,就忍不住开心地笑了!”

这时花匠满脸的愁苦之色,教授看到了,不禁问道:“你怎么了?难道你觉得我的花园不够漂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