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叩问课堂(第二版)
59835300000002

第2章 修订版序 我们如何思考课堂

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虽然我格外关注基础教育实践,但当我把《叩问课堂》交出去的时候,心里还是非常没有底的,生怕自己的“胡言乱语”扰乱了教师们的正常思维;当然,更怕大家对她冷漠处之。很幸福也很幸运的是,这本书自2007年出版至今,已经第七次印刷,这样的事实一方面让我很高兴,另一方面也让我很紧张。高兴的是她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接受,紧张的是她还不够成熟与完善。

在征得出版社同意并得到他们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借《叩问课堂》(第二版)、《课堂密码》(第二版)、《课堂方法》三本书一同出炉的机会,我对本书进行了系统化的调整。在三本书中,《叩问课堂》(第二版)立意于对课堂进行多方位、系统性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课堂密码》(第二版)立意于对课堂的结构与效率进行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课堂;《课堂方法》立意于对不同教学阶段使用方法的思考与安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建设课堂。

“教师与教学”这一辑是以原书中的“莫把课堂当秀场”这一辑作为基础。教师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正是这看似异常简单的关系,却有可能让教师深陷教学一辈子而无法自拔,也有可能让教师因为教学而成就自己一辈子的辉煌。教师每天都要上课,可是这个课究竟是为谁而上的呢?如果是为学生,那么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牺牲品;如果是为自己,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教师都想上好课,可当你为了上好课而上课时,成效往往并不显著;而当你关注自己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教学素养的提高时,课堂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精彩起来。

“学生与学习”这一辑是以原书中的“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这一辑作为基础。学生因为学习才是学生,于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就是应该学习的。但在教育实践中,问题远不是这么简单。学生自己很愿意当学生吗?他到学校当学生一定是心甘情愿的吗?他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呢?他这样学习有效吗?如果教师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又怎么能说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呢?

“育分与育人”和“课堂与课程”这两辑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新加的。育分与育人的关系,是我这几年接触中小学课堂后感到最为困惑的问题。在传统的思想中,育分与育人总是两分的,而且似乎还会相互伤害,把分育好了,似乎人就要受到伤害;把人育好了,似乎分数就要受到损失。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只为育分,不顾育人,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育不出分,自然也育不出人;如果以育人为目的,看起来是在做一些和育分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但结果往往有利于育分,而且还有利于把育分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下去。课堂与课程的关系,是近几年的教育热点问题,但课程改革提得比较多,而对于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究竟是什么关系,课程改革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什么影响,课堂教学又应该如何适应课程改革,则考虑得并不具体。在笔者看来,课堂是课程的具体化和过程化,课程是课堂的结构化和目标化,有了课堂支撑的课程会更好地被实施下去,有了课程引领的课堂会更有效地得到展开。

“成绩与成长”这一辑是以原书中的“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这一辑作为基础。教学自然是要见到成绩,不然无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也无法对教师与学生的努力有个交代。然而,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为了成绩而成绩,那么,这样的成绩就变成教师的教学政绩,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如果课堂教学追求的成绩是为学生的成长,那么,这样的成绩就真正是学生需要的成绩。所以,虽然教师与学生都追求成绩,但成绩背后的支撑因素不一样,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完全不一样。

在此次修订过程中,一共更换了十三篇文章,并对原书的结构进行了重组,力图对课堂教学有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思考与认识。尽管已经在修订上动了大手术,仍然不敢说本书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就全面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就系统了。之所以仍以文辑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也是因为目前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还非常分散,离全面思考和系统理解的路还很遥远。如果有更多的同行加盟,路再远,只要不孤独,希望就会越来越近。