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管理你的老板
6030700000009

第9章 别说“我不知道”

如果你是老板,面对一个总对你说“我不知道”的员工,你会不会抓狂?

当老板问员工问题的时候,如果问题是他的本职工作,无论如何都不能回答“我不知道”,哪怕问题的解决是需要请教别人的。

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对每一个环节有所把握,至少也该去弄明白才能对老板交代。只有一种情况是老板只让你做这件事,而不希望你知道原委的,你按照指示做了就不要多问什么了。

如果一件事情,你机械地按照老板的意思做了,但是老板询问深层次问题的时候,你不知道答案,就应该先反省自身,为什么不问清楚原委?

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是为什么?是自己太愚蠢,别人懒得费劲跟你讲为什么,所以直接跟你讲怎么做?还是自己一贯太消极,根本不去记原委,以至于别人交代你做事情不讲为什么都习惯了,更或者是你的工作态度真的有问题,太没有责任心?

回答“我不知道”的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极度地没有责任心。自己做过的事情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不去问,让老板无法放心。

给大家讲个故事:哈佛大学博士沃伦·哈特葛伦是世界著名的动物学家,尤其研究南非树蛙有着无人比肩的造诣。

他在年轻时不过是一个挖沙工人而已。大多数的挖沙工人现在还是在挖沙,即便不挖沙也可能在挖别的什么,可长年累月的劳作使他萌发了必须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欲望——他想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

按照他所受到的教育,本来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但在辛苦的挖沙工作之余,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研究南非树蛙的专项上。他每天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并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伤病的药物,从而一举成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成功后的沃伦·哈特葛伦认识了一个每天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问这个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沃伦·哈特葛伦诚恳地对他说:“如果你想知道,只要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五年内你就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这个年轻人对南非树蛙没有兴趣,但他却记住了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指引人成功的人生哲理。这位年轻人开始像博士一样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专项上,后来成为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

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觉知、不思考、不学习。

很多人常常陷于工作的本身而模糊了焦点,他们拘泥于自己惯常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不去思考,也不去总结,就像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虽然轰轰隆隆地运转着,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的在哪里。

沈东工作三年,一直没什么起色。

有一天,老板开会说,希望所有的职员本周内把工作重点侧向于“周末经济”这一部分,做一下市场调研。沈东却没有这样的意识,老板说话的时候他也没有注意去听。

没想到,老板提问了,让沈东谈一下想法。

沈东站起来就做了个常规的工作汇报。

老板想听的是他对于“周末经济”的看法,于是,忍不住打断了沈东的报告,不客气地说:“这些事情会后单独再来找我。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周末经济’的看法,觉得有什么困难没有?谈谈你对这个专题的想法吧。”

显然,沈东毫无准备,只能回答“没有想法”。

老板的脸当时就黑了,批评他作为老员工,不能和公司保持同步的思考。

事实上,想比做往往更重要。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你才会做对,做得更好。没有哪个老板会喜欢那种搞不清状况瞎忙活的员工。

你要在平时就多做准备,多思考,当老板提问的时候,把老板的提问当作一种机会,能回答的就回答,回答不了的就去查资料或者去请教其他的人,这样,你就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进步。慢慢地,你对工作的情况越来越了解,你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你也就开始成熟了。

我工作五年了,在公司里也算是老红人了。

新来的员工都很尊重我,心情不好也会向我倾诉。小绿最近就很郁闷,她是个很热情的女孩,她告诉我,有一天她和老板一起坐电梯,电梯里老板突然问小绿今年某个品牌的流行款。

小绿很吃惊,不明白老板为什么问这个,于是她摇了摇头,告诉老板:“不知道。”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这几天,小绿慢慢地发现老板对自己的态度有了变化,不仅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表示看好,有时在走廊上见了面,小绿跟他打招呼,老板也没有什么表情,甚至形同陌路。

开始的时候小绿找不到原因,后来想了想,小绿知道了是自己那个“不知道”扫了老板的兴。

找到我的时候,小绿还非常委屈地说:“至于这样吗?别说是个工作之外的问题,即使是个工作中的问题,作为一个参加工作才几个月的新手,不知道的问题也挺多的,这很正常,为什么老把这种事挂在心上?”

听完她的话,看到这个一脸茫然的女孩,一向低调的我只能点拨她:“老板听完员工说‘不知道’三个字的时候,会这样判断这种反馈回来的信息:一、此事与我无关;二、我对此事不感兴趣!老板面对员工的这种态度,肯定会不满的。”

听完我的话,小绿点点头,又真诚地问我应该怎么做。

我还是把我当初的做法讲给她听:少说“不知道”。面对老板的提问,回答不出来,有时候很难免,但是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更要表明自己积极和主动的态度。这时,用“好,我马上去查一查!”或者“我马上去问一问”,取代“我不知道”就能够让老板满意。

话语权有时候是老板身份的象征,代表着老板对一件事物的决定权。所以当老板说话的时候不要抢话,员工最好聆听。

如果有人偏偏把持不住,抢了老板的话,让老板遭遇尴尬,会被别人看作不成熟,被冷眼相看。

李勤是个刚进公司的职员,一次老板开会,正好负责记录的人有点小状况,于是这次开会李勤就负责帮忙记录。

一切都收拾好了之后,老板和十几个客户坐下来,李勤开始记录,老板说话的时候,大家静静地听,不出声息,当老板谈到公司里的某个业务员,最年轻却能够一个月签三份合同的时候,李勤突然按捺不住,冒出一句话:“这个业务员还不是最年轻的,还有一个新来的××最年轻。”

老板的话被打断了,当时全场没有一点声音,空气都“凝固”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李勤,老板坐在那儿脸色通红。李勤知道自己惹了祸,只好愣在那低着头,那种尴尬难以形容,足足过了十多分钟,老板才重新说话。

后来会议结束后,一个很善良的老员工过来开导李勤:“有的事情要学会观察,不要什么事都等着别人教,当你在公司没有大业绩的时候,就要好好听老板说话。”

这一次给李勤上了重要的一课。很实际地说,老板给你面子让你见世面,你也别忘了给他留面子,请注意自己的身份与分寸。不明情况的时候,一定要闭紧嘴巴,即使自己的立意再正确,也不要急于表现自我。

这是基本的礼节,在和老板的接触中,我们必须知道一些不可冒犯的职场礼节。虽然,职场并不等同于社交场,人与人之间相处无须处处步步为营,但是有些行为、言辞还是需要讲“礼”,否则不仅仅失礼,而且很可能为你的前途和职场生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使没有给你带来什么灾难,但是如果被人当成不懂事的人,恐怕对于你的事业也是一种负面影响。

拿抢话来说,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不仅有失职业水准,更会形成以下的两大危害:第一,造成尴尬,容易冷场。正在有序进行,突然被打断,领导尴尬,大家尴尬,抢话者也难堪狼狈。第二,容易转移注意力,于事无补。当大家集中精力时,成为冒出来的杂音,会被视为笑柄,有时让人哭笑不得。如果老板认为这是对自己威严的挑衅,那么情况就更危险了。

所以,说话不必急,如果你要说的事情很重要,你也完全可以等别人把话讲完,再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别人先说到,也不必担心还没有发表意见,会议就结束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把握住火候,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

除了不抢话,怎样才会让老板更满意?不妨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第一,表现出耐心倾听的样子。

一个人讲话和发表言论、意见、观点的时候,听众都在认真地聆听,那么任何一个发言的人一定会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众所周知,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往往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板的讲话,其实是一种信号,它会帮助你透彻理解老板的心声或言下之意,也就更有助于你在后续的工作中如何把握老板的期望,把握公司的方向,它更像是一艘帆船的帆。

第二,如果有机会和老板聊天,要把老板的重点要求以及对公司的发展、规划、目标、期望等即时记录,并要学会整理、分析、落实、执行。

请你相信,当有一天,你的老板发现某次无意间和你聊起的愿望被你记住,或者被有心的你实现了的时候,他一定会非常惊喜和惊讶你的细心和能力,无形之间就会增加对你的好感。

想到抢话,我永远记得有一次抢话给我带来的巨大尴尬。它足以让我永远远离这个毛病。

我所在的公司是外企,我们部门同事经常凑在一起吃饭。大家很熟,很随意。有一次老板(一位老美)要和我们一起吃饭。我们很开心,气氛很不错。

大家落座后,老板让我们点菜,只见我一个同事看都没看菜单,就喊:“香菇油菜。”我一听就笑得不行,我大声说:“老板请吃饭,请你点个有品位的菜好吗?”

同事一听,就愣住了,不过她反应挺快的,她赶紧说:“香菇油菜就是很有品位的菜!”

我还是没放弃,接着说:“你见过谁在星级酒店里,把这个菜当宝儿的?”

说完这句话,本以为大家会跟着我一起起哄,但是没人理睬我,而且还表现出对我很冷漠的样子。终于还是老板打破了沉默:“大家各自点自己喜欢吃的吧,点什么都没关系。”

在这么诡异的气氛中,我忐忑地吃了一顿饭。

没想到,刚吃完饭,老板一走,同事就红着眼指责我:“你怎么这样,轮到你说话了吗,你抢什么话呀?”

我说:“我没怎么呀?”

同事说:“香菇油菜是老美(也就是我们老板)特喜欢的一道中国菜,他经常点这个菜,你干吗说吃这个菜就没品位!”

听完这句话,我感觉冷汗嗖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