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日记43:随喜功德
60083600000004

第4章 好因好缘

不经意的一句轻浮话,有时会自毁前程;

轻率的做事态度,有时会自我失落。

故要检点自己的身口意,

以免破坏一些好因好缘。

1996年

9月1日—9月15日

精华语录

我一生常常感到很富有,非指物质上看得见的金银财宝,而是我不买、不用、不想、不要,所以我很富有。

知惭愧、知苦恼比什么都重要,能如此即使什么都不会,但也能安住。

人不能解脱自在,是因为有名利枷锁在束缚我们,有烦恼忧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扰我们。

放下荣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个过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并不适宜,不用时,还是该把它放下。

赞美的话,要适如其分,不要太夸张。

“随缘”是有原则的,是因缘和合的,并不是坏的也是好的,不对也是对的,而是要随顺真理,不模糊立场,不改变真心。

求财不如勤俭,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随分,求助不如结缘,求福不如修身。

“无常”,并不可怕,因无常才会进步,因无常才能改变不好成为好的,因无常生命才有希望。

以仁慈给人欢喜、给人安乐的心最美。

对人最忌讳用成见来处理事情。

“学习”要眼看口问、心用耳听、手写脚行、意勤念明。

谦虚是美德,但谦虚要有尊严、有立场,而非卑贱,对人要有礼貌尊敬但不失自尊,这样的谦虚才是适当的谦虚。

九月 一日 星期日

这几天,佛光山丛林学院正在新生训练,今特拨空和这些入山门的学子见面开示——

“因求真理登净域,为求佛法入宝山。”进佛学院求学,如同进医院看病一样,佛法是治疗心理病的最佳良方。

人生活在家庭中、社会上,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的一切外境,给我们的污染很深。佛教学院治疗人的心病有一套方法,但也要看你的病是否相应?就如同医院是治病而非救命,同样的佛也是度有缘之人,故自己本身是否有佛缘,也很重要。

学院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有时会以不讲理来对治,是因过去说的“理由”太多了;有时以不给情面来对治,因过去情分太多了;有时以怒目金刚来训示,事实上是对你大慈悲;让你受委屈学忍耐,实在是在训练你的大力量。

社会上有不少的人,时常看医生,但是对医生所开的药方,却经常往口袋放,根本就不入口。这种光看医生而不吃药,毛病怎么会好?同样的不接受教导,如何改过?

如何清楚认识自己的“病”在哪里?通常我们两眼所见,皆是看到别人的错误;两耳所听,皆是听到别人的是非。在学院里求法,一定要虚心,一定要明理,那么福德因缘必定会助长我们成功;反之,虽然很聪明能干,但为人不发心,不知惭愧,不知感恩者,则是心中无宝藏的人,非常可惜。

初入山来学道,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一、想家不想道:过去有道者,是人在红尘,心在佛道;现在很多人是人在山上,心在俗家,也就是人在山林,心在社会世俗。学道最放不下的不外是俗家的亲情,这对修道而言,是很大的考验。

一个人的杂念如果太多,就如同茶杯内装满妄想杂念的水,佛法清净的法水也就倒不进去。入佛门来,过去的邪知邪见不除,清净的水一样会污浊。所以如何治疗自己的毛病,老师、同学的助力,只有一半功效,主要实践还是要靠自己来完成。

二、诉苦不说好:在新生训练这段日子,有不少学生写信回家时,会赞美学院暮鼓晨钟的规律生活;但是,也有少部分人,会埋怨学院早起、专制的生活方式,若是这样想,这样写,这样的诉苦,那实在是太对不起佛法,对不起学院的老师;让父母因而为你挂念担心,更不是孝顺的举止。

要用感恩的心来想,佛光山非我建,佛学院非我创,老师也不是我请的,而我却能在此就读,且作息中老师也时常跟随在旁指导爱护,如此慈悲的举止关照,怎能不知感念,还要让贪嗔痴来伤害老师?古人每收到家书都非常珍贵,故有“家书抵万金”之词,所以,家书不宜讲苦恼事,有病的众生,写家书才会是满纸的烦恼事。要如何治疗?完全在是否有智慧的一念之间。

三、情绪不稳定:一个人若没有力量或没有自信,就很容易引起情绪。情绪一来就会板起脸孔,读不下书、笑不出来或不想讲话等。在修道上,人不要生活在喜怒无常的不正见情绪里,要时常观照自己的毛病缺点所在。“情绪”也是一种病,会扰乱我们的心思,让妄想纷飞不能用功办道。所以情绪来时,要靠自知、自动、自发、自强等力量来突破。

情绪危害很大,板着面孔时,朋友、师长、同学都不敢接近,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人缘朋友。情绪一来,好话就听不进去,好事就不会想发心去做,好的善知识也不会去亲近。

功课好,成绩优秀者,并不表示就是有能力的人。真正有能力的,是生活很正常的人。人成即佛成,人道不能完成,如何学习佛道?

四、无明不明理:人之所以会在生死海中流转不停,是因为“无明”,也就是因为人的贪嗔痴邪见,才会如此流转。如此一来,当然就不懂得要去广结善缘,不懂得群我之间的关系、天地间的关系、自己未来何去何从、不知要如何慈悲待人、不知要学习巧妙、不知要联络往来。无明是所有毛病的病根所在。

无明就会不明善恶、不讲好坏、胡思乱想、颠倒是非,扰乱六根,让我们不该看而看,就会看出烦恼;不该听而听,就会听出烦恼;不该说而说,就会说出烦恼;不该想而想,就会想出烦恼。无明就是不明理,所以有句话说:“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无明人讲话。”一个人若到了不讲理时,好话、善言、佛法就一点也派不上用场。为人在大体上要懂得人我相处之道,做个明理的人。

我一生没有什么专长,也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但我有一个长处,就是:很明理。由于明理,所以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道理,而明白人我相处之道,明白缘生缘灭,明白佛法般若,明白有佛法就有办法。明白这些道理,是我一生享用不了的财富。

若用情绪来看人,来听话,来做事,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佛法是重视当下:我明白,我懂了。希望各位同学千里迢迢来此求学,不要忘了:要想道、要说好;要正常、要明理。

九月 二日 星期一

上午,应宗长心定之请,出席每月一次的宗务委员会。佛光山的行政,我早已不过问,但基于徒众对我的一份尊敬,我也提供一些看法——

会议时,不要老提过去的历史,或已成为事实的事,重点在今后发展方案及如何解决问题。

人与人相处,在工作上要先沟通好,才能互相配合。但沟通不可以用成见、用情绪。成见犹如杯子里装满了水,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议,就再也装不进去了;内心先有了设限,就不懂得去接受更好的东西了。

沟通非光是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要别人来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是要开诚布公的将自己的意思表达,让别人了解,并且聆听别人的意见,双向交流。

沟通后,自己满意而对方不欢喜;或对方愿意,自己不能接受,都不是好结果。最好的沟通是,不仅让工作顺利进行,且彼此也能皆大欢喜。

人心在于有所得。其实真正的所得,不一定在有形的上面,如做领导者能得人心,做长官的获得属下的拥戴。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与人接触,一定要谦恭有礼,这是拉近彼此关系的最好方法。

身为领导者的条件,是让属下思想自由,敢说敢做;让跟随的属下,生活得很自在;不压抑属下,且不断协助属下进修学习;让属下生活有保障,无恐怖忧愁。也就是说,好的主管或领导者,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爱,令人喜爱不如令人赞美,令人赞美不如令人尊敬,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怀念。

最高的做事方法,是不令而行。遇有纠纷情绪时,要让对方说清楚,自己则要保持镇定、风度。

没有共识的团体是不好做事的,动不动就指责对方的错失,并不是处事应有的态度。

世间一切事情,只有要求自己,才会成功;要求别人者,永远不会成功。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经验、受苦等经历,才会像一朵花蕾经过日晒雨淋,而绽放美丽的花朵。

决定一件事,不要因某一个人或某一句话。人生是多方面的,不是只有一个层面而已。

人生是一项修养道德的比赛,师兄弟相处之道、主管与属下相处之道,要有分寸,才算是懂得做人。

凡是对佛法,对常住,对大众有利益的事,一定要心甘情愿的去做。

除了忙事务性的工作外,还要有智慧、慈悲,并且会说法,一个人若没有实力是走不出去的;反之,有实力者,则可遍行十方。

人不要将短处隐藏不露,虽然要以长处面对大众,但让师长们知道自己的短处,才好纠正改过。

做事要尽量圆满,不要有缺陷或不安,也不要留有遗憾在人间。误会皆来自不了解,若有了沟通、协调再接触,自然会觉得每个人都很可爱。

奖励的方式很多种,不光只有在物质上或旅游上的玩乐而已。如何可以增进道业,如何对身心有所助益,才是最好的奖励方式。

所谓悟道,必须要悟在当下——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并随来随遣懂得调适。

人只要用功,必有所成。嫉妒他人,只会显露自己的修养不够,何况“嫉妒”是一种劣根性,是修道过程中必须降伏的。

九月 三日 星期二

明天是我的母难日,不少信众、历届毕业现已弘化一方的佛学院学生都纷纷回山致意。人生相聚不易,尤其是已有三四十年,或至少有二十年历史因缘的信众,其情谊真的比一家人还要亲。

晚八时,集合大家于如来殿大会堂座谈。

母亲刚往生不久,作为人子后辈者,实不敢言寿做生日,承蒙大家的盛意,真是心领了。回想我这一生——

十岁时的生日,因那时年纪尚小,已记不得了。

二十岁时,我已在焦山佛学院就读,那一阵子,身上害了一种病,除了脸部外,全身长满脓疮。有一天同学们都去过堂用餐,只有我留守在殿堂,有一位信徒问我:“师父,您今年几岁?”我才突然想起,回答他说:“我今天刚好二十岁。”这一天我因身体不适,整天没有吃东西。

三十岁时,我到了台湾。孙张清扬女士,在我生日这一天,以全套金碗筷请我吃饭,并要我负责编辑《觉世》。我并没有辜负这一餐,四十个年头过去了,至今《觉世》不间断地已出版到一三六五期。

四十岁时,在佛光山开山,整天在工地搬石头。飞扬的尘土中,根本忘了生日怎么过。

五十岁时,不少的好友、信徒来山要祝寿,由于人多朝山会馆不够住,我把寮房空出来给煮云法师住,自己在露天的阳台过了一夜。

六十岁时,最高兴,因与大陆的母亲联络上,所以特邀请一百三十名六十岁的信众,来佛光山一起过生日。

七十岁,母亲往生,只祈求在我弘法度众的这一生中,有何功德的话,愿回向给天下每一位为人母为人父的父母亲们。

海外信徒、佛光会员,这两天都纷纷来函、传真,表达对我的祝福,如——

“大陆寻奇”制作人周志敏小姐,到黄河源头区的扎陵湖畔及黄河正源约古宗列渠(海拔四千六百公尺),插上佛光会旗。

由陈履碚教授负责的《佛光大辞典》制成光碟(CD)已完成。

由永文负责,导演王童拍摄的“佛光山三十周年纪念影片”已杀青,明天将在佛光山首映。

永登将《教乘法数》重新编列索引页码。

妙合把自编的《我的园地》及对外投稿的文稿集册。

妙舍等人,把我的“日记”整理、分类。

基隆女子佛学院的学生,将我平常的开示,也整理成册。

除此之外,信件也不少,其中道悟的来信,显示他已成长不少,特摘录如下——

师公上人:

徒孙一向不善言辞,又不会表达自己,更拙于文字,但想到今天是师公七十华诞,还是勇于提笔。虽夜已深,内心更思怀师公对我的宽容恩泽。

犹记得公元一九七一年,因师公到台北社子慧明堂开光之因缘而得度。那时我十八岁,但看起来像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师公看我小,就特别留我在身旁,美其名是侍者,其实是在关怀爱护我。

当侍者就要照顾三餐,但我不会煮菜,不是太咸,就是太淡,稀饭也常常烧焦,可是师公您担心师父们会怪我,总把它吃光,还直夸好吃!好吃!有时候赶时间,菜还没有煮好,您就说用茶泡饭是人间最好的美食,来减少四周围徒弟们对您的关心。那时候还没有洗衣机,您体谅我个子小力气不够,总是三天、五天才肯换衣服。

有一次,跟随师公到印度朝圣,一路上,我总是最后一个上车,师父们就会问:“全车的人都在等你,连师公也在等你,到底在磨蹭什么?”

师公就特别留意我迟上车的原因,原来信徒送师公的酱瓜、素酱瓶瓶罐罐很多,虽然师公没吃,但也是要带,每次整理都要花一段时间。后来只要集合时间一到,师公就假装上厕所,或东走走西逛逛的,看我上车,师公才上车。从台湾带了一个电锅,在路上插头却坏了,师公感冒吃不下,有人建议煮稀饭,却没有办法煮,不少人怪我粗心大意,师公就替我解围说:“煮稀饭做什么?我最不喜欢吃稀饭。”

虽然这些都是小细节,但师公的细心、慈悲不着痕迹的在关怀我这小人物,令我深深感动,而发愿今生永远追随师公,绝不为所动。例如在俗家时,有一位道家师父,要把美国纽约的庙给我,日本的大哥要我去日本进修,我都不为所动。

看师公每天分分秒秒的在承担天下事、弘法事,还有我们的烦恼事,都不顾自己的身体,看得令人心疼。虽然我也有无明烦恼的时候,也有被人误解错怪的时候,每次都想辩解,但一想到师公,做人儿女怎么可以因自己的小事,而让你挂心呢?我道悟虽然没有能力可以协助常住、师公弘法,但至少总要做到让师公放心,常住不担心。所以告诉自己要忍耐,忍耐别人对我不当的言辞,虽然忍的过程很难过、不平,但事相的磨炼,会令人心胸越来越宽广,也体会到赞美的语言与毁谤的语言,皆是妄,是一体的两面,而在功用上看,就看我们选择哪一面,完全是在一念之间,也因此慢慢懂得要去关心别人。

近日来诵读《圆觉经》,深奥的义理不是我这小脑袋可以体会的,但有一点心得,在此向师公报告,不知道是否正确?还请师公开示。

《圆觉经》里有十二位菩萨向佛陀请示,末法众生应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清净心而成佛?徒孙想:一切法最主要的,是否就是师公所讲的要经常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是起念要有利于人,遇顺逆之境要懂得转境,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在于一个“转”,要转法华而不被法华转。

以上是我一点心得,并以此发愿——

第一愿生为佛光人,死为佛光魂。

第二愿自己身心安住,让师公放心,常住不担心。

第三愿从心行法门培养慈心善念。

谨以此三愿向师公拜寿。

祝师公法体康安

徒孙道悟顶礼

九月 四日 星期三

没有母亲的母难日,更珍惜母亲给予的色身,定不负母亲把我奉献给佛教的心愿,要广度更多有缘的芸芸众生。

八时,集合全山住众、学生、员工以及来山信众、佛光会员们,大家齐聚于如来殿大会堂,在钟荣吉先生及“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邱顺清先生、厂长林鸿钟先生、导演王童先生的陪同,共同主持“佛光山三十周年纪念影片”的首映典礼。

十时,于如来殿会议室主持“佛光山封山记者招待会”,对媒体大众说明“封山”的源由及未来的计划——

“佛光山为什么要封山?封山不是封闭,是遵照传统的佛教,过去叫做闭关、安居、静修。三十年来佛光山的弟子们,可以说尽心尽力,不分昼夜的在为信众服务。现在佛光山派下在台湾已有五十多个道场;国际佛光会在全世界国家地区也有一百多个协会,其中‘中华总会’就已有四百多个分会;而培训了近百位的檀讲师以及上千位督导、会长、干部,都能在当地代表佛光山照顾信徒,因此,封山就是要让所有山上大众,有一个更宽广的空间,可以静修学习。

本山对于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一直不遗余力,除了我们本身遵照传统制度以外,还有社会的慈善事业、云水医院、诊所、慈悲基金会、养老、育幼等工作一样在进行。尤其是九个‘佛光缘美术馆’一直在带动信众往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上提升。封山后,本山的短期出家修道会、信徒讲习会、各种夏令营、禅修学习应该都是一样,只是对外面的个人或观光旅游人士,我们就不再接待了。

今天适逢开山三十周年,是一个结束,也是开始,放映‘佛光山三十周年纪念影片’,以纪录佛光山三十年来做了些什么?尔后,将再改正一些缺失,希望在新的开始能做得更好更多。”

钟荣吉先生:“我很兴奋,今天是大师七秩华诞,信众都带着虔敬的心来祝寿,我个人是大师的徒弟,特来向他致敬。李登辉先生也要我代表他,并带来一贺礼——寿匾作为祝寿礼。

吴伯雄先生是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的副会长,也要我转达对大师的祝贺与敬意。前不久大师的《传灯》为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看过《传灯》再看今天的影片,觉得非常亲切,内心也生起崇高的敬意。佛光山的弘法事业,从高雄大树乡为起点,现在已开展为全世界佛教事业,尤其在佛光会的推动下,真正已达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心愿,这都是大师四十多年来辛苦经营的成果。

对于‘封山’,大师刚才已表示,往后各项的活动,如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更有效率。所以希望透过大众传播媒体,大家一起来护持佛光山的事业,并借此机会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央电影公司”邱顺清总经理:“‘中央电影公司’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师和佛光山结这个缘,把佛光山开山三十年来的成绩和艰辛的路程、未来发展方向做个整理。佛光山在佛教文化、教育上所做的扎根工作,大家有目共睹,而‘中影’也是个文化事业,在此我也发个宏愿:日后,佛光山如果有需要的话,‘中影公司’一定配合,希望能把佛光山各项活动,都摄入我们‘中影’的镜头,作为百年、千年、万年以后的纪录,这都是受到大师的精神感召。今恭逢盛会,除祝福大师华诞,也敬祝佛光山各项事业发展顺利。”

筹划经年的《佛光大辞典》光碟,测试版已出来了,利用此记者会,由负责人陈履碚先生,为大家介绍。

陈履碚先生:“《佛光大辞典》内共有二万四千四百七十八个名相,超过七百多万字,我们把它全部输入电脑摆在光碟里面,其好处就是容易搜寻,要查询里面的名相或是全文检索的话,都可以很快的找出来。

如果你不会使用光碟的话,一开机就会有使用方法的指导,而且任何在荧幕上出现的东西都可以列印出来。

此外,不管任何一部经典内的名相,在《佛光大辞典》光碟内都可以马上找到,对大家阅读经典,非常有帮助。

今天在大家面前发表的是测试版,我们会送到研究学术机构,请教授们看看是否有问题,再加以修正。希望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可以正式发行。”

应信众要求,今天先后放映三次“佛光山三十周年纪录影片”。晚上,和徒众分享看过此纪录影片的心得。

九月 五日 星期四

上午十时,于如来殿大会堂主持丛林学院应届结业同学的结业典礼和新生的开学典礼。

勉结业和新生的同学们,到佛光山来求学,入学院进修,不光是来读书、看经的,来这里读书更需要多一份的体认,以下提出四点供大家参考——

一、读“做一个人”:一个人尽管学问再好,事业再大,但不一定会懂得做人。俗云“仁”,非一个人,而是二个人才能成“仁”。所以生活在社会上,一定要懂得群我关系,要懂得尊敬人,要为人服务,将欢喜快乐给人。所以到佛学院最主要的是要读“做好一个人”。

二、读“明一点理”:今日社会大众,虽然知识普遍提高,但不明理者依旧不少。一个人若不讲理就与禽兽无异,因人是讲理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不明理的人,读再多的书也没用。

不明理表示无明,不健全,所以我们读书是为了理路要通顺流畅,要以理待人,读书要明一点理。

三、读“悟一些缘”:宇宙世界的成就,在于一个“缘”,众缘所成,在世间上若因缘不具足的话,则无法成就事业。缘起缘灭法中,对人、对事要培缘进而广结善缘,将因缘读出来,悟出来,至少每天要有一小悟来修持。

四、读“懂一颗心”:现在的人会读书,但不懂得自己的心,平常可以看很多人,但看不清自己的心念。

由此可知今日社会学校教导的都是向外追求知识,至于自己的心是如何则一无所知。一念嗔心起,则整个思绪皆为烦恼所独占,不能作主。故学佛要注重因缘,读懂自己的一颗心,心明白了,则一切就明白了。

出家学道要注重“心”的修持,而非只是穿着身上这一袭长衫就能代表的。在典礼上,不管是结业生、在校生,还是新生,希望大家对读书要有正确的观念。

这几天,散居在海外各道场的徒众,也都纷纷回山。利用这次大家回山的因缘,今、明两天,特举办一次“海外徒众讲习会”,今在座谈会上和大家提及——

爱护常住必须接受调派,人事要如流水,将来才会“清净”,否则时间久了,就会像一滩死水,如果太固定,进步也会有极限。一个人怕调动是因为没有自信、没有能力,不知开创,不懂创新,只想苟安于现状。

身为从事社会传教者,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何况宗教家是属于地球的、人类的,不受哪一种族群或哪一地域的限制。

凡事只要尽心,不执著、不以自我为中心,那一定会很美好。

巩固领导中心,是为人属下的基本责任,因尊重是互相的;要坚守常住立场,不为成见、闲言闲语而左右,识大体、集体创作,一切皆为佛教。

今后大家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不外是建立佛教现代化的制度、国际佛教的推展、海峡两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九月 六日 星期五

今天继续“海外徒众讲习会”。

支持政策比支持人更重要;有反对才有沟通,在佛门中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治烦恼的方法。

对信徒要至心至诚,化缘思想就是在一个“缘”字,且接引信众中不忘忍辱柔和,不要将脾气轻易表现出来。

每一个人都有潜力,只要用点心,一定可以克服困境;只要多花一点心,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不要用情绪、烦恼、妄想、感情来处理人生,要安住在道上,发心服务、贡献、扩大自己。要用智慧来安排人生。

我一生常常感到很富有,非指物质上看得见的金银财宝,而是我不买、不用、不想、不要,所以我很富有。

我很有“力量”,我“不会”累,在于我很会利用零碎时间睡觉、做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充分的运用。

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可以接受训练的,如我没有手表,将时间记在心中(揣摩),久而久之,时钟即在我心中。所以碰到任何境界,要想欢喜、自在、安乐、无罣碍,并不是很困难的。

人与人相处都是互相的,要先接受别人,自然别人就会接受我们;能否得到大众的欢心,完全看自己接受包容他人有多少。

在世间上很多的问题,皆是因“人”而起,人心有病,必须要靠宗教力量来化导净化升华。

看到在海外辛苦为教弘法的徒众,我心有所期望,希望大家虽然人在世界各地,但是对自己的要求,需注意——

1.要一言一行一心:虽然大家在海外,但思想、发言、步骤,一定要与佛光山一致,因本山只有一个,是领导中心,所以平常工作,一定要一言一行一心都是佛光山。

2.要能做能说能写:每一个人在海外,都代表了本山。除了忙于寺务工作之外,还要能写,多少有点文稿发表;能说,不仅佛法的阐释,还要配合当地的需要,如:在日本会说日文,在南美会说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在法国会说法文,在德国会说德文。能如此,才有条件将佛法在当地弘扬。

3.要看人看己看心:一个人在海外久了,很容易受环境影响,随波逐流而忘失自己的任务、立场所在。故在海外弘法要看人,不要只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爱护自己的人,眼睛要看一切众生,并广大接触每一阶层人士。并要时时观照自己,看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

4.要报告、请示、联系:在海外弘法不能单打独斗,因凡事光凭理想不是正确的做事方法,要了解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不管寺务、法务、社教或活动一定要报告,常住才会明白大家所做所行;要请示才能与常住共识;要联络才能不违常住根本。

总而言之,人在海外要有国际观,不能只有自我观。

九月 七日 星期六

应丛林学院应届即将分发到各单位实习的二百多位徒众要求,在他们到新工作报到前给予开示,由于人数太多,故以五十人为一梯次方式,分别和大家座谈,并应大家的发问一一给予回答——

一个人要让人家欣赏,必须本身的条件也要具足,如耐烦、忍耐、明理、忠心、随缘、不闹情绪等。

知惭愧、知苦恼比什么都重要,能如此即使什么都不会,但也能安住。

在学习、求学过程中,不管什么事都能接受,日久必能柳暗花明。

与人共事要谦虚忍让,不要在“语言”上侵犯人,宁可多讲好话,不轻易讲不负责任的话。

睡眠也是一种精进,若因某种因素不能入睡时,帮助睡眠的方法有:衣着宽松、睡前洗脚、观想光明、念佛等,因观想心思易安静,就容易入睡。对烦躁的音声不去讨厌,不抗拒,“自然”的接受,就会容易入眠。

学佛不要只看外面的世界,因外在世界是变化无穷的,学佛要看内在一颗不变的真心。佛法是以法、以心来做布施,必定无穷富有;做出世超然的事业,则生生世世享用不尽。也就是说,学佛的人除了赚现实的金钱外,如果在精神上能拥有禅悦法喜,则会更充实。

人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来。要能认错、忏悔才会进步。

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出家?条件即是缘分,要慢慢培养,对佛法有信心、能安住身心、能明理、能与人为善、有慈心、有悲愿。

做事若太用心用力,那会很辛苦,如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就不会太辛苦。也就是说,凡事要用平常心去接受,不要把力量用在忍耐上,否则力量用完了,就会很辛苦。

一个有好性格的人,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且什么都“能”,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苦能乐,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饿能饱,凡事无所不能。

如何进步?没有什么特效药,只要按部就班的学,珍惜点滴琐碎时间,就是进步的最好妙方。

人要勇敢面对挑战,对无理的要求要承担,并提醒自己,要为人想,要为道想,要为常住想,要为众生想,要为别人想,且不忘时时清涤内心的贪嗔痴,做好内心的环保工作,自然就会法喜充满。

如何才能有好的因缘?不经意的一句轻浮话,有时会自毁前程;轻率的做事态度,有时会自我失落。故要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以免破坏一些好因好缘,学佛道上须广结善缘,所以世间上没有我不喜欢的人,没有我不喜欢的事,没有我不能适应的环境。

病,是一种障碍,有时是外来的,有时是心生的。看病也是一件大事,不要人还没有生病,心里就已经有病,因从疑心中会生病(疑心病),故不要妄想成病。治病的良方,不外:信仰、正念、精进、不畏惧、精神力、愿心等,自己要做自己的医师、工程师、艺术家,不要做自己的病人。

人心如工厂,可以出产欢喜,也可以出产烦恼,皆在一念之间,尤其在娑婆世界,要有很大的堪忍,才会有承担力,以此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更美化、清净。

一个人道行不够,宗教情操不具,气质是不会改变的。

在佛学院就读的生活中,每天不免要排班上殿、排班过堂。希望在“排班”的等候中,训练出大家稳重、成熟的威仪,尤在行住坐卧的行持中,能走出信仰来,走出威仪来,走出思想来,走出法喜来。

九月 八日 星期日

下午一时二十五分的班机飞往香港,巡视佛香讲堂。

晚餐后,和在佛香讲堂、精舍、东莲觉苑服务的徒众举行“师徒时间”——

面对自己的过失时不隐藏,肯自责、发露向他人忏悔,必能得到很好的名誉。说话音声柔和好听,皆是过去讲人好话,赞美人的果报。

没有般若智慧的布施都是世间法;反之,有般若智慧的话,一切世间法都可以成为佛法。

修行的人,是处处给人方便、给人奉献、给人服务。凡是能给人方便者,都是有能力的人;没有能力的人,则处处给人为难。

三人行必有我师,愚者也有一得。如果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善知识,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逆增上缘。一个人的功名成就,是要靠众缘帮助,所以不舍一缘,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缘分。

做人处事想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必须能巧说道理,让恶心转成菩提心,迷心转成悟心,贪心转成舍心,恨心转成慈心。能善于转移人心,才是会说法的人。

世间上万物皆是生生不已,善的在增长,恶的也会增长,所以我们要抑恶扬善,对恶念、恶意、恶行,要时时观照。

度众必须提起“慈悲心”,有的人在金钱上缺乏,我们可以在金钱方面帮助他;有的人心里怯弱,我们要给他鼓励;有的人对前途茫然,我们要协助他,给他力量;凡是贫穷匮乏之人,我们都应该给他一些帮助,一些助缘。

要离开粗恶的言语,不外对人不要苛求,不要有侵犯的行为,不要对人吹毛求疵,不要太过计较。

在社会上生存,要用什么来保护自己?用金钱来保护?人为财死;用权势来保护?爬得高跌得重;用群众来保护?群众散了就没有了。所以唯一能保护我们的只有佛法。

世界上的果实,都是由于精进而生长出来的;一个人的成功,都是由努力辛苦经营所得的。没有流汗的辛苦就没有伟大的成果,因为精进是尊贵的根本。

九月 九日 星期一

今天继续与徒众“师徒时间”,座谈一些昨天尚未讲完的话题——

听闻可以知道很多道理,听闻可以知道善恶好坏,听闻可以把不如法的戒除,把好的提升。所以听闻在做人处事中,或在修行里都很重要。

永恒的生命要超出无常的世界,才能不生不灭。懂得“无常”的道理,自不会仗恃功名富贵,也不灰心于贫穷下贱,宇宙间一切皆操之在我,自己可以决定一切,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有了佛法才能拥有人生,有了佛法才能找到永恒的生命。

佛门把羞耻惭愧当作衣服一样,不穿衣服你敢走到外面吗?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若不知惭愧、不知羞耻,就像是没有穿衣服一样,很难为情;人若有惭愧心,就好像穿了法衣,会很庄严。

“好”与“不好”的标准在哪里?存心要将幸福欢喜给人,就是“好”人;如果存一念私心,希望所有利益归自己一人独享,就是“不好”。

什么叫“修行”?就是要和烦恼作战,做有智慧的事,修有智慧的行,说有智慧的话……把内心的烦恼魔军降伏。

对所求要和律仪相应,也就是说要合法。在法制里面,什么都可以。做人有一定道德标准,不可轻易超越。

一个人发心行好事做好人,对未来一生,有绝对性的帮助。初发心者,心念是向善、向真、向美、向好、向慈悲道德的,所以要把他看成如佛一般。

自己可以克制自己,才能克制别人;自己健全也才能使别人健全,故身教确实重于言教。

九月 十日 星期二

几年前,我曾在丛林学院,为学生们上“僧事百讲”的课程,最近和大家在“师徒时间”时,不少徒众都要求我能拨出一些时间,为大家再上这一门课。

利用这几天在香港,没有不断的访客及电话,草拟了一些纲目,如:

一、制度人事

请职圆职 期头期尾 进堂出堂

巡寮告众 挂单接众 上客云水

普茶谈话 派下本山 晋山住持

香期例假 剃发染衣 剃度祖庭

授记传法 受戒常住 戒腊法腊

东西二单 丛林建筑 五宗七派

丛林三门 寺院庵堂 法堂丈室

各种称呼 四众关系 请假类别

藏主经楼 堂主书记 西堂后堂

退居待遇 诸山长老 如意病寮

官府来往 四十八单 列职序职

四大寮口

二、寺务法会

维那行事 客堂行事 衣钵行事

库房行事 悦众行事 上堂上供

打斋供众 斋衬供养 腊八斋粥

供养种类 普坡劳作 书条联络

庄头道粮 塔主祭堂 殿堂联语

禅净佛七 三时系念 蒙山施食

瑜伽焰口 水陆盛会 盂兰盆会

各种忏仪 各种香会 三坛大戒

佛诞浴佛 供佛斋天 生亡普佛

开塔祭祖 茶毗葬礼 洒净破土

开光落成 八关斋戒 菩萨诵戒

皈依三宝 传授五戒 菩萨戒会

法会种类 经忏应付 文疏祷文

圣像种种

三、法器用物

头陀用物 锡杖钵具 犍槌法器

供品器皿 晨钟暮鼓 香板用途

钟板号令 海青袈裟 梵呗赞偈

云板叫香 拂尘如意 念珠种种

蒲团拜垫 持具礼仪

四、修持活动

经单阅藏 禁足山居 禅堂参学

结夏安居 闭关静修 佛堂精舍

安众封堂 过午禁食 五堂功课

斋仪五观 四种威仪 放参药石

二时斋食 布萨诵戒 三番羯摩

般舟三昧 禅堂特色 礼拜行仪

大座讲经 佛学讲座 小参座谈

说法升堂 家庭普照 佛化婚礼

朝礼四圣 放生意义 辞岁拜年

会议程序 助念须知 七七祭日

丧葬礼仪

九月 十一日 星期三

下午四时的飞机由香港回台北。

晚,在台北道场拆阅这几天的信件,有一位信徒在信上要求我替他往生的家人,提一对墓联,感念这一份孝心,特择了几则对联,提供给他参考——

“福地清凉千古在,佛城寂静万缘空。”

“绿水青山真乐土,晨钟暮鼓念弥陀。”

“山明水秀八德地,月白风清九华天。”

“云影空明绕宝塔,风声寂静闻天钟。”

“四大皆空撒手去,六尘无我回头来。”

“远看溪清鱼读月,近听山静鸟谈天。”

“乐土归来得解脱,莲池回返证菩提。”

“人生原是一场梦,宝塔正宜千古眠。”

“参禅修证登上寿,念佛持名得往生。”

“法音洋溢如来见,功德圆融自在观。”

“善果修成皈净土,慧根具足返莲池。”

“秋月春花堪证性,晨钟暮鼓自清心。”

“一天归真生佛国,三关得证隔人天;

四大有相皆虚妄,一尘不染得清凉。”

九月 十二日 星期四

连战夫人方瑀女士在《远见》杂志社社长高希均先生、发行人王力行女士的陪同下,和台北市长陈水扁先生不约而同先后到台北道场来访。

陈水扁市长对台北市的用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连战夫人特别代表连战先生来访,得知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即将开学,很欢喜地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到佛光大学来当义工。

中午,特以素斋宴请来访的各位贵宾,餐后并陪同连战夫人等人,参观“佛光缘美术馆”,大家对台北道场传统与现代结合,僧众与信众共有,行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的特色,颇为赞叹!

下午五时三十分,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高蓁小姐的访问——

我个人不认为有什么成就,只是尽心做一点事情而已,我不认为我与佛教间、社会间有什么分别。因为我是从事社教工作,而非传教。我也不知道我要什么,只知道大众要什么、信徒要什么,而尽量给予满足。如看到孤儿而筹建育幼院,看到无人奉养老人而建救济院,看到青年学子没有机会再进修,而办佛教学院给予就学,看到信众需要精神上的提升,而到处建道场。以统计数字而言,佛光山就办了十六所佛教学院,九个佛光缘美术馆,海内外共有一百多个别分院道场,全世界五大洲,尤其重要城市皆有佛光会的协会或分会。举凡这些都是依信众的需要而设立。

我不曾想过我要什么,只是抱着随缘、随喜、随顺的心境去做,对信众需要的事,尽一己之心力。

我所接受的是封闭式丛林教育,对一般人而言,此种教学方式是很不人道的,但因我本就具有逆来顺受的个性,所以并不觉得是专制,也就不苦。

在佛门中我很有心得、体验,感受到佛就在我心中,也感受到世界宇宙芸芸众生皆在我心中。我所拥有的非只有外表形象上的东西,心存全人类全众生,才是真正我所拥有的。

我的使命感是,将欢喜、幸福遍满人间,将和平、美满给全人类。

我没有想到要传教,佛法是为了人类而有,因佛教是为“人”而说的教,所以称为“人间佛教”。佛教是很自然偏于社会化、生活化,不是刻意将佛教给你,而是佛陀将你所要的欢喜、信任、希望、方便给你。

在从事弘法度众期间,我不曾向人要什么,而是我能给对方什么?主张世界上的人们彼此要同体共生,地球上的人无国界无种族之别,也没有贫富的悬殊、人我的障碍,是生佛平等的,因为唯有平等才能获得和平美满。

从小在封闭式教育熏习下,我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四十年前,来台之际,就有个观念,佛教要艺文化、电影化、生活化,才能走入社会人间,为广大信众接受。这些理念可以从我早期文稿中印证,是久远以来对佛教的一种理想,非一时兴起的。

佛教本来就是一种教育,依各层次需要分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教导我们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以提升自我的精神领域。

人生在世,要尽自己的责任。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做记者要忠实报导;为人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夫者要负家计,为人妻者要将家庭照顾好;做人就要像人。人是什么?要健全、善良、慈悲、友爱、与人为善。

佛法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宽广的法界,而非只有一个地球而已,相形之下,个人成就太有限了,不过相对的,法界也不一定大,因法界就在我心中,所以我们的心比法界大。佛法可以扩大我们的思想,升华我们的性灵,故佛法给人受用的是无限、无边、无量。

佛教是真善美的宗教,因求真,不做假、做事老实、脚踏实地;因求善,要有慈悲心、行善事、广结善缘;因求美,不仅美化,还要艺术化,在世间上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唯有佛教。

不管是哪一阶层人士,政治人物、经济人物、工商人物、教界人物,在我们皆是有缘人。在我心目中,每一位众生我都有责任去度化他们,所以我是属于大众的,我不归化在哪一类人中,我只不过是个出家人!

我非佛教的改良者,只是将传统佛教与现代融和,并给予制度化、现代化、国际化。也就是说弘法度众的方法是应众生根器,但对佛法的义理定律是无法改变的。

我提倡尊重与包容,两岸关系要互相尊重包容,因尊重才能做朋友,包容才会为我所有。有了尊重包容,就可以平等共尊、和平共荣。

九月 十三日 星期五

这一期应届丛林学院结业的学生,有不少人分发到佛光会服务,今天在例行工作会报时,提醒大家在担任一份新职务时,必须先让自己进入工作状况,然后才能协助会务的发展,如——

1.佛光会的组织与架构?

2.会长的任期、期限与职责?

3.佛光会干部的进修和训练课程?

4.世界总会的发展计划与未来方向?

5.总会如何支援分会?

6.分会如何配合总会?

7.如何办活动?

8.参加佛光会有何利益?

9.法座的重要?

10.如何申请“佛教丛书”?

11.佛光会员如何联谊相处?

12.协会与分会的关系、工作分界?

13.如何辅导会员?

14.如何成立新分会?

15.如何树立佛光会的形象?

16.如何主持会议?

17.如何筹划活动?

18.如何做一个佛光会会长?

19.如何推动佛光三昧修行法?

20.分会活动以何内容为主?

21.四句偈的意义?

22.怎样让人认识佛光会?

希望徒众,务必将文化、教育、信仰的理念传达给每一位会员,才不失在此服务的真义。

九月 十四日 星期六

晚上七时,于普门寺主持一场两千多人的皈依三宝典礼,大专以上程度的信众约占了五分之二,且大多以中年人居多,佛教的信仰能为社会中坚人士认同,实在是很可喜的一件事。

皈依前,除为信众说明一些仪礼外,并以座谈方式,回答大家的问题,部分重点有——

人不能解脱自在,是因为有名枷利锁在束缚我们,有烦恼忧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扰我们。唯一解脱之道,不外“放下”,放下荣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个过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并不适宜,不用时,还是该把它放下。

父母教育子女,要告诉儿女因缘的重要,服务别人也是一种播种。教育小孩以不伤害子女自尊心为主,并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谩骂指责。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社会有舆论。事业、本身要如何管理?首重是否受教,不受教即表示不会管理。过去农业社会人少、观念单纯,容易管;现在人多,不容易管,且管事容易管人难,人之所以难管,是因为好比较、计较。

我没有读过社会上的一些专业知识,我的常识,都是从各层面的信徒身上学来,从谈话中获取大家的经验,以大众为我的老师。

与人来往度众,要说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说应众生不同的根机,不说对方不喜欢听的话。若是赞美的话,要适如其分,不要太夸张。我一生努力的,不外讲对方听得懂、听得欢喜的话。

说话要说正派的话、善良的话、中肯的话,“说话”主要是要让对方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法,以方便沟通,所以哗众取宠、举止轻慢、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的话,尽量不说。

“随缘”是有原则的,是因缘和合的,并不是坏的也是好的,不对也是对的,而是要随顺真理,不模糊立场,不改变真心。

智慧不是在口中说的,也不是记在书本上的,真正的智慧是在自己心里。所以要开发自己心地的智慧,也就是禅门所说的要明心见性。

受人所托,要忠人之事,不可轻诺寡信。带着一片忠诚的心,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替他人做好,而是为自己把承诺做好,如此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会健全了。

人常在不顺利或违逆的环境下,易消极懈怠,这叫禁不起考验,面对逆境要越挫越勇,才不会为环境打倒。

想要有秩序,有条理,能安住的生活,其条件不外“淡泊”,太多的欲望主导我们身心,去攀缘繁华世界,会令人不安住,所以淡泊重在心性上的磨炼,是一种修养之道。

跟人相处,我们的心别人看不到,脸色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故平时要保持庄重、恭敬、和颜悦色的样子,让别人感到亲切而愿意接受我们。

人之心,重在有所得,领导者要得人心,长官者要得到拥戴,生意人要得到利润。其实真正所得不一定在有形上面,如:谦恭可以获得尊重、宽厚可以获得拥护、诚实可以获得信用、仁慈可以获得高贵。

真正的福德因缘并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求,要求自己,等自己健全了,一切因缘自会来成就我们。所以求财不如勤俭,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随分,求助不如结缘,求福不如修身。

九月 十五日 星期日

昨天才在普门寺为二千多名信徒主持皈依,今晚七时,应三重方面信徒的请求,在三重市的中正堂,再为三千多名信众,主持皈依三宝典礼。台北虽属繁华地区,但佛教的信仰能如此普遍的为广大信众接受,实在是社会之福,因佛教是净化心灵的宗教,只要大家有心,营造一个富而康乐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典礼圆满后,以座谈方式和信众接心,并鼓励大家,皈依后,在生活中多少要有一点修持。不管如何繁忙的工作,每天至少一卷《般若心经》是不可少的,因《心经》是般若精要,受持日久,必能开智慧。

座谈时和信徒谈到——

业,对我们人生很好,有善业要保持,有恶业要忏悔。佛教并不要求人不造业,但要求做错事要忏悔,只要是“业”,一碰到因缘就会起现行。

“无常”,并不可怕,因无常才会进步,因无常才能改变不好成为好的,因无常生命才有希望。“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而已。

宇宙间哪一件事不需要因缘?尤其是有纠纷时,一定要把“因”找出来,在因果律中,自然会心服,也才会知其所以然。

想要有神通必须具备:生死自如、不计荣辱毁誉、有大慈悲、大禅定力、严持戒律等条件,才不会走火入魔。

人要节俭,节俭才能致富。但过俭则变成刻薄、变成吝啬,刻薄吝啬是没有人缘、没有人欢喜的。所以虽然浪费不好,过俭也不好,适度很重要。

“心”,有有限量的,有无限量的;有有分别的,有无分别的;有污染的,有清净的;有妄心,有真心;有分别心,有颠倒心……在修行道上要不忘真心,即要有四无量心:处事要有慈心、助人要有悲心、做事要有喜心、修行要有舍心。

生活中常会计较,有钱、没钱,有人喜欢、没人喜欢,天天在有无上不得安宁,如果觉得“有”不是我的,“无”也没有关系,有是共有,无是无限,能保持有无的平等心,也是一种修行。

以仁慈给人欢喜、给人安乐的心最美。

世间上没有什么好人或者不好的人,有时要去欣赏别人的缺点,会处理的,坏人都会变成好人,对人最忌讳用成见来处理事情。

别人待我们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在于自己是否争气?如汽球有气,用力打,球就跳得越高,做事要争气而不生气。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身为领导者,要让属下思想自由,敢说敢发表意见,并不断协助其进修,保障其安全,自然就会有人拥护。

学习,不是靠老师教,也不是靠别人来督促。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再高明的专家,如果自己不争气,还是学不成,所以“学习”要眼看口问、心用耳听、手写脚行、意勤念明。

对跟随我们的人,要多提拔、多赞美,有过要承担,有功要多分享,才会获得属下拥护。

谦虚是美德,但谦虚要有尊严、有立场,而非卑贱,对人要有礼貌尊敬但不失自尊,这样的谦虚才是适当的谦虚。

只要有信心,佛是无所不在的。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只要心中有佛,到处都是佛。佛法给我们一个自在人生,让我们明因识果,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